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届中德城镇化研讨会为何选中徐州?

2022年01月18日 10阅读 来源:徐州日报

◎本报记者

曲美慧

“当我们在谈到城镇化这个有些‘宏大’的话题时,可能很多人并不明白它的具体含义。城镇化已经成为21世纪城市发展最关键的问题,但它并不仅仅是指哪座城市更现代化、更像一座国际都市。”德国阿登纳基金会驻京代表魏特茂说。

中德专家一致认同,城镇化的关键,在于城乡能否统筹发展,能否实现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能否让农民和城里人一样吃上披萨、看上电影。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11月5日召开的“首届中德城镇化研讨会”,没有选在北京或上海,而是花落徐州。

徐州的优势何在?下面的3组数据,或许会让你对这座城市有更深入的了解。

56.7%——徐州城镇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4.13个百分点

2012年,徐州城镇化率为56.7%,比同期全国52.7%的平均城镇化率高出4.13个百分点。

我们的城镇化率高在哪里?

来看看市区——如果你住在铜山新区,20多年前这里还只是一片荒芜的土地,但现在已经成为培育高科技产业的摇篮,你可以乘车20分钟到达最发达的市中心地段,也可以去艺术馆、音乐厅看看,而多年前这几乎是难以想象的事。目前,徐州市区面积扩大到3037平方公里,5年里全市实施了600多项城建重点工程,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淮海经济区“八大中心”目标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当然,这不是徐州的绝对优势。再来看看城镇——你是否也曾在周末驾车到汉王镇旅游过;是否知道最近上市的芹菜几乎全部来自苏北蔬菜之乡——黄集镇;是否曾感受过沙集网商的巨大魅力。市委常委、副市长王昊介绍,我市已全面完成了30个不同类型创建镇的总体规划和整治规划,打造了一大批工业强镇、农业强镇和旅游强镇等特色名镇。全市1万多个自然村被规划为4639个集中居住点,新农村达标示范村达360个。

农村环境面貌的改造是我市城镇化的最大亮点。——近年来,我市累计投入141.1亿元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共建成安全饮水、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437项,2500多个村庄完成了环境整治任务,其中25个村庄被评为省级三星级康居村庄。今天,当你行走在美丽的苏北水乡——倪园村,当你漫步沛县任庄村成排的现代小区中,你会切实感受到,数百万徐州农民是怎样一步步行走在向市民转变的路上。

《2012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显示,徐州成长竞争力排名全国第1位,是中国未来发展前景最好的城市。《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1—2030年)》明确将徐州列入重点发展的28个中心城市之一。

13+14——徐州与27座外国城市建立友好关系

“会议之所以选在徐州召开,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徐州与德国有着长期的友好关系,并已开展了实质性的项目合作。”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李建平说。

徐州与德国的实质性合作始于2009年。当年1月29日,在两国时任总理的见证下,江苏省政府和德国北威州州政府在德国总理府共同签署了“江苏省与德国北威州政府联合共建中德徐州生态区示范项目”,目前项目区推进情况良好。

截至目前,徐州已经与德国波鸿市、艾尔富特市、法国圣太田市等13座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与德国奥登堡市、克雷费尔德市等14座城市建立了友好交流城市关系,在中德两国开展的各项合作与交流中,徐州占有重要席位。

据介绍,中国矿业大学与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等德国高校及德国生态治理与修复等领域有着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国内行业排头兵徐工集团去年与德国施维英公司合资成立控股公司,并于今年10月在德国北威州克雷费尔德市设立徐工集团欧洲总部,推动徐州与德国在工程机械领域的合作迈上新台阶。

中德合作为徐州打开了一扇向世界投递名片的窗口。目前,来徐州投资合作的客商已经遍布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德国的蔕森克虏伯、美国的卡特比勒、沃尔玛等20余家世界500强和国际知名企业先后在徐州投资落户。

100万亩——徐州拥有巨大的土地潜力

德国联邦议员彼得·格茨说,徐州是一座中等发达城市,在中国,像徐州一样的二三线城市更具有城镇化发展的潜力。

“这样的城市还没有被国际都市的头衔所迷惑,一味追求摩登和时尚。它们有自己的历史背景和自然特征,例如徐州拥有丰富的水域和森林资源,深厚的汉文化底蕴,倘若能够进行适当规划,保留这些特色的同时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相信它能够成为中国城镇化的一个典型。”格茨说。

与会专家指出,在中国城镇化过程中,随着人口流动性增强,几乎所有地区都出现了城市建设用地紧张和农村土地大量荒废的矛盾。解决好这个矛盾,是城镇化顺利推进的必要前提。徐州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市国土资源局局长李钢介绍,按照国家人均用地标准计算,我市通过农村居民点整理可以获得大约100万亩建设用地的置换指标,巨大的土地开发整治潜力为城镇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我市在土地管理创新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目前,我市正在积极完善征地制度和土地流转制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强村庄规划建设,同时引导工业和城镇建设使用城镇低效用地,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加大对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等产业的用地支持力度,增加农民就业岗位,让农村居民和入城农民都能享受到便捷、舒适的公共服务。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