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作为茅山革命老区的句容市,按照“让老区经济发展快起来,经济薄弱村强起来,贫困户生活好起来,低收入户口袋鼓起来”的总体要求,坚持与时俱进,走出了一条颇有特色的扶贫开发之路,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19年底,句容市79个经济薄弱村、6447户建档立卡户12098人全部达标脱贫,村户达标率分别为100%和100%,圆满完成总目标任务。
本期“福地句容·脱贫致富奔小康”系列报道,聚焦句容精准施策、聚力推进,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坚持“扶上马、送一程”,扎实开展“回头看”,确保真脱贫、脱真贫、不返贫,奋力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
以产业项目为利刃“斩”穷根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句容市依据已经稳定发展的葡萄、草莓等产业,积极放大产业优势,着力拓展农业生态、供给、富民三大功能,引导相关镇按照市场化、公司化原则,整合优势资源,获得稳定收益。茅山的葡萄、后白的草坪、天王的苗木等都成为强村富民的支柱产业。
后白镇凭借种“草”成为全省最大的草坪种植基地。自新一轮扶贫“达新标”和两轮“省级富民强村”工作启动以来,后白镇积极探索茅山老区富民强村新路径,立足草坪特色产业,形成镇搭建产业平台、村主导产业扶贫项目、村民共享衍生收益的产业扶贫“后白模式”。其中,后白镇曹村村就是通过大力发展草坪、苗木等扶贫项目,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由一个基本靠“化缘”“输血”过日子的贫困村,迅速转变为产业兴、信心足的脱贫村。2013年,曹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不到30万元,2017年村里经营性收入就达到80万元,2019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16万元。
2016年,句容市成为全省残疾人光伏扶贫工作试点县市,为茅山老区5个镇(管委会)229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安装光伏发电设备。安装运行以来,户均年收益均超过3000元,全市共有近700户贫困户,利用光伏项目获得稳定的收益。
通过产业扶贫,变“输血”为“造血”,不仅个人享受到精准扶贫的“红利”,经济薄弱村也通过发展产业项目,摘掉了“贫困帽子”。据统计,2016年至2020年,句容市共建设中央、省、市扶贫项目264个,共计16147万元。其中产业类增收项目202个,基础设施类项目62个,产业类项目占比76.5%。截至2019年底,项目收益共计4376万余元。
“领头雁”带头蹚出脱贫致富路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村书记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牛鼻子”。
天王镇唐陵村原本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村党委书记刘树安原本是一名成功的商人,在外从事建筑生意,一年有上百万的收入。2007年,镇党委“三顾茅庐”,动员刘树安回村参加党支部换届选举,希望他能够带领全村拔掉穷根子、闯出致富路。刘树安毅然接受镇里的邀请并成功当选,带领全村发展高附加值的苗木花卉业。去年,全村苗木销售额突破50亿元,村民中千万富翁、百万富翁过百人,过去的贫困村成为公认的小康村。
“要做什么”“能做什么”,后白镇二圣村党委书记吴大军经常这样问自己。在吴大军带领下,该村通过购置政府厂房5411平方米对外出租、发展劳务经济等路子扩大增收源头。2019年二圣村各项收入超过1000万元,固定经营性收入超过150万元。
刘树安、吴大军只是句容市众多村集体“领头雁”的缩影。近年来,该市创新实施村书记专职化管理,出台了《句容市村党组织书记专职化管理实施办法》和《选拔任用》《教育培训》《考核评价》《选聘进编》“1+4”文件体系,有力提高了村书记队伍管理的规范化、专业化水平,涌现出唐陵村刘树安、西冯村李治顺、丁庄村方静、戴庄村姚伟超、行香村张洪生等一大批示范村书记。
贫困户由“被助”转为“助人”
“只要肯吃苦,肯定能致富。”这是后白延福村贫困户倪小海的口头禅。2017年,通过村里倪小海获得了12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承包了70余亩土地,自建40亩鱼池和虾池进行水产养殖。2019年,倪小海一年的纯收入达到了14万元。2020年,积累了3年养殖经验之后的倪小海不但还清了债务,还有了积蓄。
尝过贫困之苦的倪小海,致富不忘乡里。倪小海说:“我做得再好,也只是一个人富,教会了大家,就是全村人富,没有村里的帮助,我的虾池也搞不好。”他主动利用自己的养殖技术帮助其他养殖户,在他的带领下,村里的龙虾养殖产业得到了充分发展。
通过自主创业摘掉“贫困户”帽子,由“被助”转为“助人”,在句容,像倪小海这样勤劳致富不忘回报社会的建档立卡户还有很多。单身母亲吴如花是茅山风景区管委会马埂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009年在当地政府帮助和支持下,承包了一片废弃的采石宕口,创办了如花家庭农场。经过10多年经营,如花家庭农场有150亩,里面有桃园、苗圃、旱杂粮、鱼塘,桃林里放养家禽,初步形成一个立体的生态农业系统。在吴如花的示范引领下,马埂村越来越多的农民走上生态种植之路。
严格落实“两不愁,三保障”政策
“真没想到我这么大岁数了,还能住上宽敞的新房子,感谢郭庄镇党委政府。”今年76岁的郭庄镇端王村村民戴明发,没有子女,他和老伴的生活全靠政府兜底。去年10月通过申请危房改造指标,戴明发将住了30多年的老房子进行了翻建。
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直接关系到攻坚战质量。句容市严格落实“两不愁、三保障”政策,出台了《句容市加强低收入群体健康扶贫意见》,针对全市建档立卡户、低保户、特困供养人员等九类人群实施健康精准扶贫,由财政保障,医疗费用可报结率平均达到90%,特别困难群体达到100%。这项措施有效提高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医疗保障水平,最大限度地减轻他们的支出负担。
住房安全保障方面,句容出台《进一步加强和落实句容市建档立卡对象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的通知》文件,2019年完成建档立卡户危房改造户数135户,其中财政补助174.2万元,商业保险赔付126.5万元。
义务教育方面,不断完善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的助学模式,按照“全员覆盖、全程助学、全面受益”原则,建立起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中等职校以及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等较为完善的资助政策体系。近三年,享受国家资助31845人次,投入财政性资金3100多万元,推进教育扶贫全覆盖,全面核实建档立卡户871人学龄子女情况,确保无建档立卡低收入户子女因贫失学辍学,控辍保学“一个都不能少”。
本版策划 张玮 本版组稿 许见梅 刘书仁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