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
在宜都,稍微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关于宜都桥河,有四大记忆:宜都牌坊、清江码头、望江楼和桥河豆腐。
桥河,位于清江出口,长江和清江交汇之处。长江雄浑苍茫,清江清澈毓秀。两江交汇于此,宛若女儿投入母亲的怀抱,自然融合,泾渭分明。合流后奔涌而去,浩浩汤汤,一泻千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留下无尽的幽思和遐想!
宜都牌坊,历经数十年风雨,至今犹在。中间两个雄浑刚劲的草书“宜都”,书法是典型而独特的毛体,正面左面是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雪》,右面是《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背面也是毛主席诗词《浪淘沙·北戴河》和七律《答友人》,刻入了强烈的时代印迹。书法刚劲大气写意,诗词意境辽阔深远,映照宜都人宽阔包容的心境,也表达了宜都人对伟人的敬仰和热爱!
1986年,我18岁,人生第一次远行。六毛钱的船票,跟随父亲从宜昌坐“清江号”轮船顺江而下,四五个小时后抵达宜都清江码头。我这个平时连镇上就很少去的山里娃,来到遥远的城市,满眼迷茫、满眼惊奇,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清江码头不大,仅能停靠几艘大船,停靠的也就是从宜昌到宜都的“清江号”客轮。周边的渔船、货轮倒是不少,大多是在长江和清江捕鱼为生的渔民短途运输船只。虽然算不上千帆过尽,但也是白帆尽染。那时很少有汽车,人们出行大多是坐船,所以清江码头还是显得格外繁华、喧闹。下船上岸攀上一百多级台阶,便到达桥河,桥河是宜都街道的起点。宜都的街道并不多,其中比较繁华的就是一条独街,从桥河到老百货、楠木岭、燕子岩、水府庙,最后到上街头的分路碑,也就是今天的东、西正街。如今的宜都日新月异,街道纵横,车水马龙,已是当年城区面积的数倍。时光如梭,桥河依然。只有桥河,才能点亮初识宜都的记忆。
思绪定格清江码头。父亲把我送到宜都后,在二叔家住了几日。我把急切回家的父亲送到清江码头,客人们都已上船,父亲从口袋里掏出一个裹了数层的手绢,摩挲着拿出13元钱的纸币,自己仅留下5元船费,郑重地交给我说:“只有这么多了,你自己省着点花,一路走下去就靠自己了。”父亲默默地转身离去,在船上不停地向我挥手,看着父亲单薄的而微驼的背影,我的眼泪夺眶而出。从此开始了我在宜都8元钱的人生。如今,父亲已经离开我十六年了,但三十多年前这一刻,仿佛一张夹在书页的老照片,永远定格在那一瞬间。随着经济发展和立体交通的便捷,清江码头已经彻底没落,多了些许的惆怅与孤寂。
望江楼建于唐朝,历经六个朝代,距今1300多年,屡毁屡建,又称“沧桑之亭”,上世纪末复修。望江楼不高,三层结构,简洁而古典,婉约而空灵,是桥河江边的一道亮丽风景。有时宛若母亲在焦急地盼望子女归来,有时仿佛是新婚的妻子,深情款款地目送丈夫远去。望江楼历经久远,颓废苍凉,岌岌可危。二十一世纪,宜都经济繁荣,政府重建望江楼,于2011年6月完工。新建望江楼主楼高5层23.14
米,雄阁临江矗立,飞檐琉璃,金碧辉煌,凭栏远眺,两江风景一览无余。民众争冠其名,有望江楼、合江阁、两江楼、迎江楼、汇江楼、长清楼、宜都楼等,考虑到“合江”之谓的历史渊源,最终仍以
“合江楼”命名,此楼不仅是宜都特色文化地标和名片,同时也成为长江沿线的一道亮丽风景。其实,从个人情感来说,我更喜欢“望江楼”的名称,既是一种文化寄托,也是一种精神皈依。
桥河豆腐,松软嫩滑,清香扑鼻,绝对是宜都一绝。在宜都,桥河豆腐家喻户晓,既是一种美食,也是一种饮食文化传承和记忆。至于桥河豆腐的起源,目前是众说纷纭。有的说起源于清代,有的说起源于民国,真正起源一时无法考证。但有文字记载的是1956年,由四家作坊合并为公司合营的豆作社,豆作社延续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彼时物资紧缺,桥河豆腐煞是风光,老百姓以排着长队买到桥河豆腐为荣光。后来,一个叫王兴的年轻人,继承了桥河豆腐的衣钵,对生产工艺进行了多次改进,对生产豆腐的黄豆产地实行定点严选。桥河豆腐基本上占据了宜都市场,外地客商慕名前来采购品尝。看到无限商机的王兴,组建了宜都桥河食品有限公司,并注册了“宜都桥河”“清江桥河”“陆城老桥河”等商标,把小作坊式生产转化为集约化生产,既提高了产能,又增加了许多科技元素,还开发了桥河豆腐传统产品和休闲系列产品。并且在姚店乡油榨坪村投资了一家豆作社,完全按传统工艺制作豆制品,同时增添豆制品制作体验项目,吸引了大批游客和学生,产品融入三小时经济圈,畅销宜昌、荆州、武汉等地,进入多所知名学府、医院、和商业超市。现实丰满,未来可期。
行走在桥河,漫步在滨江,眺望长江与清江。江水在轻轻述说,故事在永远流淌!
西陵峡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