搜索
 

探究中国汉字的深厚渊源

2022年01月12日 10阅读 来源:湖北日报

刘昌

汉字,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精神符码。几乎每一个字词,围绕它的迁演流变,都有着一段不平凡的历史。语言学达人郑子宁所著的这本《中国话:九大领域诠释中国话的前世今生》(九州出版社2021年1月出版),以时间为经,纵向分析语言的发展、演变;以空间为纬,横向探讨不同语言之间的传播、交流,力求从语言学的角度,探索中国人的历史与文化记忆。

国学大师陈寅恪曾有句名言:“凡解释一个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本着这样的初心,作者以“语言”为考古工具,涉足“农业、教育、冶金、地理、饮食”等九大领域,悉心解析汉字与经济社会相辅相成的关系。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很早以前,智慧的中国古人就培植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而且,自文字诞生以降,还陆续创造出了一大批与农事相关的中国汉字。后来,随着水稻等作物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栽植,与之相关的“稻”“米”“谷”“饭”等汉字,亦不胫而走,一同传遍了全世界。这些氤氲着浓郁烟火气息的字词,作为文化疆域里的另一类“稻种”,亦随着华夏文明的散播,在遥远的异国他乡,开枝散叶,长成了一道绚丽的风景。令人欣慰的是,尽管存在地缘和民族风习的不同,这些意韵深厚的字词在千年迁演中,有的在字形,有的在字貌,有的在发声,有的在吐字上,仍保留了古老汉字的基因密码,足见中国汉字博大精深的魅力。本书以农事活动为引,系统总结了中国汉字内在意蕴、结构生成等方面的繁复之美,细细剖解了它们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方面的多变之趣。譬如,作者对“粝”字的解读,就令人印象深刻。不但撷取《韩非子·五蠹》《篇海》《说文解字》等古籍的相关内容,就该字在古今释义上的迥异,予以了厘清,还就各民族在吐字发音上的差别,进行了细心指正,长知识的同时,中华文字之美,亦可见一斑。

探究中国汉字的深厚渊源,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准确把脉民众的文化心理,于追根溯源中,将“中国话”丰沛的思想意蕴,清晰呈现开来。基于这样的认识,作者特意选取了十二生肖这一民俗话题,从天干地支对应不同的四时生灵,以此作为切片,窥察中国汉字在走进寻常百姓家后,对经济社会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都带来了哪些隐秘的影响。严格意义上说,十二生肖不仅反映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而且,借助这种表达,也从时空转换的角度,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太阳运行规律的把握。十二个妙趣横生的动物背后,对应着十二个灵动脱俗的汉字,每个字都或多或少与国人的现实生活紧密关联。比如,一个“牛”字,不单单是简意的称呼,还代表着对人们精神气质的一种褒奖。股市上的“牛市”,人们时常夸赞的“牛人”,都会让人们不知不觉联想到“牛气冲天”这个热词。有意思的是,生肖文化还漂洋过海,传到了许多国家,由于文化上的差异,西方国家在宣介十二生肖时,常对博雅精深的中华文化发出由衷的赞叹。曾经,当他们还在为十二生肖中的“羊”,到底是山羊还是绵羊纠结不已时,汉字中一个小小的“羊”字,却已然诠释了无限宽广的内容。中国话的曼妙,中国文化的丰饶多姿,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多重寓意中,不禁令人怦然心动。

全书还力图从冶金技术的突破与发展、中国家族人群的称谓变化、各地地名溯源等维度,详解中国汉字久远的历史。并就青铜器上的铭文为何称作“金”文,“爹娘”是否是比“爸妈”更老的词,云南为什么被称为“犍陀罗”等读者比较关心的问题,一一作了回答。这些熠熠生辉的汉字、美妙动听的中国话,深情道白着中国文化的变迁史。它们从远古走来,一路声情并茂地讲述着我们的文化图腾,缅怀着中华史上难以磨灭的家国记忆。以此考量,与这些意气风发的汉字,相会于这个天朗气清的春之晨,堪称一场从视觉到心灵的双重愉悦。

掩卷长思,还是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盛益民说得好:“相信读者诸君读了本书之后,一定会对中国人与中国话之间的互动关系,有更为深刻的了解认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