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解放路,旧称“绍兴大街”,历来为绍兴城区主要商业大街和交通干道。1949年5月后,为纪念绍兴解放,改名为“解放路”。
《绍兴市商务志》主编张子正,退休前一直从事外经贸工作。近日,他系统梳理和回顾了解放路的变迁。
自古商业繁华地
在全国许多城市,都会有一条命名为“解放”的道路。
“绍兴解放路,承载了一代代绍兴市民的记忆和情感。”张子正是土生土长的绍兴人,在他眼里,解放路是一条光荣的路、历史的路、有故事的路。它既是一条商业路,也是一条文化路。
旧时的“绍兴大街”,南北向,与府河平行,在老城区范围内起讫点,以东街口清道桥为界,南至南门,北至城北桥,历来为城区主要商业大街和交通干道。
张子正说,绍兴古城的城市商业格局其实在南宋时期就已经形成。在绍兴大街上,厢坊居民城北密于城南,商贸、交通枢纽亦多集于城北。自古以来,从清道桥至大江桥为绍兴最为繁华的地段。在街中心的大善桥旁有一座大善寺和大善塔。大善寺曾于南宋庆元年间毁于火灾。明永乐初,寺僧重修寺、塔。大善寺是绍兴人逛大街时常到的地方,逢年过节更为热闹。大善寺靠大马路南首是大昌祥棉布庄;大善寺山门处是看“西洋镜”之地,山门右侧是专门拔牙的场所,还有书店、连环画租借店、弹子摊、测字摊;左侧则是打针灸、拔火罐、卖膏药的聚集处。大善寺内商贩和江湖艺人云集,逢年过节更为热闹。至民国初年,沿街房屋多为粉墙黛瓦的住宅或店铺,以平屋和二层楼屋为多见。
1926年3月31日,当时的绍兴县参议会决定“在大街轩亭口秋瑾成仁之处建立秋瑾女侠纪念碑”。1933年,县长汤日新将大江桥至清道桥路段改建为沥青马路,长1000米,宽6米,左右人行道各2米,为城区第一条沥青马路,称为大清路。同年11月5日,秋瑾纪念碑在轩亭口落成。从此,街上店铺建筑渐有西式门面,以三层楼房居多,使大街成为城区内最繁华的一条商业街,也成为建筑最为典雅气派的一条市容街。1940年10月25日,日本军队入侵绍兴,当夜火烧大街,将大街最繁华的地段——大善寺至水澄桥段两侧的界面房屋、店铺全部烧为灰烬。
新中国成立前夕,较大的商店多集中于大江桥至水澄桥中心地段,较著名的有兰香馆菜馆、悦昌南货店、同馥和茶食店、天宝堂药店、天城银楼、交通银行、四明银行、震元堂药店等。从水澄桥至清道桥,有墨润堂书店、越州书局、大昌祥棉布店、荣禄春馒头店、潘万盛毡帽店、宝成银楼、天芝堂药店等。
张子正说,这些店铺,虽各有自己的营业范围和特色,但店堂的格局,却大抵相类似:即一个当街的曲尺形柜台,临街一面的柜台上,陈列着本店的主要商品,面临店堂一面的柜台,则是店堂里的营业场所,一般都站有柜员。柜台的里端,差不多都有一块竖着的青龙匾,从青龙匾的题字即可看出该店的经营范围、商品特征或有何名产。
1949年5月,万人空巷,欢庆绍兴解放。由此,解放路随着绍兴这座千年古城,展开全新的一页。为纪念绍兴解放,“绍兴大街”改名为“解放路”。
连接古城和新城
新中国成立以来,解放路一直是绍兴城最繁华地段之一,“可以说,到了解放路,才算进了绍兴城。”
张子正说。
彼时,经营百货零售的店,多在大街一带。位于四明银行旧址(今城市广场)的绍兴国营贸易公司五洋部,在天福丰布店旧址(今震元堂附近)设有总门市部,经营粮食、土产、百货、卷烟、煤油、五金等商品。1954年7月,解放路上经营百货业的震泰、老大祥、利济布店和源兴恒百货店为首批国营公司经销零售店。
1964年,绍兴百货公司第二零售店,俗称“二零”,在原址上扩建,地点是今华联商厦所在位置。“二零”于1966年开业,仅为两层建筑,营业的只有底下一层,面积仅400多平方米,但其经营的商品却品种齐全。1972年4月8日,在原大善寺旧址上建成的营业面积3000平方米的三层建筑——绍兴百货商店(后称绍兴百货大楼,位置是今城市广场)开业,解放路上首次出现了多层商业大楼。同时它也是当时绍兴地区规模最大的商场型百货零售企业。与“二零”零售模式有所不同,绍兴百货大楼的销售模式是批零兼售,除零售外,还向绍兴县级供销社批发商品。
改革开放后,解放路历经多次拓宽和延伸,成了绍兴城市的中轴线和最繁华的商业区。1982年,绍兴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为吸引众多的海内外游客,绍兴除新建、改建朝阳饭店、沈永和酒家、荣禄春酒楼、华侨饭店、兰香大酒家等一批颇具现代特色的著名饭店外,还先后拓宽解放路各路段。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