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左士荣:一名炊事员的向党心

2022年01月17日 10阅读 来源:宿迁日报

1943年,为了不再饿肚子,22岁的左士荣决定报名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部队。

当时,在左士荣住的村子(现位于沭阳县塘沟镇境内)里,报名的人不少,成功的只有他和另外几个人。

巧的是,左士荣被编入隶属原山东军区的一支部队,成为炊事班中的一名炊事员。

负责埋锅做饭,却最后一个吃饭

俗话说:“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进了炊事班,应该能吃上饱饭,不受饿肚子的苦吧?”记者问。

“没有吃的,苦啊!”100岁的左士荣直摇头。

老人说,当时部队里一天只吃两顿饭,而且都是些野菜、“谷米子”,最常吃的是土豆。

难怪老人的大儿媳妇接过话茬介绍,老人现在最喜欢吃肉,最讨厌吃的就是土豆。

虽然粮食紧张,但是作为炊事员,能不能“近水楼台先得月”?

老人又直摇头说:“吃饭先紧着战斗人员,炊事员最后吃,这是我军的光荣传统。”

左士荣忍饥挨饿,就是为了把口粮省下来,留给战斗人员。

很多人认为,做饭是个轻巧的活儿。其实,在行军路上,左士荣不是背着锅,就是挑着粮,还有锅碗瓢盆啥的,负重量一点儿也不轻。

而且,到了驻扎的地方,别人可以休息了,左士荣再累也得动身去找水源,捡柴火,挖野菜,“得埋锅做饭啊,那么多人饿着肚子等着呢。”

战斗激烈的时候,饭菜做好了,左士荣还得冒着枪林弹雨,挑着送到前线,哪怕是三更半夜。

这个炊事员,不好当!

护送机密文件过江,随后光荣入党

1949年4月,渡江战役打响。仍是炊事员的左士荣在收拾锅碗瓢盆准备渡江时,一大摞包裹好的机密文件被递到他手中。来人还叮嘱:“人在文件在,如有情况,第一时间销毁。”

虽说此前也曾在送饭的时候“顺路”将文件送到战斗前线,但是左士荣明显感觉到,这次的“分量”不一样。他二话没说就把机密文件收下,做好了与机密文件共存亡的准备。

幸好,渡江途中有惊无险。左士荣牵着马刚上岸,就有人迎上来取走机密文件——整个过程,快得让他连反应的时间都没有。

左士荣至今都不知道捎过江的机密文件内容,但是他坚持认为,能够入党,正是因为护送机密文件过江有功。

渡江战役结束后不久,左士荣和其他几十名战友一起举起了右拳。“宣誓入党后,您干啥去了?”记者问。“回炊事班烧饭啊。”老人似乎觉得这个问题很“可笑”。

真的这么平淡?“但是从此,我就和普通群众、战友不一样了!”老人高兴地说。

赴朝作战背子弹,自认始终是个合格党员

至于如何不一样,左士荣至今也说不出个“道道”来,但是他一直用行动证明确实“不一样”。

1950年11月,已经是炊事班班长的左士荣为了保家卫国,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

“升了官”的左士荣已经不做饭了,也不再背着吃饭家伙到处跑了,他改背子弹了。很多个夜里,左士荣从山脚下背上子弹——据老人说得有40斤重,一路爬到山顶交给战友。这样来回一趟至少两个钟头,一夜,或者两趟,或者三趟。

“那整夜不睡吗?”“睡什么觉啊?”老人笑着说。激烈的战斗大多在夜里打响,左士荣习惯了。而且,就是睡也只能睡在山沟里。

在朝鲜近两年的时间里,左士荣没叫过一声苦,更没喊过一句累,面对一场又一场战斗,也从没害怕、退缩过。

“那时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就希望打赢了,能回国。”只有站在自己国家的土地上,左士荣的心才能安下来。

1952年5月,左士荣终于踏上祖国的土地,驻守山东胶东半岛。

1955年,揣着写着“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字样的复员证,左士荣回到家乡,在沭阳县原周集乡食品站负责烧饭,一直工作到退休。

邻居沈德勇说,以前老人很少提起自己的战斗生涯,除非有人因为好奇主动询问。

都说“老小老小,越老越小”,提起往日的经历,老人也忍不住竖起四个指头,得意地说:“我有四枚奖章!”听了这话,围着他的一群人都笑了。

“你觉得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表现得咋样啊?”记者问,“合格!”老人自豪地回答。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