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李晓航 图/本报记者 李明
■核心提示
近年来,我市持续创新城市建设思路,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坚持“把最美的生态景观和最好的土地资源留给市民”,走出了一条“优生态、改形象、惠民生”城建新路,传统资源型工业城市实现了生态环境和城市功能的华丽转变,徐州迈向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现代化都市圈核心城市的步伐不断加快。
山水灵动
满城透绿
生态城市景色怡人
今年,我市共安排7大类、243项城建重点工程,年度计划投资360亿元,是历年来项目最多、投资最大、任务最重的一年。“五一”前夕,首批18项城建重点工程竣工,楚风汉韵、北雄南秀的徐州城又添一批山水景观和功能项目。
4月28日,云龙湖畔,珠山脚下,用真山真水打造的80公顷珠山景区正式对市民免费开放。景区开放至今,日均5万人来此畅游,观赏湖光山色,品味园林美景,尽享山水之美。而就在两年多前,这里还是污水横流、残垣断壁的城中村,是云龙湖风光带里一道令人惋惜的“疤痕”。
自2003年以来,我市围绕云龙湖相继实施了“显山露水”、四合一工程、云龙湖周边景观改造等工程,云龙湖景区实现了生态环境、景观效果双提升。为实现“将一个环境整洁、风光秀美的云龙湖还给徐州父老乡亲”的目标,2010年,市委、市政府斥巨资,大手笔对珠山周边棚户区实施整体搬迁改造,并从中拿出1200亩土地用于园林景观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经过近3年的精心打造,曾经的旧厂房变成了飞花溅玉的五斗瀑布,脏乱的棚户区变成了静谧悠远的水杉长廊。随着珠山景区的开放,云龙湖风景区也成为了完整的、闭合式的生态观光圈,标志着云龙湖方圆11.2平方公里核心景区的建成。云龙湖这个文人墨客流连忘返、徐州百姓引以为豪的城市明珠变得更加光彩夺目、秀美迷人。
珠山风景区的建成开放,只是徐州大力实施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缩影。为改变徐州过去是煤城、处处是“灰色”的形象,满足老百姓求变求绿的迫切愿望,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显山露水”、“精品园林”、“还绿于民”、“蓝天碧水”四大工程和“第二次进军荒山”计划,加强重点区域生态再造和环境综合治理,5年来,总计投入267亿元,实施了178项城市生态环境改造工程,在市区新建、改造1000平方米以上100多处街头绿地,在闹市区开辟了一片片绿色港湾,使市民出行400米即可步入绿色空间,并高标准完成荒山造林2.5万亩,相继建成滨湖公园、故黄河风光带、小南湖公园及云龙公园敞园和彭祖园敞园改造等一大批生态景观和公园景点,形成了以山体为骨架、以河流道路为网络、以公园广场为点缀,“点、线、片、面、网、圈”相连的生态格局。
截至目前,徐州市区绿化覆盖率已达40.6%,市区人均公共绿地达12平方米,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已由2002年的58天增加到现在的300多天,顺利通过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验收。
如今,在云龙山脚下,机器轰鸣、人声鼎沸的劳动场景随处可见。我市正加快施工进度,计划在今年“十一”前完成对云龙山的整体敞园改造。云龙山作为云龙湖风景区主要组成部分,是我市“三云”品牌的重要一品。通过实施整体敞园改造,灵韵的云龙山将与秀美的云龙湖、典雅的云龙公园连为一体、有机结合,散发出迷人魅力。届时,徐州“半城煤灰一城土”的旧貌,将换作“一城青山半城湖”的新颜。
改造城市
盘活资源
城市功能越来越强
5月15日,走进中华老字号街区施工现场,工程车辆和施工人员往来穿梭,老建筑的改造与装饰工作正有序推进。该工程计划今年10月开街,届时老市委大院将摇身一变成为中华老字号精品街区,集中布局老字号特色商业业态,引进老字号企业,发展老字号产业,促进地方特色和传统文化的产品集群化发展。
近年来,我市坚持设施改造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按照“盘活资源、完善业态”的建设定位,相继启动了彭城壹号、创意68产业园、老东门时尚街区、老字号特色街区等商贸项目,通过改造或改建城市老建筑,建设特色商贸文化街区,科学布局特色服务业集聚区,促进企业集中、强化产业集聚。如今,彭城壹号、创意68、南湖水街、滨湖新天地、老东门时尚街区等一批各具特色的集聚区建成并投入使用。通过改造,市中心最好的土地被充分利用建成特色街区,成为市民可共享的公共资源。而“改出来”的特色服务业集聚区,也进一步完善了徐州商贸中心城市的商业业态,有力促进了城市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
2010年7月,我市在进行旧城改造的同时,启动老徐州历史文化片区的建设,涉及市区面积1.7平方公里,共16个节点项目,将散落在民间的“记忆”串起来,成为城市符号和坐标。如今,历史文化片区建设“重头戏”——回龙窝历史街区已启动建设,项目将在充分挖掘回龙窝老街、原徐州市政府旧址、快哉亭公园等地历史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通过整治保护和恢复重建的形式,着力打造以商务、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历史文化街区,彰显老徐州富有韵味的明清建筑风貌。
除了改造老建筑,我市还把改造的“文章”做在道路上。我市今年将结合城市改造,通过打通断头路、整治外立面、修建过街天桥、铺设地下通道、拓宽整治道路、建设景观绿化等形式,对市区中山北路、黄河南路、和平路、解放北路、迎宾路等9条道路实施综合改造,科学整治市区主要道路交通堵塞点,进一步改善老城区的道路环境面貌和通行能力。这些道路改造工程的实施,将进一步强化徐州区域交通枢纽的承载力和辐射优势。
科学规划
整体发展
城市框架越拉越大
四通八达的站区道路车流穿梭,有近2000车位的停车场方便快捷,环境优美的景观众人赞叹……
京沪高铁开通以来,徐州站一天最多运送旅客近万人,旅客运送量在沿线地级市中排名前列,高标准规划建设的京沪高铁站区成为京沪高铁沿线的一道亮丽风景。
实际上,在京沪高铁建设伊始,我市便把高铁站区、金龙湖生态商务区与50平方公里高铁生态商务区建设联系在一起,旨在徐州东部打造一个集交通、生态、商务、居住“四位一体”的城市副中心,发展高铁经济。这一战略举措,得到铁道部和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一位来徐视察的铁道部官员这样评价道:“结合京沪高铁建设规划,新建了一个新兴城市区块,是徐州独一无二的创举,这种拉开城市框架对接高铁经济的做法,值得全国各地学习借鉴。”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过去5年徐州城建的最大亮点,“科学规划城市建设,带动区域组团发展,拉开城市发展框架”这句话再贴切不过。铜山撤县划区后,我市市区行政区域面积增加到3037.3平方公里,总人口306.4万人,使我市市区行政区域从全省第10位上升到第3位。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夯实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基础,我市统筹考虑主城区、新城区、铜山区、开发区和贾汪区建设发展,科学调整城市总体规划,推进各区域明确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城市整体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如今,在新城区,青年路小学新城区分校开学、徐州工程学院新校区投入使用、撷秀中学迁入,奥体中心、市中心医院新城区分院正在积极建设,文化、教育、卫生配套设施正紧锣密鼓地建设,短短5年,新城区的框架已经成型,新城区“宜居、宜业、宜商”指数不断提升;在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随着金龙湖风景区的建成和月星环球商业中心、君廷五星级酒店等项目的即将建成,开发区城市“副中心”的功能更加完善、地位更加突显;而珠江路快速通道和徐贾快速通道的通车,进一步加快了铜山区和贾汪区融入主城区的步伐。
另外,我市最近几年还相继实施了长途汽车站改造、公交换乘中心新建、公交车辆更新、保障供水安全、建设生活垃圾收运体系等一系列城市基础设施,为城区快速扩张、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快步建设夯实了基础。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