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特约记者 云天)我市《关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出台后,记者发现许多亮点,一场以政府牵头推进,部门承担职责,明确保障措施的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拉开序幕,为推进我市“两个率先”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中小学办学条件将进一步改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升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实施中小学布局优化工程,制定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结合学龄人口变化和城镇化建设,加快中小学建设步伐,2013-2015年全市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29所,新建、改扩建学校须达到省定现代化学校标准,满足适龄儿童少年就近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完善新建小区配套学校(幼儿园)建设相关制度,配套学校(幼儿园)作为公共教育资源应当由当地政府统筹安排,与新建小区其他建筑设施同步规划建设、同步设计、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扎实推进校舍加固重建新三年规划,2013-2015年全市加固重建校舍421.8万平方米,中小学校舍全部达到国家抗震设防标准。加强工程监管,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建立健全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实现中小学校舍安全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建立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动态更新机制,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三通两平台”建设。加大教育数据中心、资源中心和应用中心建设力度,构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强化信息技术在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核心业务中的有效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到2015年,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达标率达85%以上;到2020年,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达标率达90%以上。
素质教育作为重要衡量条件。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习惯养成教育。深化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加强中小学课程建设,打造一批在全省有影响的精品课程,义务教育、普通高中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数达到班级数的50%左右,在校生每学年选修不少于1门校本课程。深化“合作学习”、“有效教学策略”等领域的研究,形成具有徐州特色的教改经验。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和学生学业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小学、初中、高中等各学段的质量监测制度,完善各学段、各环节的教育教学质量标准,形成质量检测与分析的大数据系统,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办法,科学评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全面落实课程安排公开制度,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坚持健康第一,开齐上好体育课、艺术课及各类实践课程,开展体教结合和阳光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锻炼时间,每个学生至少掌握1项艺术特长和2项体育运动技能。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公告制度和体质健康促进工作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优秀率分别达90%和10%以上。高度重视学校文化和特色建设,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教育内涵,形成鲜明办学特色和独特办学风格。
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硬性标准。按照教育现代化要求,核定中小学、幼儿园、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和管理人员、卫生保健等教学辅助人员,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落实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政策。根据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生源变化和学校布局调整等情况,定期调整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按规定比例适当增加专任教师编制。推进校长教师专业发展,建立校长任职资格准入和新任校长岗前培训制度,开展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试点;建设教科研训“四位一体”的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健全每5年一周期的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和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到2015年,幼儿园教师大专率达90%、小学教师本科率达60%、初中教师本科率达95%,初中、高中、中等专业学校教师研究生学历(学位)比例分别达5%、12%和20%以上。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名师培养工程,鼓励设立名师工作室,发挥名师引领带动作用。积极引进教育领军人才,对地方高校、职业院校、中小学引进高层次人才,在编制上优先安排。实施“优岗计划”和农村学校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建立健全农村学校优秀教师补充机制,通过设置特级教师特殊岗位,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有潜质的教师开展定向培养培训,力争到2015年,每所农村中小学都要有市级名优骨干教师,全市在职特级教师占中小学教师总数的比例达2%。,中高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分别达68%和78%;力争到2020年,每所乡镇中心初中和小学都有1名特级教师,中高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分别达75%和85%以上。按照不低于中小学、幼儿园核定教师工资总额(含绩效工资)1.5%安排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学校年度公用经费总额用于教师培训的部分不低于5%。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首要内容,对教师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
我市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将以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点,健全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推进管、办、评分离,完善治理结构。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国家有关要求推进初高中分设,普通高中不得举办或变相举办初中学校或初中班,到2015年,形成市主城区普通高中由市统一举办管理、义务教育学校由区统一举办管理的格局。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积极探索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集团化发展的办学模式,各县(市)、区组建若干个教育集团,集团内部学校统一学科进度、教研活动和管理要求,实行捆绑考核,快速提升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进一步推进学前教育资源股份制、集团化发展。到2015年,主城区重点扶持建设4-5个幼教集团,打造徐州幼教品牌。进一步落实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制定完善非义务教育阶段民办教育奖补政策和措施,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通过制定实施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优惠政策,引导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出资办学,并享受招商引资的政策待遇,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保障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享有同等待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岗位管理制度,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实现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深化教师绩效工资改革,促进绩效分配向骨干教师、一线教学岗位和长期在农村偏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倾斜,真正拉开奖励性绩效工资差距。以“县有校用”为导向,加快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健全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结合义务学校集团化办学,探索起始年级教师通过电脑派位方式,实现常态流动。校长在同一学校连任一般不超过2届,教师包括骨干教师原则上按照每年不低于15%的比例进行交流。城区中小学教师评聘高级职务(职称),须有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2年以上的经历。进一步扩大教育开放。坚持互惠互利、合作共进,大力推进“招校引教”,吸引海外知名教育机构来徐投资办学;鼓励、支持品牌学校与国际知名学校开展合作办学,重点扶持建设2-3所国际学校。拓宽对外交流渠道,加快引进世界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管理经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