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秣陵超前谋划,转型升级阔步向前

2022年01月18日 10阅读 来源:南京日报

秣陵杏花村

观音殿

秣陵九车间

J6·创客邦

音飞储存等辖区企业登陆资本市场

省级特色田园乡村观音殿

编者按

集聚工业企业40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65家,登陆资本市场企业7家,连续9年获得全市镇(街)分类考核先进制造业一等奖,全市唯一;在全市率先谋划中小工业园区转型升级,昔日社区工业园的低效用地成功蝶变现代化高科技产业园区,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美丽乡村星罗棋布,有力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奔小康……

江宁秣陵街道立足地处南京南站—禄口国际机场黄金轴线的区位优势,充分承接江宁开发区的产业辐射,同时以极具前瞻意识的发展眼光,创新推动制造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积极建设“先进制造集聚区、乡村振兴典范区、幸福生活样板区”。

辉煌“十三五”,奋斗新征程。站在“十四五”的起点,秣陵街道正朝着功能完善、内涵丰富、生态良好、产业优质、充满活力的城乡一体发展示范街道阔步迈进。

A

先进制造集聚区

加快转型升级,荣获制造业“九冠王”

高质量发展,如何破题?做大做强产业尤为关键。在秣陵,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正是驱动秣陵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统计显示,目前街道集聚英华达、美埃、四方亿能、佳力图等工业企业40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65家,上市企业7家。在上述企业为代表的先进制造集群支撑下,从2011年开始,秣陵街道连续9年获得全市镇(街)分类考核先进制造业一等奖,全市唯一。同时,街道还多次获得市委、市政府颁发的“发展杯”“和谐杯”“富民杯”金、银杯。

从农业大镇蝶变先进制造业“九冠王”,得益于街道提前谋划、推动转型升级。“十三五”期间,秣陵街道果断启动“腾笼换凤”策略,将多个社区工业园内低产出、高能耗、高污染的小企业陆续清退,引入电子信息、高新技术、创意文化产业等,逐渐形成电子信息、智能电网、汽车零部件、节能环保四大主导产业。

位于将军大道上的J6软创园升级改造后,亩均产值大幅跃升,亩均税收8年增长近30倍;牛首工业园改造为“九车间”后,培育高新技术企业6家、新三板上市企业1家,各类知识产权逾200项,成为名副其实的“专利工厂”。

产业发展,人才先行。2018年,秣陵面向全市创新实施“菁创秣陵”英才计划,遴选出高层次创业人才13名。近两年,秣陵街道累计申报人才项目达100个,涵盖草根青年、大学生创客、高校教授、行业精英等多领域高层次人才。2020年,“菁创秣陵”人才曾力的创业项目被推荐为江宁区科技招商深圳推介会的大会签约项目。

B

乡村振兴典范区

提升乡村魅力,加速乡村振兴

制造业飞速发展,同样也为乡村振兴打开了广阔空间。

“十三五”期间,秣陵街道成功打造苏家、杏花村、观音殿、菜塘等多个美丽乡村示范区,成为城里游客假期休闲度假好去处。

走进位于秣陵街道的菜塘田园,白墙乌瓦、绿意盎然,正是一幅别具特色的美丽乡村画卷。随着菜塘大礼堂、逸才堂等首批项目建成开放,这座集“会、文、宿、游、乡”于一体的乡村会务综合体,正悄然揭开神秘面纱。

不仅是菜塘项目,在江宁发展全域旅游的东风鼓荡之下,五年来,秣陵街道通过“全域规划、分布开发”改造,引入专业团队,打造一个“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田园乡村新典范,为江宁乡村振兴贡献秣陵力量,提供秣陵经验。

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试点之一,秣陵观音殿引入星空宿玩起了野宿风,在乡村搭起12个透明的泡泡屋。白天待在房间里,身边花草仿佛触手可及;夜晚躺在床上,抬头便是繁星点点。泡泡屋一经开放便成“网红”,不少游客甚至打着“飞的”前来体验。

山水环绕、良田伴乡。除了菜塘、观音殿,秣陵街道还拥有以青少年教育和户外运动为特色的野趣国际营地,自然景观和环保科技完美结合的生态谷,汇聚区域文化和乡村艺术的匠人艺术文化村……这些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景点,汇聚成一个地域特色与时尚元素交相辉映、自然景观和文化体验深度融合的乡村旅游综合体。

“美丽乡村建设除了建筑改造,我们还注重乡村内在复兴。”秣陵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除了引进业态让自然村活起来,更重要的是吸引更多城市精英返乡创业,在留住“乡愁”的基础上真正激发乡村活力。

C

幸福生活样板区

聚焦民生实事,提升百姓获得感

家住秣陵集镇老街附近的熊长云最近发现,老街变美了。原先堆放杂乱、破旧不堪的老街经过“美颜手术”,建筑重新焕发光彩,街景美了,集镇居民置身其中,心也顺了,日子美滋滋。

环境美了,便民服务多了。“随着外来人口越来越多,除了服务好本地居民,如何更好为‘新秣陵人’服务成了街道必须破解的一道难题。”秣陵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面对人口快速集聚、城乡结构演变、社会诉求多元新形势,街道通过走访入户、问卷调查等方式,梳理出一批“新秣陵人”的需求,并据此“量身定制”了形式多样的服务。

在秣陵,板凳课堂走进了越来越多的社区。一个常设舞台,观众就是附近居民,一条横幅,十几张小板凳,居民们围坐在一起“拉家常”……行走的“小板凳”随处可见,群众在哪,“板凳课堂”就在哪,以身边人说身边事,用大白话讲大道理,让党的理论宣传更加接地气,受到了群众的广泛好评。

同时,秣陵不断探索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建成百家湖、秣陵、东善桥三个睦邻·党群(为民)服务中心,构建“1轴+2翼+19部门”的“融服务”模式,设立22项“聚诚心”服务品牌,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100米。街道还同步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实现25个社区(村)全覆盖,让便民服务直通居民家门口。

此外,秣陵还用心用情用力切实做好征迁群众的安置工作,与征迁群众一道寻求“最大公约数”,最大程度画出了分房工作的“同心圆”;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目前街道幼儿园总数达43所,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打造公益开放型“睦邻书房”康博花园、雍福龙庭等共6家,让百姓在家门口“闻书香”;先后完成10家农贸市场的整治提升,有效保障群众的“菜篮子”,让老百姓买得舒心、吃得安心。

本版撰稿 谭华旻 陈莹 陈岑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