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贯
成人的阅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文哲理、文学典籍、世界风光、专业知识乃至衣食时尚,真是琳琅满目。可我们却很少读童书,很少去了解孩子的看法、关心他们的精神世界。尽管“望子成才”是家家户户头等关切的事,如何“赢在起跑线上”几成家长们的集体性焦虑。
江西教育出版社2020年5月出版的《天天玩童话》是一部儿童小说,讲的是一帮乡里乡亲的小伙伴一起在“金鲤鱼小学”从三年级到毕业的有趣校园生活。主人公天天和同学们有着新奇的想象力,他们对学校、对校外补习班、对老师、对家长、对小干部、对学习、对课堂、对作业……都有自己的看法。整个故事的语言也非常有童趣:描写声音时,把听觉变成视觉效果——“我们把声音拖得像兰州拉面”。形容不苟言笑者的笑容时,把一个表情变成一幅画——“原来‘阎王’老师也会笑,而且笑起来也跟大晴天的太阳似的,一丝白云也没挂”。因为不想进双休日的补习班,还把一段京戏的唱词改成了“补补补,补得我不分兰和草,补得我手不能提来肩不能挑,补得我大好双休玩不了。补补补,年年补、月月补、天天补,活活补死我命一条。”
这让人联想到当下“双减”这一教改新任务:要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急于求成只能欲速不达,须静待花开。其实,希望拥有可以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是孩子生命成长的原初需求,只是因为大人们根本不关心孩子的看法,置若罔闻而已。《天天玩童话》正是反映了一个孩子从自理走向自立、走向全方位的成熟是人的天性。这一过程需要自然、正常、完整的生活,而这种生活应该从童年开始。
正如在这本书的前言中所说,这是一本关于什么才叫儿童的书,一本怎么做一个好家长、好老师的书,一本怎样的学校才叫好学校的书,甚至还是一本怎样放飞想象、写好课本所要求的新作文的书。小说的聚焦点放在儿童看法与成人世界所发生的矛盾与冲突,这就从根本上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孩子应不应该有自己的看法?孩子的看法应该得到尊重和关心吗?他们对大人们有看法:总是按着他们没有达到的目标,要孩子们去达到;他们对老师有看法:对学生已经懂了的内容讲个没完;他们对班干部有看法:讨厌他们多管闲事,不光爱记名字,还特喜欢在老师那里打小报告,闹得大家神经特紧张;他们对休假日和课余的补习班更有看法:应该是特别快乐的那段时间,却被妈妈押着走进那幢“万恶”的补习班大楼……
关注自己喜欢的,讨厌自己不喜欢的,是所有孩子的天性。尽管这些看法并不一定完全正确,但看法永远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这种认识过程是人的生命成长形成的闭环,并且永远保持着开放的状态。即在生活的历练中会不断作自我修正。而正是这样的自我修正,才是健康成长的根本条件。这便是儿童最可宝贵的可塑性,问题在于这个过程,要由自我的生命来实现。大人们只能作些因势利导,而不是包办代替,去越描越黑。
这不,到了毕业季,孩子们的看法就不一样了。原来他们认为不会笑的严老师,在毕业典礼的舞台上,献出了一个最受孩子们喜爱的搞笑节目:班长江照花也不那么可恨,她在组织同学们互写毕业赠言以及互按手印的活动中,竟那么有人情味,得到了大家的拥戴……只是那个要命的校外补习班还是风雨依旧,又在张罗着暑期的“杀伐”。
我之所以认为值得读读这本书,还因为该书的作者是绍兴人,一位当了三十多年校长的语文老师,他叫何夏寿,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特级教师,曾获全国“十佳教书育人楷模提名奖”。他出版了不少教育著作和儿童文学作品,其中《爱满教育》一书还入选《中国教育报》主办的2015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
绍兴是“名士之乡”,名士的背后有“名教育”“名师”,名士的成长自然又离不开文学的熏陶。所以,绍兴不只是“名士之乡”,也是“名师之乡”“文学之乡”“书香之乡”。今天绍兴人的阅读生活里,真的不可忘了“越读越香”啊。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