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行走之间窥见文化魅力

2022年01月14日 10阅读 来源:三峡日报

汤应权

《远方何处》是周碧麟老师结集出版的第三部散文集,也是一部将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的典型游记散文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这部游记散文集里,我们不仅领略了作者笔下中外名胜古迹之悠远、山川楼阁之绚丽,更是通过作者行走之思,窥见了深埋于日月山川之中丰厚的文化底蕴,集子里的风土人情、名人轶事、历史渊源则复活了一座座山川、一汪汪碧水、一座座城池。套用时下一句流行网络语言:有文化的行走才是有灵魂的行走。

山水与文化的融合,赋予了行走的外延。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大凡喜行走之人,无非逛逛景,留个影,回到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行走过的那些自然景观、异域风情都被抛之脑后,相忘于无形,“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汪水”。而在这本游记中,我们所领略到的“山已不是那座山,水也不是那汪水”。作者旁征博引、洋洋洒洒,用深厚的文化底蕴赋予了山水灵气和外延,让我们在山的巍峨挺拔中看到了历史的延续,在水的亘古流动中感受到了民族的坚韧,在自然的千变万化中俯视到了人类的变迁。行走中为山水注入文化元素,在这本游记中比比皆是。

“昔日的码头已改建成公园,有四层楼阁临江而立……此楼立马会蜚声四海,又是江南第五名楼。”(《河口记忆》片段)在清江与长江交汇之处的陆城,作者邂逅了一座“望江楼”,并期盼其成为“楼不在高,有诗则名”的江南第五名楼,自然而然,在我国璀璨历史文化中,有着诗意加身、千古传诵的江南四大名楼就浮现在了我们眼前,而作者所说的“望江楼”顿时濡染了文化气息,陆城也在两江交汇之处陡然增色。

“挪威三面环海,峡湾众多,摊开地图,海岸像梳齿一样,峡湾一道道蜿蜒……小村庄临水面居,五颜六色的房子镶嵌在雪山碧水之间,峡湾充满了诗情画意。”(《挪威的山水》片段)在美丽如画的挪威山水之间,作者不动声色地交待了峡湾的形成过程和来历,让我们在愉悦之中增长了知识,也让山水为之增添一抹亮色、一份灵性。

人文与文化的融合,赋予了行走的内涵。行走之中,除了领略自然风光,更多的是了解当地风土人情抑或是异域风情,入乡随俗大抵阐述的是这种现象。作者所到之处,不仅有国内各种民族文化,也有西方文化,人文地理有着千差万别,但作者的走心用情记述,给我们凸显了中西文化的交融、不同民族及种族思想的碰撞,让我们在作者的呈现中感受到行走也必须有内涵,感受到蕴含在不同人文中地理中思想碰撞的火花。

《行走敦煌》《掀起你的盖头来》等篇目,无疑让我们在历史的辉煌和独特风景中幸福穿梭;《向一个不屈的民族致敬》《在赫尔辛基街头漫步》让我们懂得了一个民族的屹立必须进行不屈的抗争,也必须有制度的优越和文化的支撑。

在《皇村·普希金城》篇目中,俄罗斯将皇村更名为普希金城,足以佐证文化对一个民族的影响巨大,因为普希金被称之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这些都是作者在行走之中向我们展现的一个城市,甚而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

思辨与文化的融合,赋予了行走的厚重。徐霞客、马可·波罗穷尽毕生的游记给了我们太多遐想和参照。同理可以这样说,作者在这部游记散文集中的角色,既是行者,也是智者,更是思辨者。

“遥想几十万年前,人类与万物皆生,草木榛榛,鹿豕狉狉……人类从几十万年前的远古走来,我们还能向几十万年后走去吗?”(《清江访祖》片段)作者表达了对无为而又无不为的人类征服自然的忧虑,以及对大自然一切有生命动植物的悲悯和恻隐之心,这岂是我们每个旅行者都能思索和关注的?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守卫列宁墓的国家一号岗哨悄悄移到了无名烈士墓前……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永远的国魂》片段)作者试图用现代孩子们不崇敬英雄而追逐明星的事例,阐述了对教育的忧思以及对孩子们信仰缺失的顾虑。诚如作者所说:敬重英雄,是一个民族的良心,崇敬英雄的民族可敬可畏,崇敬英雄的国家长盛不衰。俄罗斯如此,所有国家亦如此。

文集中对中西文化和制度的思考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让我们在比鉴中明辨优劣、懂得取舍。

综观《远方何处》游记散文集,文辞优美,耐人咀嚼;表现手法多样,平中见奇;寄情山水,超乎山水。愿作者继续无怨无悔地行走,在行走中走向远方,在远方找寻心中的诗意……

(工作单位: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交通运输局)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