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孙端,因“鲁迅外婆家”而被人熟知——暮色下摇船听社戏,是鲁迅儿时的乐土。
这里,也曾因疫情防控工作果断到位备受关注——去年疫情防控初期快速反应、严格执行,在全省第一个实施整村居家隔离,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战“疫”答卷。
如今,坚实的基层治理基础,正激活孙端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近日,市新闻传媒中心“先行者的风景”全媒体采访团走进越城区孙端街道,探寻乡村善治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密码。
孙端街道安桥头村有家开了近20年的小卖部。最近,这家小店改头换面变成了一家咖啡馆。
咖啡馆里,吧台上摆放着进口的咖啡豆,网红落日灯把光影投射在北欧风格的墙面上,随处可见年轻时尚的元素。
和小店一起变年轻的是整个安桥头村。今年初,鲁迅外婆家所在地安桥头村成为全市13个乡村振兴先行村培育单位之一。紧锣密鼓开展的创建工作,搅动着宁静的小村,也带动了孙端乡村振兴的共富之路。
疫情大考下“出圈”
8月,火热的阳光洒向大地,热浪灼人。孙端街道镇塘殿村活动中心内,气氛如同室外的阳光一般热烈。村民们围坐在一起,聆听由市新闻传媒中心、越城区委宣传部出品的广播剧《浙江第一战——孙端整村隔离》。回忆起那一段亲身经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往事历历在目。
去年年初,这个位于越城区东北部的水乡小镇,因为疫情防控工作果断备受关注。由于武汉返乡人员较多并出现越城区首例确诊病例,孙端街道于2020年1月26日(正月初二)开始,对新河村、镇塘殿村、小库村3个行政村分别实施整村隔离。孙端也成为全省首个实施整村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的镇街。
从开放的空间,骤变到封闭的环境,所有人都学着适应。镇塘殿村村民汪茶妹清楚地记得,那天天还没有完全亮,村里家家户户都收到了一张整村隔离医学观察的告知单。很快,帐篷和移动板房运了过来。“卡口实行一天三班制,每班10多人,每半小时入村全覆盖巡逻。”镇塘殿村党总支书记杨幼云说,村干部留下值晚班,实在困的时候就趴在帐篷的桌子上睡一会,“白天还好,晚上气温时常降到零摄氏度以下,大家要冒着低温作战。”
“其实这都不算什么,我们最担心的还是村民不理解。”虽然内心忐忑,但杨幼云心里还是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只要我们尽力把村民的生活保障好,村民对于隔离的不安感就会小很多。”
于是,在居家隔离的日子里,每天早上7点起来,汪茶妹都会在家门口领到两袋蔬菜。“家里缺什么食材,只要提前一天跟村干部说,第二天准会送到。”汪茶妹在疫情中感受到了温暖,也对疫情防控有了更大的信心。
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孙端街道不仅疫情防控到位,各项保障工作也细致周密。孙端的抗疫实践,是浙江乃至中国成功抗疫的一个缩影,诠释了“中国之治”的绍兴风景。
这,得益于良好的基层治理基础。
“‘治’是近年来孙端发展的一个关键词。基层治理水平的提升,更是疫情防控阻击战叫得应、打得响的关键。”孙端街道党工委书记李彰说。
良好的乡村治理,有效化解了矛盾,更凝聚了人心。皇甫庄村鲁迅舅舅家调解室内,在调解员钱金友的耐心劝导下,因搭建雨棚而发生争执的邻里二人终于握手言和。像这样的村级矛盾纠纷调解室,孙端共有16个,成功实现了矛盾纠纷不出村。
增收创收谋发展
“外祖母家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这是鲁迅先生创作于1922年的《社戏》里对外婆家的描述,这个不起眼的小渔村,在幼年鲁迅眼中,趣味无穷。
如今,绿水、青田、农耕依旧是孙端最本色的风貌——孙端街道耕地面积2万余亩,稻麦复种面积在越城区排第二。然而,工业基础薄弱的孙端,在发展过程中曾一度受限。
“最直观的感受是,想办事却缺钱。”樊浦村党总支书记顾新娣感慨道,村集体经济薄弱,导致不少工作难以开展。
第一步就是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让村民的荷包鼓起来。
在街道的帮助下,樊浦村集体出资新建了农贸市场,并将该农贸市场整体承包给第三方经营,光租金一项每年就为村集体增收80余万元。孙端村通过盘活近400平方米的闲置物业用房,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的大幅度提升。小库村组建了水面打捞队,承包全街道的河面保洁工作,通过劳务输出拓宽了村集体经济的增收渠道……
盘活利用存量物业、发展物业经济、推进土地流转经营、开拓社会服务项目,在这一套农村集体经济增收的组合拳下,各村集体经济收入稳步提升。去年,街道16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平均同比增长50%。
今年,孙端街道发布了《关于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消薄的实施意见》,明确:至2023年底,全面消除村集体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下的行政村,实现年经营性收入8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达到50%以上。至2025年底,全面消除村集体经营性收入80万元以下的行政村,实现年经营性收入10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50%以上。
村集体经济发展起来了,村级组织从“无钱办事”到“有钱办事”,村里将集体经济部分收入用于美丽乡村建设,打造宜居、宜游、美丽新村庄。
走在樊浦村,一栋栋小洋楼光彩夺目,路两边是新装的路灯,村里还建了休闲广场。喜欢花草的村民还在小院门前种上了各种花草,盛开的花朵像老百姓的日子一样红红火火。
通过发展村集体经济,为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提供物质保障;再以高质量的乡村善治,为集体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支持——这就是孙端走出的发展新路。
鲁迅外婆家“年轻”了
“我觉得一楼在布局上还是应该增添年轻元素。”在安桥头村,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大三学生何啟宇抬头看了一眼跟前的文化礼堂,拿笔在设计稿上又画了几笔。“整个建筑的色系,我们也得好好琢磨琢磨。”他对一旁的同伴说道。
这是孙端在乡村振兴先行村创建工作中,引进的最年轻的一支队伍——由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4所名校的14名在校本科生、研究生组成。眼下,他们有两项工作:设计安桥头村文化礼堂,将村里的一间民房改建成民宿。
何啟宇手中的设计稿已经是第三稿。“我们希望文化礼堂有更多年轻化的元素,比如一楼除了展示区外,我们还设计了咖啡厅等休闲区域。”他说,整体设计既保留了文化底蕴,又兼顾实用性。
安桥头村是鲁迅外婆家所在地,三间两进、坐南朝北的老台门,留下了鲁迅童年时的快乐回忆;水乡古戏台、祝福祭祀等也都被鲁迅写进了作品中。今年初,安桥头村被列入全市13个乡村振兴先行村培育单位。紧锣密鼓开展的创建工作,唤醒着这个宁静的小村庄。
村里开了近20年的小卖部,最近“摇身一变”,成了网红咖啡馆;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在鲁迅外婆家落户,未来,源源不断的名校学生将在这里长期驻扎,为乡村建设出谋划策;鲁迅长孙、鲁迅文化基金会秘书长周令飞在村里开设了工作室,今后,工作室将参与“鲁迅外婆家”项目的策划和开发……
“在审美和乡村美学环境理解上,街道干部和村干部存在一定的欠缺,我们希望通过引进专业人才,能在乡村建设上更好地还原乡村的本貌,找到乡村的文化和乡愁。”对此,李彰有着自己的见解。
今年7月,在责任规划师、责任建筑师“双师”聘任仪式现场,孙端街道正式委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担“双师”工作,组建一支由国内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等领域多位专业人员组成的专家团队,对孙端国土空间规划、乡村振兴先行培育村、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升级等项目进行审核把关,提供技术性和政策性的咨询服务,并对孙端街道进行全方位的规划整合。
眼下,一张以安桥头村为核心的“鲁迅外婆家”项目发展蓝图已经绘制:外婆家文化商业区、艺术田园体验区、鲁迅文化艺术创意区、鱼米乡田度假区、原乡农庄体验区、黄酒研学体验区、文创产业联动区七大功能区块共同组成了具有鲜明“外婆家”水乡特点的“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乡村振兴农文旅项目体系。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