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把大运河打造成为响亮的城市品牌和珍贵的城市名片

2022年01月14日 10阅读 来源:镇江日报

大运河是凝聚中国智慧和民族精神的世界文化遗产,是一条活着的、流动的经济文化发展廊道。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视察时指出,要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共同的责任。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又作出批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镇江大运河包括城区古运河段和苏南运河镇江段,城区古运河段西起平政桥,东至苏南运河谏壁三叉河口,全长16.7公里;苏南运河镇江段起于谏壁河口,全长42.6公里。镇江大运河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江河交汇地位具有战略性。特殊的地理区位使镇江形成以吴文化为主体,兼具淮扬文化的多元文化,包括独具镇江特色的漕运文化、津渡文化、商贸文化、军事文化、宗教文化等;文化遗产资源具有独特性。特有的山水文化环境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到此寻访,留下许多诗词歌赋和故事传说,形成独特的诗词文化、爱情文化、民俗文化。运河沿线历史文化遗存丰富,且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水利航运价值具有全国性。镇江大运河的漕运航运价值举足轻重。自唐代以来,经过镇江的漕粮占全国50%以上,在南宋达到68%。2018年谏壁船闸船舶通过量1.56亿吨,货物通过量超过1亿吨。

当前,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为彰显特色、再造优势,今年市政协就推进大运河文化带特别是古运河风光带建设进行专题视察,进一步提升保护建设的系统性、规划性和创新性,努力把大运河打造成为响亮的城市品牌和珍贵的城市名片。4月份,市政协成立专题调研组,在2个月时间里,围绕推进大运河文化带特别是古运河风光带建设课题,进行专题调研,邀请市有关单位负责人和部分专家学者座谈交流,还赴苏州市、扬州市学习考察。

调研组认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市先后多次对古运河进行整治,古运河风光带已成为群众生活休闲观光好去处。通过实施沿线拆违、码头整顿、污染企业搬迁、航道“四改三”等工程,使苏南运河镇江段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投入巨资修复了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等文化遗存和文物遗迹,运河历史遗迹保护有了新成果。

经过调研,陈六才委员认为,大运河是承载镇江城市发展史的“母亲河”,对其文化元素遗产的收集整理很有必要。要加强大运河文化遗存梳理排查,摸清家底,努力挖掘运河“隐性”历史遗存。要找准维护和传承运河镇江文化元素的切入口,大运河沿线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历史遗留的宝贵财富,不仅要保护好,更要传承好。要选取运河沿线最具文化内涵、最具地方特色、最具观赏价值的点,开辟运河旅游线,串联南山北水,形成“江河交汇看镇江”的品牌效应,让游客和市民能直观地了解江河交汇的演变。要讲究方式方法,凸显镇江元素、讲好镇江运河故事,避免与运河沿岸其他城市同质化竞争。

周婷委员认为,运河水环境既是发展问题、生态问题,也是民生问题。打造优美的运河水环境,是发展所向、群众所盼。要着眼整体,树立系统的清水活水理念,按照“连水活源、截污治污”的治理思路,做到“活水引得进、污水排得出”,让水流动起来、干净起来、生态起来。要着眼源头,落实严格的截污治污措施,从污染源头抓起,堵疏结合,正本清源。要着眼当前,推进靠实的项目规划建设,综合考虑成本投入和实际作用,加快推进实施一批截污控源、清淤活水项目。要着眼长效,建立协同的治水管水机制,进一步理顺管理体系,形成长效机制。

市政协文化文史委主任蔡永祥认为,要充分发挥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作用,明确工作责任,理顺工作机制,形成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办公室综合协调、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各地区积极联动的工作格局。要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对运河地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进行市场化运作,做到建设、经营、管理、服务项目资金平衡。要严格按照大运河规划系统要求,推进运河保护建设和开发利用,在保护、治理、开发三者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最大化。

近年来,特别是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领导小组成立以后,我市做了不少打基础、补短板、利长远的工作。积极发挥大运河办牵头作用,做好“上传下达”,抓好统筹协调,完善落实专题会议、信息报送、督查考核等工作制度。成立总规模5亿元的大运河文旅发展基金,促进沿线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在编制《大运河镇江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的同时,同步编制《镇江运河文化带建设规划研究》《古运河保护利用规划提升方案》等细化规划。开展运河文化内涵挖掘整理,梳理市图书馆大运河相关文献,编制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10年保护规划,搭建镇江非遗数据库框架。承办“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出土文物精粹展”“寻找大运河江苏记忆活动成果发布会”等全省性活动,西津渡、苏南运河第一标及谏壁闸、丹阳万善塔等3处地标入选“江苏最美运河地标”。组建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中心。高度重视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累计投入近20亿元。全面实施河长制,每月对苏南运河干流水质及21条支流入河水质进行监测。

虽然镇江大运河具有全国性的独特历史地位,保护建设和开发利用工作近年来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是存在文物保护力度不够、运河环境不容乐观、项目实施难度较大、地域特色亟待彰显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市大运河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着力做好几方面的工作:大力推进文化保护传承。把文保工作放在突出位置,统筹开展文化遗产调查,摸清文化遗产“家底”。着力提升水环境质量。开展运河沿线排水行为调查和专项整治,禁止违法违规排水,确保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和雨水排口晴天污水不下河。推进沿金山湖CSO(合流污水)溢流污染综合治理项目,确保金山湖及古运河上段周边雨污不再入湖入河,解决面源污染难题。合力打造大运河文化品牌。集聚各方资源打造“江河交汇看镇江”品牌。推进谏壁船闸航运文化标识项目中的江河交汇灯塔广场、江南运河博物馆等项目建设。举行“江河交汇·运河人家”大运河文化节,邀请国家级省级媒体开展集中采访,扩大镇江大运河的知名度。全力发展运河文化旅游。策划推广江河交汇风貌之旅、运河人文之旅等5条精品旅游线路。

今年2月,国家印发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分2025、2035、2050三个阶段,提出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目标任务。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光荣使命,也是一项长期任务。要以此为动力,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强化文化担当,统筹加强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和利用,狠抓重点项目,提升工作实效,以实干实绩凸显“江河交汇”的时代价值、彰显“运河名城”的文化魅力、激发“黄金水道”的经济活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探索一条以文化为动力、生态为支撑的创新发展之路,不仅是中央有要求、省委有部署、镇江有行动的具体体现,也是坚持“生态优先、特色发展”,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内在要求。要把大运河建设放在“一带一路”倡议、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建设以及构建省内“1+3”功能区格局、宁镇扬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全局之中去考虑,放在镇江“生态优先、特色发展”的整体布局之中去谋划,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形成主动作为、奋发有为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在各项重点工作中充分体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内涵元素。要把“留住中华文脉”作为核心,坚持“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两手抓,把着力点放到运河历史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上,放到运河沿线历史文化名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传承上。要借助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契机,打造大运河沿线特色文化村镇,以线串点,以点带面,使运河文化成为特色小镇、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市政协文化文史委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