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方富有灵气和生机的土地,这里有“虞生优梨”翠冠梨,还出产优质稻米、红美人橘子等,统一被冠以“虞生优+”品牌;这是一个充满美丽和韵味的小镇,是著名导演谢晋的故乡。
近年来,谢塘镇敏锐观察到优劣转换的发展逻辑,紧紧抓住产业提升、技术服务、项目建设机遇,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探索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转换通道,以提升质量效益和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实现乡村蝶变,让全镇农户加速迈向共同富裕。
如今,山水福地与农业现代化交织碰撞,“幸福小镇”谢塘奏响了高质量绿色发展强音。
谢塘镇在持续做好“虞生优梨”等特色品牌文章的同时,积极打造数字农业。
与哈工大机器人集团旗下浙江哈工智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签约哈工慧农智慧高效渔农综合种养项目,是谢塘镇继“智慧果园”项目后,引入的又一个数字惠农项目。目前,投资1500余万元的项目正在晋生村紧锣密鼓地建设。
高密度养鱼池、微生物反应堆、无土栽培系统……“智慧高效渔农综合种养项目”是一个依托大数据、智能化的立体生态循环种养模式。鱼的排泄物通过微生物分解,变成自带有机肥的种菜营养液;供给蔬菜的水经养分吸收后,经过滤变成适合养鱼的清水,“鱼菜共生”由此实现。“立体生态循环种养模式,亩均产值高还节约土地。”谢塘镇有关负责人表示,项目不仅能吸引周边村民就业,后续还将采用农业生产与科普观光相结合的模式,对相关项目进行深度开发。
哈工大之所以将该优质项目落户谢塘镇,看中的是谢塘镇有数字农业基础。近年来,谢塘镇大力推进“智慧农业”建设,以此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引导农户共同致富。
在晋生村游客服务中心,墙上大屏幕显示着“虞生优梨”智慧梨园管理平台,除了梨园气象,视频监控、环境监测、设备控制、智能水肥、病虫测报、追溯系统等数字化功能体系尽收眼底。“以前都不敢想。气温高了,用手机App一点,大棚膜就能自动卷上。”种植户王晓明介绍,根据“数字梨园”的相关数据,省农科院专家就可以提供专业意见,方便果农及时启动智能水肥体系,做到精准栽培。在销售终端,每一个“虞生优梨”都附有二维码,消费者扫描二维码,即可进行溯源查询、防伪查询等操作。一个梨的“前世今生”都可追溯,这就给消费者吃上了“定心丸”。
今年初,该镇总投资200万元的“智慧果园”建成启用,这是上虞区首个建成投用的农业数字化项目。200多户梨农分享了“数字梨园”建设成果,结束了传统的“靠天吃饭”,平均亩产增收三成以上。说起“智慧果园”带来的好处,谢塘镇梨产业联合会理事长章溢锋说,智慧“云棚”中套种的西瓜、西红柿等农作物同样长势良好。
谢塘镇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巩固农业基础优势。虞北中心粮库正式启用,这个“大粮仓”的建成,进一步完善了上虞区现代粮食收储网络和应急供应体系;正在新建中的现代湖羊养殖项目,将提升农业产业层次;今年还将投资200万元建设“数字橘园”,力争成为上虞乃至全市农业数字化发展的先行先试范例。
项目建设:数字农业亮点多
家住上虞城区的金女士,是省示范农场——谢塘戴氏家庭农场的常客。“我买的‘虞生优米’秀水香1号,价格差不多是普通米的2倍,但我觉得值。”虽然营养价值比普通米高,但金女士更在意米的安全性。戴氏农场1050亩稻田,每块田里的微量元素含量,都有准确数据。
戴氏农场处处有现代科技的身影。有数字化全自动水稻烘干设备车间,有恒温恒湿用以浸种的玻璃暖棚,有北斗导航系统“监控”的插秧机……各种现代化设施设备一应俱全。
戴氏农场的主人戴志鹏是个90后职业农民。几年前大学毕业返乡的戴志鹏,接过父亲的衣钵,用新科技不断改进种植方式,不仅作业效率大大提高,而且产品质量也不断提升。“以前人工喷洒农药,一人一天20亩,而一架无人机一天能喷洒250亩,而且减药效果达到10%以上。人工一天只能插秧1亩地,一台插秧机2个人配合,一天可以插秧30~40亩。”戴志鹏目前还是上虞飞防服务产业农合联的理事长,仅今年已为当地4000亩稻田进行了飞防作业。他务农的新方式为全镇种植户示范了未来农业的方向。
如何让优质产品增值,是当地党委政府一直思考的问题,最后的答案是:以品牌化为支点,撬动农业能级提升。
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谢塘镇一直出产品质优良的农副产品。该镇梨种植面积达3000亩,年产优质梨9000余吨,是全省最大的翠冠梨生产基地之一。2019年7月,谢塘镇为全镇的优质梨创设公共品牌,注册“虞生优梨”商标,统一包装,并引入第三方检测机制,引导农户联手闯市场。同时,红美人橘子、白枇杷、优质稻米等系列产品,也一并打上“虞生优+”品牌。
“统一品牌后,市场接受度提升,价格也随之升高,农户们的生产积极性越来越高。”谢塘镇有关负责人介绍,产能提升后,线上销售渠道纷纷垂青谢塘。在今年梨丰收的季节,携手天猫、淘宝、拼多多、每日优鲜、美团优选等电商平台和明康汇生态集团有限公司、绍兴大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虞生优梨”牌翠冠梨的销量大幅增长。仅“明康汇”一家,就收购了30万公斤,大通电商销售达到7.5万公斤。梨农叶国胜算了一笔账,去年商贩的收购价不足3.6元/公斤,今年电商平台的收购价达6元/公斤,1000多名梨农个个增收明显。
“现在一遇到生产技术上的问题,线上线下都能向省农科院专家请教。”谢塘镇农户说,省农科院的戴美松博士等专家经常来镇里,手把手教大家解决遇到的问题,让大家种植的底气更足了。
幸福并非从天而降,这是谢塘镇因地制宜提升农产品品质探索的一个“跃变链条”。
“虞生优+”公共品牌发布以后,随着系列农产品在外的名气越来越响亮,也需要更好的品质来支撑。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谢塘镇已是浙江省黄花梨之乡,最多时全镇种植面积达1万多亩,后因品质、销售渠道等多种原因,种植面积渐渐萎缩。随着销售形势见好,如何拉长采摘期等,成为梨农们关心的“种植大计”。
有哪些合适种植的新品种?去哪里引入新品种?去年上半年,谢塘镇与省农科院签订为期三年的院地合作项目,由省农科院派专家对产业进行全方位服务支持,区农技专家配合,引进翠玉、秋月、浙梨2号、浙梨6号等6个新品种,不仅调整优化了梨品种结构,还把采摘周期从2个月延长到了4个月。
新品种嫁接,精准施肥,对梨园的土壤样品与周边水源样品进行精确分析……当地农户大多祖祖辈辈从事种植,依靠传统经验搞生产,而按专家们的技术要求种植,产出的梨、橘等农产品的品相、水分、甜度都有标准,质量相应提高。“翠玉518论个卖能卖8至10元。”谢塘镇副镇长周建娣介绍,农户们逐渐尝到了“院地合作”的甜头。
棚架种植方法的树型是横向还是纵向,不同的植株需要不同的受光……专家们给农户们上了一堂堂生动的教学课程,“现在农户和专家们在线上线下互动频繁。”随着院地合作进一步深入,技术使更多的农户走上了奔富之路。
今年6月,谢塘镇成立了梨产业联合会,利用种植大户的规模效应,让种植大户结对100多户梨农,为他们提供义务包销服务。由于组织得当,销售数量、价格有保障,全镇梨农不用急着将未成熟的梨采摘掉,通过有序分批次销售,既保证了质量又保证了价格,梨真正成了梨农的“致富果”。
农文游融合:绿色富民展新貌
夜晚,绚丽的灯光下,穿梭在梨园中,游步道、休闲木栈道纵横交错,蔚为壮观。“望见春雪”“梨树万花”“花田喜事”“梨凤轻舞”等8个景观小品,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慕名前来。地处谢塘镇晋生村的“醉美梨园”景区,就是从单一梨种植基地蝶变而来。
就在两个月前,一个流光溢彩的夜晚,一场梨园星空音乐节点燃了谢塘盛夏之夜,吸引了四邻八乡的市民游客共享盛宴。
晋生村是著名导演谢晋的故居。今年初以来,谢塘镇坚持乡村景区化、景区全域化、运营专业化,精心编制规划设计,启动“谢晋故里大景区”建设,奋力打造“北都市后花园”。
从春天的梨花节系列文创活动、五月的“虞生优米”亲子插秧活动,到盛夏的梨果飘香,谢塘镇走出了一条从卖水果到卖风景的文旅、农旅融合发展之路。充分挖掘谢晋文化金名片的优势作用,以谢晋故居、醉美梨园为核心依托,辐射周边区域,全面打造谢晋故里景区,推进3A景区镇创建。“e游小镇中集聚了许多优秀的影视业,‘秀合传媒’目前准备参与数字老粮仓改建,在景区推出“剧本杀”游乐项目,这不仅能圈粉年轻人,更与谢晋故里的影视文化匹配度极高。”谢塘镇有关负责人说,谢晋故里景区将以“谢晋故里、邀您入戏”为品牌形象,通过景区化建设提升环境面貌、集聚产业功能、改善服务条件,实现集赏花采摘休闲、电影文化体验、乡贤精神传承功能于一体的有看点、有玩法、有印象的美丽乡村景区。
初尝数字化改革的“甜度”,谢塘镇乘着东风再出发,凝聚强大合力,激发绿色跨越的强大动能,实现绿色富民高质量发展,众志成城建设共同富裕的和美小镇。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