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洪连 杨芹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十九大提出“两步走”战略安排,使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更加清晰完整,为全国人民擘画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美好蓝图。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3月9日上午,宿迁市召开1+X新闻发布会。会上,公布了由市发展改革委牵头编制的《宿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规划《纲要》采用篇、章、节结构,共8篇23章81节,12万余字,系统谋划、统筹部署,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宿迁样板。
第一篇
“强富美高”新宿迁建设再出发,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共四章,主要阐述发展基础、机遇挑战、历史使命、指导思想、战略抓手、2035年远景目标、“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等方面内容。
“历史使命”内容主要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最新要求,以及省委对宿迁提出的“把改革创新的基因注入现代化,谱写新时代‘春到上塘’传奇”的最新任务,阐述宿迁的担当和责任,明确了“改革创新先行区、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江苏生态大公园’、全国文明诚信高地”的发展定位。同时,拟增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进出口总额等指标。
在预期目标设置上,明确“十四五”具体目标安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主动作为、能快则快,以此引导推动宿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走在苏北前列、快于全省平均、领先区域发展、赶超全国梯队”。
第二篇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规模和质量。
推动工业扩量提质
1以培大育强作为重点,以千百亿级产业培育作为核心,加快打造地标性产业,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着力构建“6+3+X”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动机电装备、高端纺织、光伏新能源、绿色食品、新材料、绿色家居等主导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经济、数字经济等先导产业发展。按照千亿领航、百亿壮大、十亿升级、小微成长思路,不断壮大产业规模。同时,大力培育化学纤维、纺织服装、晶硅光伏等20条产业链,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
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
2聚焦服务业重点领域和关键行业,努力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体系化、集聚化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现代金融、科技服务、信息服务业等产业,不断推动生产性服务业扩大规模、提质增效。推动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全力发展好现代商贸、现代旅游、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产业,全面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品质和效益。推动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强化服务业内部融合渗透。
3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瞄准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以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力聚焦稳产保供能力、农业产业能级、品牌强农水平等五个方面提升,加快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型升级,着力打造长三角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主供应基地、新兴农产品加工制造基地、苏北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创优高地,实现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
第三篇
抢抓战略机遇,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
1加强对内对外双向开放
充分利用进入“高铁时代”的新优势,全面参与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全面融入长三角,进一步深化同上海、苏南等发达地区互动互联,深化拓宽苏宿合作领域;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深化与长江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淮海经济区城市合作;提升利用外资水平,推动对外贸易扩量提质,提升对外投资合作水平,增强开发园区承载能力。
2大力提高供给质效
围绕打造千百亿级产业目标,加大项目招引力度;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优化消费供给结构,提升消费便捷程度,健全城乡消费网络,打造培育长三角新消费目的地城市和国内特色产品消费中心;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快建设质量强市。
第四篇
强化创新驱动,培植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
大力推进创新创业
1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聚焦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园区载体布局优化、构建全省最优科技生态体系、推进大众创业、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重点任务,加快形成宿迁特色区域创新体系,推动科技综合实力达到苏北领先水平。
2建设数字强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全面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城市数字化“三化融合”行动,依托京东等龙头企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和社会治理深度融合,落实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要求,加快建设“智慧宿迁”。
3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全面对标中央和省委改革新部署,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健全信用体系,统筹推进社会领域改革,稳步推进农业农村领域改革,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优势。
第五篇
加快建设美丽宿迁,打造生态宜居家园。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1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速推动城乡资源合理配置,不断提高要素承载力、区域连接能力、战略支撑能力、城乡发展能力,优化市域空间发展格局,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推进县城特色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2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一体化水平
加快综合运输通道、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大力提升水利安全保障能力,建立健全高效、清洁、可持续能源供给消费体系,加强新型基础设施支撑能力,统筹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3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牢固树立“两山”理念,全域构建“水韵、花香、景美”的魅力空间,系统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构建现代化环境监管体系,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强化生态文明制度保障,处理好生态、生产、生活三者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第六篇
大力推进共同富裕,提升人民幸福生活水平。
建设特色鲜明的文化强市
1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西楚文化,弘扬红色文化,彰显生态文化,精塑酒文化,扩大宿迁乡贤文化影响力,不断把文化建设推向新高度。
2大力提升民生福祉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围绕收入增长补差提速、教育发展补软提质、社会保障补弱提标等“六补六提”方面,完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高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健康宿迁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第七篇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夯实安全发展根基。
1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全面提升依法治市水平,加强和完善基层治理,强化重大风险防范,深入推进廉政建设,实现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2增强安全发展保障能力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全域推进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健全民生安全保障体系,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深化平安宿迁建设,夯实消防救援事业发展基础,不断提高本质安全水平,推动全市安全发展整体水平不断巩固提升。
第八篇
推动高标准实施,健全愿景蓝图实现保障机制。
共四章。主要阐述规划实施保障方面内容,包括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完善统一规划体系,加强公众参与,强化政策协同与实施保障。
2035年远景目标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为江苏擘画的“强富美高”的宏伟蓝图,赋予的“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重要使命,围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远景目标,综合考虑我市的现实基础和发展趋势,到2035年宿迁要达到与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要求,深度参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综合竞争力和经济创新力大幅跃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力争居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差距明显缩小,人民生活更为富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优质均等化,人的全面发展取得新成效,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美丽宿迁、法治宿迁、平安宿迁建设展现更高水平,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初步展现“强富美高”新宿迁的现代化图景。
九万里风鹏正举,
踏征程扬帆起航!
在新时代浩荡的东风里,
宿迁发展未来可期!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