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曲美慧
铜山区单集镇闫庄行政村下辖四个自然村,都曾是穷得叮当响的“困难村”。前几年,全省确定1011个经济薄弱村,闫庄的马园村“名列榜首”。该村5年里换了六任书记,都是踌躇满志而来,唉声叹气离开。
1999年,第七任书记上任了,而且一干就是14年。
“她让俺村大变样!”村民许娟提起书记周萍,脱口而出:“你真是没见以前村子多乱多脏,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这几年,跟着周书记干,村子变漂亮了,周围村都羡慕我们,我们的收入也翻了好几番!”
没人愿意干,我干!
见到周萍时,她正戴着一副沾满泥巴的手套,帮一户村民整理屋前的花坛。
50岁的她留着一头短发,有星星点点的斑白,个子不高,说起话来嗓门洪亮。她说,自己原来在镇计生站工作,后来到闫庄村,刚开始的时候,也有过犹豫,“几个大男人都干不好,我行吗?”
那时候,马园村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集体收入几乎为零,村委会欠了一屁股债,村庄环境一塌糊涂。1999年3月8日那天,她上任,看见村民穷苦的样子,心里顿生酸楚:“不能再让他们穷下去了!没人愿意干,我干!”
新官上任,她烧的第一把火就是修路。村里没钱,她从家里拿来1万块钱,带着村干部没日没夜地干,十几个村干部硬是把全村的泥路全铺成了石子路。
“论经济咱村是穷村,但是村穷我们志气不能短。咱们就瞄准‘三星级’的目标干!”村支两委会上,周萍一番话掷地有声。
这个承诺,她用14年时间,做到了。
环境治理需要钱,怎么办?
这几年,周萍费心思最多的就是村庄环境整理。环境治理需要钱,可村里穷没有钱,怎么办?
“不怕没有钱,就怕不思变!”周萍给干部和村民鼓劲:“咱们动员干部中有能力的带头垫付一点,争取村里的能人捐一点,号召村民多参与义务劳动,再争取些上面的财政扶持,资金问题一定能解决。”
周萍的干劲鼓舞了全村人。村干部纷纷带头捐款,外出打工和创业的村民托家人送来捐款,5000元、8000元、1万元、2万元……仅用了一年时间,马园村实现硬化道路通户率100%、自来水入户率100%、卫生厕所改造率100%和生活垃圾处理率100%、有线电视入户率100%,村民们喜出望外,对眼前焕然一新的美丽村庄感到自豪。
“我家门前这个村广场,原来是一片臭水洼,村里垃圾都堆到这儿,那个脏啊,夏天我都不敢开窗。前年周书记带人填平了臭水洼,铺上草,安上健身器材。你看这多漂亮!”许娟说。
提起精气神,一块奔小康!
马园村的环境变了,村民的精气神也提起来了。周萍又提出了“富民”计划。
建起了翻水站,把村里500亩旱田改成了水田,过去由于缺水而低产的小麦和玉米不种了,改种水稻,当年就获得大丰收。
看到一位村民回村种西瓜,收入可观。周萍觉得是条出路,带着大伙儿搭起大棚,种起西瓜。今年,村里的一位大户承包了500亩西瓜地,建起连片大棚,近百人在大棚里打工,人均年收入过万。
“现在我们家一年流转的土地就有6000多块钱,我在外面打工,老婆在西瓜大棚打工,全家年收入超过5万元。”村民张林平喜滋滋地说:“是10年前的10倍啊!”
如今,马园村人均年收入已超过8000元,达到了康居示范村的标准。再过两年,她打算将另外几个自然村也创建成三星村,让闫庄村村民都过上好日子。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