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农网改造升级
助力脱贫攻坚”新闻发布会在三峡日报社10楼宜昌市新闻发布中心举行。市发改委副主任、市农网改造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邓明亮,国网宜昌供电公司副总经理杨秀朝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我市“十三五”农村电网建设改造工作情况,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珊珊主持新闻发布会。
再接再厉
努力做到“三个彻底消除”
问:“十三五”期间我市农网改造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请问未来五年我市农网改造还将有哪些新举措?
答:“十三五”期间全市农网改造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有些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主要是宜昌山区地形复杂,居民居住分散,建设难度较大,加上全市有7个县市区以前不是国家电网的供电区域,电网建设主要靠地方的有限投资,导致历史欠账较多,这些问题解决起来需要一个过程。
比如“树电杆”“竹电杆”问题,高峰期全市有3万多根,这几年虽然消灭了将近2万根,但是也还有1万多根没有解决。因此,“十四五”是全市农网改造巩固提升的重要时间,相关工作只能加强不会削弱。我们将努力做到“三个彻底消除”:
一是彻底消除“树电杆”“竹电杆”问题,这项工作将在2022年底之前全面完成。二是彻底消除低电压问题。目前全市3196个存量低电压台区已经全部消灭,但是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导致用电负荷的迅猛增加,会新增一些低电压台区,我们要努力做到新增一个、消除一个。三是彻底消除农村用电“四怕”问题。也就是怕风、怕雨、怕雷、怕雪问题。我们将加大差异化设计力度,增强电网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提高电网的自愈能力和保障水平。
算民生账
把满足群众用电需求放在首位
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投资除了中央投资外,还需要供电企业自筹部分资金。请问供电公司在工程建设中,是如何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关系的?
答:“十三五”期间,整个宜昌的农村电网投资是45.06亿元,平均每平方公里投资21.45万元,每个行政村投资300多万元。投资强度高、建设规模大、推进节奏快,确实是空前的。在45亿投资中,除了中央资本金、省政府配置资金3.23亿元外,其余的41.83亿元全部是省电力公司自筹资金,占比92.83%。
国家电网公司是中央企业,不仅承担经济责任,更要承担政治责任、社会责任。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是中央统一部署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不计投入、不计成本、不计回报”,把满足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用户的长远用电需求放在首位。
尤其是在山区,往往山大人稀、群众居住分散,甚至还有很多是单家独户,我们也严格按统一的建设标准,保证他们安全可靠地用好电、用上舒心电。这类“到户投资大、几乎没有经济效益”的现象,在山区非常普遍。比如,兴山县南阳镇两河口村七组的郑远喜,家对面直线距离外一公里处就是巴东。全组14户人家只有他一户没搬走,为这一户,我们投资30多万元新建设了线路、变压器,他很满意,决定留下来发展养殖业。所以这个账要看怎么算,如果单纯算国网公司的经济账,毫无疑问是不划算的,但是算地方经济的账、算人民群众的民生账,这个投入却是非常值得的。
减排降污
推进落实“长江大保护”战略
问:电力是清洁能源,请问实施农网改造工程对于推进落实“长江大保护”战略有哪些促进作用?
答:实施农网改造工程,对于推进落实“长江大保护”战略,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积极意义:
一是有利于保护植被和减少农村碳排放。除了电能,农村生火做饭和冬季取暖的主要生活用能主要有两种方式,一个是砍伐树木,另一个是燃烧煤炭。实施农网改造后,电力有保障了,用电的多了,农村砍树和烧煤的自然就少了。比如医院和学校,过去冬季集中供热主要靠燃煤锅炉,现在基本上都实行煤改电了。
二是有利于减少长江航运船舶污染。宜昌靠近三峡大坝和葛洲坝区域,每天都有580艘左右的船舶等待过闸,平均每艘船要等待约54小时,这些船舶在等待过程中主要靠燃烧柴油发电,成为雾霾天气的罪魁祸首,而且还带来噪音扰民等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把岸电工程建设也纳入了农网改造范围,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了首个“岸电试验区”,让过往船舶在待闸期间直接用电,不再烧油。据统计,试验区自投运以来,已累计接船4118艘次,使用岸电953.29万千瓦时,替代燃油2240吨,减排各类有害气体7033吨。
三是有利于清洁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农村电力保障增强了,为文化旅游、电商等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一部分农业人口从传统种养殖业转向了这些无污染的产业,减少了化肥、农药等使用量,这也是对“长江大保护”战略的一个贡献。
政企联动
为贫困村送去“生态存折”
问:光伏扶贫是国家确定的产业扶贫的重要路径之一。据了解,国务院扶贫办曾在宜昌召开“全国光伏扶贫现场观摩会”,推广宜昌经验。请问供电公司在开展光伏扶贫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答:“光伏扶贫”是国网公司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重大举措。国网宜昌供电公司坚持从两方面发力,一是政企联动、合力攻坚,完成投资3.38亿元,累计在长阳、秭归的边远贫困村建成光伏电站104座并且全部捐赠,总装机3.3万千瓦;二是通过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为光伏扶贫电站加强接网工程建设,确保上网无忧,同时加强日常运行维护和电费结算。光伏电站为贫困村集体创造了稳定、可观的收益,被誉为贫困村的“生态存折”,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曾对宜昌光伏扶贫工作给予广泛报道。
2017年5月,国务院扶贫办、国家能源局等部委在宜昌召开“全国光伏扶贫现场观摩会”,推广“宜昌模式”。2016年以来,光伏扶贫电站累计发电12167万千瓦时,结算收益10146万元,平均每个村收益73.92万元,惠及贫困人口13.42万人。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杨心羽
通讯员 甘其灵 整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