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形容,邹志方去世惊动了绍兴半个文化圈。这是因为——他在陆游研究、浙东唐诗之路、越文化研究等方面著作等身,却又万人如海一身藏,埋头治学,潜心育人,诠释了什么是学者风范、文人风骨。
他的陆游研究,堪称全国权威,学界有北于(北山)南邹(志方)之称。他的著述《浙东唐诗之路》《“浙东唱和”考索》等,则成为绝唱。他的越文化研究成果《会稽掇英总集点校》《绍兴文学史》,展示了绍兴深厚的历史文脉,他的历代诗人咏兰亭、咏鉴湖、咏云门等咏系列,则助力乡镇文化振兴。
6月4日,绍兴文理学院教授、陆游研究专家、《浙东唐诗之路》作者邹志方先生因病去世,享年83岁。
6月6日,在邹志方的遗体送别仪式上,“宏开蕲向
著述等身 诗路缅怀躬耕者; 坐拥皋比
智灯裕后 讣书哀恸立雪人”、“志铭越学大雅遽散风则在
方敬宗师宏著长传范典存”、“师恩难忘六陵同泣溪流永 德泽绵恒一脉相承诗路长”,这些悬挂在会场正中的挽联,形象地概括了邹志方为学为事为人的一生。正中的一帧照片,让人仿佛又重睹他的音容笑貌。
绍兴文理学院教授顾琅川是邹志方生前的同事兼好友,83岁的他在亲友搀扶下,前来吊唁。他神情悲恸,用手重重拭去眼角的泪水,才缓步离去。绍兴文理学院教授钱茂竹,当年与邹志方结伴考察“浙东唐诗之路”,两人相识58年,交情颇深,因疾病缠身未能到现场送别,悲痛得彻夜难眠,他让友人代送花圈,以寄哀思。
邹志方的学生,有的为他彻夜守灵,有的撰长文追忆过往,有的专程从杭州等地赶来,送恩师最后一程。
一
6月4日上午,我市召开诗路文化带建设推进会。这一天上午,邹志方在医院里安详地走了,享年83岁。人们痛惜这位《浙东唐诗之路》作者未能亲睹这一天的到来,又感恩他的这部著作对诗路文化带建设功莫大焉。
1992年初,邹志方成为杭州大学的访问学者,师从吴熊和教授。吴熊和是著名的词学家、“一代词宗”夏承焘的学术传人。邹志方到了杭大,提出先完成《浙东唐诗之路》书稿一事。
之所以要先完成书稿,邹志方曾经写道:一直崇拜陆游,感到陆游诗作受唐代诗人白居易影响较大,抽空便抄白居易诗。在抄写中,又发现,唐代诗人写越州和台州、温州、丽水、婺州、衢州及睦州的诗歌特别多,索性全部抄录,便成了厚厚一叠。一天,他向吴熊和恩师求教,被告知在唐代,浙东确实存在一条诗路,因为之前的谢灵运善写山水诗,其发源之地正在浙东,许多唐代诗人是为此而来的。
“讲理论不如重实践,你将这条路上的有关诗作整理一下。”吴熊和对他说,你做访问学者的第一学期就做这件事吧。对此,吴熊和不但关照杭大中文系资料室给邹志方查找资料开绿灯,还将自己骑的自行车交给弟子使用。
到了1992年下半年,邹志方就顺利完成了《浙东唐诗之路》初稿,1995年由浙江
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
吴熊和亲自给此书作序,称赞弟子,“邹志方同志热爱乡土,一直致力于弘扬乡邦文献。他编选本书,用意亦在于此……”
“没有遵循一般的唐诗选本或以人编排,或以体编排。此书是按照唐代诗人通常游历浙东的路线行程编排。始于钱塘江边的西兴渡口,最后到达目的地——天台山。这种编选方法,引人入胜,饶有兴味,读来确有‘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的感觉。”吴熊和这样指出此书值得称道的地方。
浙东唐诗之路由新昌竺岳兵先生首倡,但用令人信服的事实肯定这条唐诗之路的存在,
并把它作为选诗的串联之线,却首推邹志方。这是业内人士对《浙东唐诗之路》的评价。
果然,此书一问世,便成为畅销书。2018年,这本书在旧书网上被炒到近千元。2019年,浙江古籍出版社再版此书。可惜此时的邹志方已患中风,身体大不如前,但他仍然写了后记,让人们了解了此书写作出版的来龙去脉。
二
有人说起陆游研究的经典著作时,总是把朱东润的《陆游传》、邹志方的《陆游研究》、莫砺锋的《莫砺锋文集》等等放在一起品说。其实,在当代陆游研究领域,一直有北于(北山)南邹(志方)之称。
2005年,陆游诞辰880年之际,中华书局推出了《陆游诗词选》,由邹志方选注。此书选录陆游诗词210首。众所周知,陆游为我国古代创作诗歌数量最多的诗人之一,现存诗词数量9400多首,要在海量的篇什中选出精华,这需要高超的艺术鉴赏力。邹志方做到了,人称《陆游诗词选》对陆游的精华诗词囊括无遗。
而最令业内信服的是,邹志方对陆游每首诗词作品的题解和注释,不仅言简意赅、精彩纷呈,而且新见迭出,持之有据。
对古诗词的题解和注释,除了要熟悉作者的生平履历,还牵涉到当时的典章制度、社会交流、天文地理、风俗习惯等等,需要非常广博的知识,很是考量一个学者的功力深浅。
在此书的前言里,邹志方还对陆游的家世和生平、文学作品的思想高度、艺术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等,作了一个简洁扼要却又全面系统的介绍,使读者对陆游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有一个精准的把握。
邹志方之所以能够在陆游研究上取得丰硕成果,与他倾情投入其中分不开。他在此书的前言中写道,“涉及地名,属于绍兴的,若方志失载,尽可能作实地踏访,以防讹误。”
一次,有外地的陆游研究者到绍兴参加陆游研究学术会议,寻访陆游的三山故里等地,由邹志方陪同。事后,这位陆游研究者感慨,在绍兴最不起眼的荒山野径,村落茅舍,邹志方都能说出陆游当年在此的行踪,曾写下的诗篇,其如数家珍般的熟悉程度,令同道在惊讶之余惟有赞叹。
2007年,邹志方的《陆游研究》一书出版,作为浙江省社科规划重大课题项目之一,他觉得能够参与其中“至为荣幸”。但鲜为人知的是,他是与疾病相伴著此书,“先是心绞痛发作,再是跌跤受伤,后是坐骨神经痛复发,真可谓身不由己、徒叹如何。”尽管邹志方力不从心,但在他眼里,研究性的专著是千古事,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必须从有关史书和陆游所存诗文中寻找依据,绝对不能臆断和传讹……”他在文章中,还指出前辈学者的个别失误,“这不是笔者有意为难,而是本着学术求实的原则,作为探讨而已。”
在生命的最后两年,邹志方的生活起居多由范师傅照料。他告诉记者,在去世前一个月,老先生仍在大量阅读,每天上午是他的读书时间,经常捧着陆游相关的学术新作,反复翻看。“这时候,他的神情特别专注,连老花镜都不戴,一边看书一边拿笔写写划划。”范师傅说。
三
“坐拥皋比,智灯裕后,讣书哀恸立雪人”,这是曾经担任绍兴文理学院副校长的许学刚给老师的挽联里的一句话,生动地刻画了为人师者邹志方的渊博学识和高尚师德。
浮云一别,流水十年。30多年后,绍兴师专81届中文系学生、中国社科院文学系文学博士吴先宁回忆起当年邹志方老师讲课的情景,依然印象深刻。“邹老师从先秦一直讲到唐宋,虽则课程繁重,然而其时他正当盛年,欲弥补‘文革’十年所耽误的宝贵时间,在学术上勇猛精进自不待言……他还自言:每次上课前,都尽可能把所讲作品背诵一遍,力求在讲课时引用作家作品的重点句子和段落,都能脱口而出,不假临时翻检。正因经过这样充分的准备,我从他的课里获益良多,开始对古典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知识方面也得到了很扎实、很系统的训练,为以后在这一领域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邹志方是典型的中国文人,身上有着知识分子的风范。与人书信往来,开头总是:某君如晤,末尾写着“即颂
撰祺”,文辞优美,很是悦目。
孙伟良以罐装煤气瓶为生,业余爱好绍兴文史研究。他去信向邹志方讨教,邹志方回信的抬头是“伟良贤弟”“伟良君”,文中指出文章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说明改正的理由,具体到标点符号。孙伟良在受宠若惊之际,感慨不已,“世上这样的大学教授还有吗?”
陈侃章是陈桥驿先生的弟子,他给记者留言,“我对邹先生的去世深为悼念。我们未曾谋面,但他却给我写过不少文字,尤其是给我的《远去归来的昨天》一书作序,内中颇多奖掖鞭策之语——“这对于越文化研究和地域文化研究,无疑是有力的开拓和深化。对于中华文化之个案研究,无疑富有个性的充实和提高……”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至本世纪初,邹志方因编写《绍兴文学史》,与颜越虎交往很多,颜越虎对邹志方印象最深的是:邹先生谦逊平和的态度,精益求精的学术品格。俩人商量书稿晚了,邹志方常常留颜越虎在家里吃饭,他与夫人何杏琴热情好客,令颜越虎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回家的感觉。
邹志方常说,人的生命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有形生命,一种是学术生命,有形生命有限而学术生命无限。邹志方走了,但在众多后辈学人看来,他的学术思想和精神风范,已化作夜空中明亮的星星,闪耀苍穹,烛照前路。-->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