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汇聚传向世界的“和平之声”

2022年01月18日 10阅读 来源:南京日报

圆梦中华”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纪念活动。

南报融媒体记者 冯芃摄

今天是第七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83年前,侵华日军侵入南京,制造了灭绝人性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同胞惨遭杀戮。这段历史是南京城市永久的沉痛记忆,是每个南京人刻骨铭心的伤痕。

经历过苦难的南京更加懂得和平的珍贵,在推动和平理念传播方面不遗余力。2014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首次举行;2015年,《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2017年,南京成为全球第169座、中国唯一一座国际和平城市;今年,南京和平论坛在南京举行。

这些年,南京各方一起出力,多层次、多维度、多领域开展和平教育、和平活动、和平研究,向世界展示南京“国际和平城市”形象,传播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平发展理念。传播历史真相、传递和平心声,已成为全体南京人的自觉行动和共同追求。

全社会联动,开展和平教育、和平活动、和平研究

“牢记历史,勿忘国耻”“祖国昌盛、世界和平”“凝聚爱国热情、投身复兴伟业!”……连日来,在鸡鸣寺站、金马路站、云锦路站、岗子村站等地铁站点,都设立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和平许愿墙,市民纷纷驻足留言,留下自己的和平心愿。

南京曾经深受战争的伤痛,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深知和平多么可贵。近几年来,南京精心举办了一系列和平主题活动,围绕“9·21”国际和平日、“12·13”国家公祭日等重大时间节点,召集国际机构、社会组织,举办国际论坛、展览、和平祈愿传递等活动,拓展国际和平交流。南京还制定了《南京市国家公祭保障条例》,这是国内首部国家公祭地方性法规,在促进国家公祭活动保障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方面填补了立法空白,在地方立法史上开创了先例。

今年10月24日—25日,联动全球6座城市的2020南京和平论坛在南京举行。论坛邀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机构代表,多个领域专家学者、相关非政府机构负责人以及青年代表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东亚五国代表欧敏行说,南京和平论坛成功举办展示了南京作为国际和平城市在传承和平文化、传播和平理念方面的重要贡献。

本月开始,南京市600多所中小学结合《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开展系列活动,通过开设国家公祭日·历史公开课、组织学生集中学习国家公祭读本、观看影片等,激励学生铭记历史、珍爱和平。老师引导孩子们学习历史、认识历史,进而正视历史、思考历史,在孩子们心中播撒和平的种子。这几年,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积极主动投身到传承历史、传播和平的行动中,通过不懈努力,让和平的种子生长出一片又一片和平森林。

23岁的南京姑娘孔佩雯已在江东门纪念馆做了5年的志愿者。“作为南京人,我从小就知道这段历史,参加过很多次悼念活动,我觉得自己有责任让更多人真正了解南京大屠杀历史。”孔佩雯说,只要江东门纪念馆这支志愿者队伍在,她就一直会在。

记者了解到,在江东门纪念馆,越来越多的普通群众加入紫金草志愿者队伍,成为和平使者,推动历史记忆传播、呼吁珍爱和平。目前注册紫金草志愿者已达22984名。

和平理念的传播离不开专业化的史学研究,南京有一批热爱和平的专家学者致力于史学、和平学等方向研究。2016年,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成立,成为江苏省首批重点高端智库之一。

2017年,南京大学设置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学教席”,教席主持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刘成教授说,追求和平是对创伤历史一种最好的记忆和修复。南京已是全球公认的国际和平城市,但这座“和平城市”构建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经历了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单个机构到多机构联合、从无总体规划到有总体规划的多个阶段。南京长期坚持和平城市发展理念,联动政府、高校、市民以及社会各界,多层次、多维度、多领域开展和平教育、和平活动、和平研究。大家意识到,我们同在一个地球之上,身处同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只有和平共处,人类才有更好的未来。

幸存者渐渐老去,亲属、后人接力传承历史记忆

南京大屠杀给幸存者们造成了无法愈合的创伤,他们的真实经历,成了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中最为直接的部分。这些年,年迈的幸存者经常参加各种纪念活动,有的还远赴日本作证。他们一次次揭开伤疤,诉说那段血泪记忆,警醒世人不忘历史、珍爱和平。

11月16日,石秀英、谢桂英、蒋树珍、熊淑兰、路洪才、高如琴等6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在江东门纪念馆集中接受20多家媒体采访。回忆83年前亲人们在南京大屠杀中的不幸遭遇,幸存者们止不住落泪。历经生活磨难,从当年水深火热到如今幸福美满,他们不约而同地感慨:痛恨战争,和平真好。

石秀英老人含泪讲述了他们家当年的故事:1937年,侵华日军进城后,全家躲进了五台山附近难民区的一间芦席棚子。“12月13日父亲送姐姐去姑妈家,12月17日父亲再次出门去姑妈家给姐姐送点酱菜。那一次出门,父亲再也没有回来。”石秀英说,3个月后,亲戚告诉他们,他在水西门看见日军在刺杀中国人,其中一个是她父亲,他身上被刺了3刀。讲到这里,石秀英眼泪直掉。

这段故事,石秀英曾讲给很多人听。她说,只要活着,就会一直讲下去。“我想告诉年轻人,一定要记住这段历史!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老人渐渐离我们远去,目前在世登记在册的幸存者仅剩73人。这几年,许多幸存者第二代、第三代接过了传承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的责任,传承历史记忆。

在江东门纪念馆组织的活动中,记者经常能看到一对父子——幸存者葛道荣和他的儿子葛凤瑾。1937年,葛道荣的叔叔葛之爕、舅舅潘兆祥、表舅王均生被侵华日军残忍杀害,葛道荣的右腿在金陵大学难民营内被闯入的日本兵用刺刀戳伤。

葛道荣依据自己亲身经历整理成十多万字小册子,取名《铭记历史》,家里大人小孩人手一本。葛道荣说:“我把这段惨痛的经历一遍遍告诉子孙,也一次次通过各种活动讲给大家听。我很欣慰,我的后代和很多年轻人参与到了这段历史记忆的传承中。希望大家都要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葛凤瑾表示,要延续父亲走过的路,做一名和平使者,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传播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让更多的人铭记历史,珍惜当下,面向未来。

去年4月,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传承记忆行动启动。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会长张连红说,幸存者后代在传承南京大屠杀记忆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取代,这种家族内部的代际传递意义更为深远也更有力量,传承这段创伤记忆,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积攒和平力量,阻止暴行发生。

国际友人加盟,不同视角讲述中国和平故事

作为国际和平城市,南京一直在通过不同人的视角,讲述二战期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我的祖父总是把别人的需要看得比自己的更重要。他当年和南京人民在一起,站在人类的角度,尽他所能去帮助别人。当我通过祖父的故事向朋友们讲述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时,他们对这段历史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这是克里斯·马吉日前从澳大利亚墨尔本发来视频中所说的话。

克里斯·马吉是约翰·马吉的孙子。南京大屠杀期间,约翰·马吉担任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主席及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委员,当年,他冒着生命危险,用摄影机悄悄拍下了侵华日军在南京的暴行。这些影像是被发现的有关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唯一动态画面。

2017年至2019年,克里斯·马吉6次来到南京,沿着祖父当年的足迹,寻访20多地,用影像穿越南京今昔。他通过摄影作品、祖父的故事向别人介绍这段历史。

这些年,江东门纪念馆一直与当年国际友人的后代保持着联系,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后代加入了传播南京大屠杀历史的队伍,循着先辈足迹一次次发出和平之声。

今年18岁的梅根·布莱迪来自加拿大,她的曾祖父是当年鼓楼医院的美国外科医生理查德·布莱迪。梅根·布莱迪在江东门纪念馆参观时,被美国人明妮·魏特琳救助妇女儿童的事迹打动,写下歌曲《感同身受》,希望以歌曲唤起世界青年对这段历史的共鸣。

加入记忆传承的,还有很多日本友人。日本退休教师松冈环是江东门纪念馆的老朋友。她走访300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和250名侵华日军老兵;她出版证言、摄制纪实电影、邀请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到日本举行证言集会;她来到纪念馆录音棚,用日语录下有关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历史的讲解词,给到访纪念馆的日本参观者听……

记者了解到,国家公祭日设立之后,每年12月13日前后,在江东门纪念馆和南京各级侨联的组织推动下,全球400多个华侨组织举办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海外公祭仪式,并提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览配套素材,增进华侨华人爱国情的同时,增进国际社会的共同历史认知,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江东门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说:“爱与和平是国际的通用语言,来自全球各地的人们共同加盟,共同去了解、去感受,因为我们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和平是我们所有人的事情。”

南报融媒体记者 许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