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程研究

2022年01月17日 10阅读 来源:宿迁日报

张琼

1979年年底,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正式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概念——“小康之家”。党的十二大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用“两步走”简明概括中国长期发展战略,“小康”一词也成为了我党为人民福祉努力奋斗的目标之一。1987年,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三步走的核心要义,即第一步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基本实现现代化。至此,“小康社会”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被确定下来。党的十三届七中全提出,对于建设小康社会不仅是物质层面,而且还有改善精神生活以及社会福利和生活环境等方面。在党的十四大上,中国共产党宣布人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正在向小康迈进。2000年,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人均GDP八百美元的小康水平我国已经达到了,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是,我国人均收入在世界排名仍处于中下,而且这种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在国内外环境急剧变化的情况下,2007年在党的十七大上提出,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础上提出新的更高的发展要求,这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转变,表明我们对于“小康”要求不再局限于物质方面,而是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2012年,在对过去5年工作和10年的基本总结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会议之后,消除贫困便被确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新一代领导集体摆在第一位解决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难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以此为起点向全党全国发出脱贫攻坚的动员令。党的十八大以后的五年,党中央召开七次全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重大战略问题作出了决定和部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联动、相互促进,共同推动我国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从党的十九大到党的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一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科教文卫等事业蓬勃发展,脱贫攻坚成果世界瞩目,基本医疗覆盖十三亿人,养老保险覆盖近十亿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使命担当”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领导能力

中共五大我党反省了“右”倾错误,遵义会议反省了“左”倾错误,建国之后冒进与片面追求“一大二公”,包括之后的“文化大革命”,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我党始终秉承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良好作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自我革命,敢于深挖党自身肌体的毒瘤,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以强大的领导能力带领中国人民顽强向前迈进。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国家统一;全面执政后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再接再厉、扬帆起航、乘风破浪。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我们党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这既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客观要求,也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和发展的内在需要。”

小康社会的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是党和各族人民对于幸福的孜孜以求,更是中国共产党强大领导能力的集中体现。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彰显了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警醒我们“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小康”不是真正的“小康”。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最后达到共同富裕。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就决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体现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富裕也不是社会主义,全面小康社会必须是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

建国初期,我国的基本矛盾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满足不了人们的物质以及文化的需要,而现在矛盾则转变为不均衡不充分的发展和美好生活向往的矛盾。邓小平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改革开放最终目的不是部分人部分地区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深刻阐述:“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这两个覆盖思想鲜明,揭示了全面小康必须是共同富裕的社会,中国的现代化就是要体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虽然不能代表所有中国民众都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但是它实现的是全面的脱贫,缩小了贫富差距,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下了历史性的一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普惠大众的伟大壮举。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筑牢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础

步入近代以来的中国人民历经磨难、饱受摧残,尽管如此,中华儿女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伟大梦想的追求和向往。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们花了100多年的时间实现了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到2021年建党百年,我们实现了全面攻坚脱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自1949年开国大典到2049年本世纪中叶,我们致力于实现成为社会主义强国的目标。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是相互交融并且紧密联系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是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宝贵经验财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至关重要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现阶段战略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关键一步”,“这个目标实现之时,中国经济总量将达到近十七万亿美元,人民生活水平将明显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必将筑牢中华民族冲刺伟大复兴目标的厚实基础。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验借鉴

1.万山磅礴有主峰——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曾系统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13个方面,其中第一点便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显著优势。建党百年的历史已经充分证明,无论是新中国的建立、改革开放的成绩,还是新时期下扬帆起航,中国取得的一切成果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

2021年,我国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这几十年的探索和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从国家实际出发,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从首次提出“小康”的概念,到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每一阶段都是在党的领导下一步步发展起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关键在党”。正是因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才让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所向披靡,始终向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行。

2.初心砥柱天地间——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之一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毛泽东同志曾提出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同志说:“人民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是党的工作评判标准”。江泽民同志表示“中国共产党代表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也提出“群众利益无小事,必须坚持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党的群众路线思想在新时代的话语创新,会议还提出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其本质同样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民党的失败教训也进一步告诉我们:离开广大人民群众,党的事业就一事无成。而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工作方法。纵观当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为十四亿中华儿女建设美好家园,离开人民这个中心,就不是人民的全面小康社会。在“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交汇之际,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创佳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3.谋篇布局领航向——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自从提出“小康”这个概念以来,我国就把建设小康社会当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个“现代化”和西方的“现代化”的概念是不一样的,我们是要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就必须要坚持“四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注重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场景。2021年,我们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不仅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性,更是坚定“四个自信”的成果体现。

回望百年,中国共产党从一个仅有50多人的微弱小党,发展成为近亿人的执政大党;从初掌政权的曲折探索,在徘徊前进中的自我批评,到改革开放后的异军突起和新时期下的扬帆起航。中国从一个任人宰割的黑暗封建王朝,一跃成为现在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其中的辛酸苦楚与丰硕成果铸就了一部催人泪下而又振奋人心的辉煌史诗。

建党百年的伟大实践生动表明,我们国家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成功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才能成功克服“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不实”等不良现象,成功避免了相互掣肘、效率低下的弊端;才能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才能有效应对各种变局,战洪水、防非典、抗地震、化危机、控疫情;才能成功做到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壮举,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再翻新篇,扬帆远航。

(作者单位:中共宿迁市委党校)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