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秋栗”的念想

2022年01月12日 10阅读 来源:绍兴日报

逛农贸市场,我突然发现“秋栗”上市了。情不自禁里,记忆的闸门一经打开,有关“秋栗”的人和事,便如潮水般奔涌而来,一泄为快。

栗子,之所以称“秋栗”,大约因为它是秋季收获的果品。“秋栗”,是中国特产,素有“干果之王”的美誉。其状如球形,外生刺,坚果2至3枚,生于壳斗中。

每当“秋栗”成熟的时候,我们几个小孩也会被邀请到打栗、剖栗的队伍里。通常情况下,为防“秋栗”包裹在外的又硬又尖的芒刺伤了我们,大伙总是会戴上草帽,身穿厚厚的衣裤,将自己裹个严严实实,并手持长长的竹竿,将栗苞从树上打下来。碰上顶上不易打落的“秋栗”,我们几个小家伙总是主动请缨,凭着个小而身手敏捷的优势,速速爬上树去,接过底下递来的竹竿,将剩余的“秋栗”一一打扫干净。成熟的栗苞,因为大多开了嘴,所以只要用布鞋底踏上来回拖几下,果子就会脱苞而出。假若个别栗苞没开嘴,只须用鞋底一脚踏住,并用割草刀在上面轻轻一割,它就立马开嘴,然后,再用刚才的老方法如法炮制。帮了忙,乡亲总是会撮上一碗“秋栗”以示酬谢。

“秋栗”生吃虽有鲜味,但与红薯几无二致。唯有在铁锅中炒制,才是上策。说及炒制板栗,祖母当是高手。每次炒好板栗,虽不见有绽开的口子,但却有隐隐的“梅花”裂抑或“丁香”裂,只要稍稍用力一捏,栗壳就开了,吃起来又糯又香。曾问其故,祖母说,这是从多次炒制的实践中得出的经验:拌和着粗砂炒制时,可先用猛火后用温火。“先猛火”,是为了给砂子加温,以通过砂子炙热并催熟“秋栗”;“后温火”,既是为了防爆也是为了巩固炒熟度。另外,千万不要给“秋栗”开嘴,开嘴的“秋栗”很容易在炒制过程中失去水分,这样趁热吃时会噎喉,冷吃时要伤牙。

后来我终于知道,“秋栗”并非小山村“独此一家,别无分店”,不仅所在县市有,其他省市也盛产“秋栗”。其实,对于家乡的“秋栗”,杰出乡贤、著名导演谢晋生前赞誉有加而多次表达过他的深切热爱。不论是在私底下,还是在大庭广众中,他都由衷推荐家乡的“秋栗”。每每“秋栗”上市季回老家,谢导不仅要尝尝清蒸抑或炒制“秋栗”的味道,以佐“女儿红”下酒,而且还会捎回一大袋,让家里人和亲朋好友一起分享哩!

有一年,我随团去法国访问偶然吃上了心仪已久的栗子蛋糕。原来,“秋栗”也是欧洲的物产。据法国朋友介绍,“秋栗”原产于亚洲和欧洲。只是,在欧洲其原本出身并不高贵,充其量与土豆平起平坐而已。因为通常是松鼠的美味,因而也只有很穷的人才会去森林里捡拾“秋栗”。直到16世纪,有位贵族家的厨师出于好奇而做了“糖渍秋栗”,更鉴于一些穷人过去“吃了它能很久不饿”,而且“有丰富的维生素和多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令其“脸色红润”,于是摇身一变升级为“贵族食物”。现在,尽管回到了“寻常百姓家”,但它再也不是廉价食物的代名词了。无论做“糖渍秋栗”,还是往炉子里煨烤“秋栗”,以及配制“秋栗蛋糕”,它都被贴上了高级食物的标签。

更让我始料未及的是,多年以前在西班牙的一次访问,我竟因花粉过敏而与“秋栗”结下了一段刻骨铭心的不解之缘。那天,去往晚餐餐馆的路上,恰好路过一段种着“秋栗”行道树的城市道路。因为看见绿叶浓密、花蕊绽放,树的模样很是奇特,我不由得停歇脚步询问西班牙朋友。他告诉我,这是“秋栗”树,这种树虽有花粉却并不结果。眼下,正是吐花扬粉季节,大家要小心花粉过敏。其时,我并没有把他的话当回事。可好,第二天上午我突然发了高热,觉得浑身不舒服,且汗流不止。尽管我强打精神,勉强完成了当地招商推介会的全部议程,但觉得全身像散了架似的。“从你的症状看,肯定是‘秋栗’树花粉过敏,不过,没大碍,就是要注意多喝水,好好休息。”西班牙朋友劝慰我说。说来,也真是灵验,两天以后,尽管没吃药,但诸如高热持续、喉咙痛痒等症状终烟消云散。

“你经常念叨‘秋栗’,或许,‘秋栗’就是选用这种‘反弹琵琶’的特别方式让你长记性而提醒你不要忘了它们。”同事的一句玩笑话,无疑给我这次煎熬式的遭遇涂抹上了浪漫而温馨的底色,终令我块垒顿消,欢愉复回。

…………

而今,“秋栗”的糯香还一直匍匐而氤氲在我的舌尖。只是,听小山村的栗农们说起,这些年来,随着“秋栗”树种植的扩大和产量的增加,“秋栗”生产似乎无可奈何地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的现象。个别“秋栗”产区,甚至还出现了因人工采摘费贵而只好放弃采摘,让游客们免费自行采摘抑或捡拾的尴尬状况。闻之,不觉心有戚戚焉。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