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芷
要读的书太多,一般的书,我都只读一遍,也有例外。除《红楼梦》外,我读得最多的是《红岩》,前后不下5遍,最近又重读了,感触尤深。
《红岩》的故事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重庆,以“中美合作所集中营”中敌我斗争为主线,展示革命者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全书通过三条斗争线索(集中营的狱中斗争、重庆城内的学生运动和地下工作、农村根据地的武装斗争),联系广阔的社会背景,形成纷繁的斗争场面;同时又用川东地下党机关报《挺进报》的斗争情节把这三条斗争线索联结起来,汇聚到狱中斗争上,集中描写革命者为迎接全国解放、挫败敌人垂死挣扎而进行的最后决战。全书成功地塑造了许云峰、江姐、成岗和刘思扬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英雄形象,他们光彩照人,事迹感人至深。《红岩》自1961年出版以来,至今发行超1000万册,是发行量最大的当代小说之一。
我这般年纪的人,多对《红岩》情有独钟,书中的人物江姐、许云峰、成岗,全是心中不可磨灭的英雄。江姐的“竹签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许云峰的“拷打得不到的东西,刑场上同样得不到!”成岗的“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铿锵有力的字句,曾经那么强烈地激荡过我们幼小的心灵。
这回重读,震撼依旧。我掩卷沉思,想得最多的,不是江姐他们三位,而是另外一位英烈:刘思扬。
刘思扬出生于资本家家庭,他的大哥在重庆、上海开川药行。用特务头子的话讲,“你是资产阶级出身的三少爷,也成了共产党?家里有吃有穿有享受,你搞什么政治?”
但是他放弃锦衣玉食投身革命,由于叛徒出卖,被捕入狱,进了渣滓洞。兄长多方营救,正中处心积虑欲摧毁狱中地下党组织的徐鹏飞下怀,假意释放刘思扬。回家之后,敌人假扮地下党人与之接头,以套取狱中地下党组织的情报,反被刘思扬识破。于是,敌人黔驴技穷,又把刘思扬关进监狱。此后,刘思扬与狱中同志一起,跟敌人展开了面对面的斗争,然而,黎明即将来临之时,在越狱突围途中,刘思扬不幸中弹身亡。
书中用了大量篇幅,展示了刘思扬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坚定,不少情节,令人潸然泪下。
特务威胁刘思扬,“路只有两条:一条登报自新,恢复自由;一条长期监禁,玉石俱焚。”
刘思扬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对方的威胁,并且逼出了敌人一句颇为失望的问话:“你想坐一辈子牢?”“不,到你们灭亡那天为止!”
读后感叹之余,不禁想到《红灯记》中李铁梅的一句话:“他们到底为什么?”
他的目的非常简单,为的是救中国救穷人,打败反动统治。为了这个目的,痛不怕,苦不怕,死也不怕,是真正的英雄。
他完全有条件非富即贵,可是,他选择的是一条充满荆棘、崎岖曲折的革命路。他坚信,只有这条路才属于他,也就是说,为革命献身,是他唯一的人生选择。
反顾刘思扬曾经的同事,那个让人恨得咬牙的叛徒甫志高,我们看到,虽然他也曾参加革命,还貌似非常积极,可在利害冲突面前,他作出了别样选择,倒向了曾经的敌人。
中国人都熟悉一句古语,自古华山一条路。欲登华山顶,只有一条路。甫志高也有过上华山的理想,然而,他信的是另一句名言,条条道路通罗马,最终,他走向了初衷的反面,没上华山,也没能到达罗马。悲乎!
刘思扬有着坚定的信念,他确信,中国人,包括他在内,能走的,必须走的,只有他所选择的那条路,他这样想,也这样做,至死不渝。
于是,他,同他的无数战友一起,为中国,为人类,唱响了一曲英雄的壮歌。
我第一次读《红岩》,是1963年,那年我才14岁。书是借来的,人家限我一天读完,读得仓促,印象却十分深刻。那是一个崇尚英雄的时代,尤其是青少年,不夸张地说,人人读英雄,唱英雄,学英雄,许云峰、江姐、杨子荣,还有黄继光、邱少云、刘胡兰等,都是我们那一代最崇敬的人,大家打心眼里认定,长大了,要像英雄那样,建设祖国保卫祖国,为实现理想而奋斗。
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社会上出现了“去英雄化”的趋向,有人甚至有意无意地抹黑诋毁我们的英雄,令人痛心,也让人惊醒。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
我们就要唱响无愧于时代的英雄壮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