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市宏观经济研究中心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强富美高”谆谆嘱托,全面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推进“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建设,必须全面提升南京城市宜居水平和人居环境。城市生活便利度是评价宜居城市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生活越便利城市越宜居,城市居民生活越幸福。因此,为城市居民生活提供各种高质量服务设施,不断提高居民生活的便利度和满意度,应成为“十四五”时期南京城市建设的重要发力点。
南京生活便利度水平位居长三角第三
生活便利度是评价宜居城市的一个重要因素。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度,主要是指居民日常利用公共和服务设施的便利程度。影响居民日常生活便利度的主要因素,是居民利用购物、医疗、教育、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数据、规模、类型及质量是否符合居民需求的便捷度和满意度。
根据商业便利度、交通便利度、教育便利度、医疗便利度、休闲便利度五个方面综合计算数据,南京生活便利度水平在长三角主要城市中排名第三,仅次于上海和杭州,高于苏州、合肥和宁波。其中,南京教育便利度凸显,医疗便利度较好,交通便利度靠前,三项指标在长三角主要城市排名均为第二。不过,南京商业便利度相对偏弱,休闲便利度不足,两项指标在长三角主要城市排名均为第四。
综合分析来看,南京生活便利度总体水平较高,具有教育资源集聚、优质医疗资源丰富、城市交通发达等优势。
商业氛围有待提升,休闲娱乐设施亟需升级
研究显示,生活便利度上,南京也存在商业氛围有待提升、休闲娱乐设施亟需升级等需要改进的问题。
各市辖区生活便利度存在差距,呈圈层式分布,由城市中心向外围递减。秦淮、鼓楼、玄武、建邺,区域服务设施成熟,生活便利度较高;栖霞、雨花台、江宁公共服务设施逐渐完善,生活便利度水平居中;浦口、六合、高淳、溧水受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服务设施有待提升。
大型综合医院集聚分布。各市辖区医疗便利度水平的空间分布,呈现出由城市中心区向外围衰减的特征,主城区的医疗便利度水平很好,主城区外围和新城相对较差。
城区休闲便利度较高。各市辖区便民休闲便利度水平排名前五的分别为:秦淮、鼓楼、玄武、建邺、雨花台,均为主城区。浦口、高淳、六合、溧水相对较弱。
增强城市宜居性和满意度
目前,南京正处于“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建设的关键时期,营造更加宜居宜业的人居环境,不断提升城市吸引力,汇聚更多人才,对南京而言尤其重要。建议南京补齐商业便利度、休闲便利度方面存在的短板,做强教育、医疗、交通便利度的长板,迅速提升生活便利度水平,不断增强城市宜居性和满意度。
一是适应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高标准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一批具有南京标识度、国内外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国际化核心商圈、高端化商业中心、特色化商业街区,培育新型消费载体平台。支持新街口、夫子庙等传统商圈提档升级,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消费地标。推进智慧商圈建设,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智慧商圈、智慧集市和智慧商店。支持长江路文化和旅游集聚区、夫子庙步行街和南京熙南里历史文化休闲街区建设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依托江苏自贸区南京片区、综合保税区进口商品交易中心,有效供给国际性、品质化、中高端消费品。
二是推动休闲功能提档升级,建设古今交融文旅目的地。加强全市旅游休闲设施建设,有序发展休闲购物、餐饮娱乐、特色商业等休闲娱乐功能。挖掘特色文旅资源,依托重点文化场所、历史文化街区、旅游景区、城市休闲功能区、商业中心区等地域空间,串联剧场影院、文博场馆、园林庭院、名人故居等文旅场所,实现文旅商资源有机联动、集约利用。开展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放大秦淮区和江宁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带动效应,建设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出沉浸式演艺、非遗互动项目和文创产品、3D灯光秀、街头艺术表演等常态化、品质化、特色化文旅消费体验产品,延伸文旅休闲链条。
三是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打造医疗“互联网+”体系。推进医疗公共服务均衡发展。主城区以提升医疗服务品质为重点,控制新建、扩建大型医院设施。鼓励大型综合医院外迁或开分院,引导医疗资源向江北新区、溧水、高淳、六合等地区发展,加快这些地区大型综合医院的布点建设,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均等化发展。积极打造医疗“互联网+”,提高医疗效率。完善智慧医疗智能识别、全途径结算、互联网医疗、分级诊疗、远程医疗等服务。
四是壮大优质教育资源优势,培育创新名城发展动力。深化南京与在宁高校战略合作,推进与南京大学共建“南京教育高质量发展创新示范区”,支持与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创办高水平中外办学项目或合作平台。加快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学科研究院集群,打造引领区域发展的创新主阵地和高端产业集群发展的新载体。推进教育链与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有效衔接,聚焦创新名城建设,畅通科研成果转化渠道、激发科研人员活力、统筹创新资源配置,将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要素优势、人才集聚优势和产业发展优势,形成南京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态势。
五是完善南京都市圈交通联通,构造便捷舒适出行体系。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多层次地面公交为网络、慢行交通为延伸的多样化公共交通服务体系,便利市民出行。强化轨道交通客运一体衔接,加快南京北站综合客运枢纽以及马群综合换乘中心等一批换乘枢纽建设,推动实现铁路与城市公共交通一体化运营。加快拓宽都市圈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提前研究布局南京多元对外通道,抓紧推进北沿江、宁宣黄、宁滁蚌亳、宁扬城际、宁马城际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南沿江铁路、宁句城际等项目,抢抓项目建设进度。围绕“两环两横十五射”高速公路网络布局,打通南京跨省、跨市公路硬件设施,提升省会城市功能和中心城市首位度。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