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协同创新多跨赋能

2022年01月12日 10阅读 来源:绍兴日报

迈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绍兴,正着力打造全新的工程师“金名片”,为地方特色产业装上“最强大脑”。

最近两年,我市以打造印染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全省首批试点为契机,不断深化并拓展到集成电路、珍珠、袜业等其他特色产业,以人才集聚裂变推动产业转型蝶变,走出了一条人才与产业同频共振、互生共赢、双向赋能的新路子。目前,全市已建成7个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各区(市、县)实现了全覆盖。

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聚焦产业痛点,解决“为什么建”的问题。与自身特色产业紧密结合,打通创新策源的“最初一公里”、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破解束缚产业创新发展的瓶颈制约。如越城集成电路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设置了IC(集成电路)测试、研发、实验等应用区块,兼顾培训、路演等功能,为行业企业提供从基础研发到落地推广的“全流程配套”。

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聚焦整体架构,解决“怎么建”的问题。将以前的“星期天工程师”集中请到“家门口”、集成到平台上,为企业发展、产业升级提供服务保障。如柯桥印染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围绕印染数字化、染整技术、机械装备等产业关键环节,集聚产业链上下游工程师348名。

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聚焦长效运营,解决“可持续”的问题。努力建立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强化协同创新中心的自我造血功能,结合地区特色产业发展优势,各地都找准了地方产业需求和人才需求的耦合点,如诸暨的珍珠、袜业,上虞的伞业,嵊州的厨具,新昌的轴承等,基本形成了贯穿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的协同生态体系。

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聚焦数字化改革,解决“怎么变”的问题。我市成功揭榜“浙里工程师”多跨应用场景项目,并已在“浙里办”成功上线,这是我市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在数字化改革领域的核心应用场景。工信部和省委、市委领导的充分肯定,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浙江日报等主流媒体的深入报道,打响了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绍兴牌”,形成建设新时代“名士之乡”人才高地的整体声势。

“浙里工程师”多跨应用场景

越城集成电路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

柯桥印染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

上虞伞艺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

“浙里工程师”是全省首批数字经济系统12项多跨应用场景“揭榜挂帅”项目之一,列入全省数字化改革重大应用“一本账S0”数字经济系统产业大脑的多跨应用场景。

在全省“数字经济”体系下,“浙里工程师”按照“V字模型”方法,聚焦“人才获得什么、企业需要什么、政府服务什么”,谋划形成“一库两端三侧N场景一体系”总体架构。“一库”指浙里工程师数据库,“两端”指浙里办和浙政钉两个入口,“三侧”指人才侧、企业侧和政府侧的功能模块,“N场景”指设计“浙里成长、浙里共享、浙里解答、浙里服务”等N个应用场景,“一体系”指构建一套积分体系,激发人才侧、企业侧参与度、活跃度,最终形成自我驱动、富有生命力的应用体系,解决持续运营难题。

浙里工程师推进“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建立了“一才共用”的共享新模式,指数级提升人才作用效能。平台目前已归集入驻工程师4538名,头部专家69名(其中院士4名)、企业5万余家。平台目前已产生热门话题50个,解决企业个性化难题185个,完成“揭榜挂帅”成果16项,推广共性技术7项。

“浙里工程师”目前以印染产业工程师为改革试点,后续将在各工程技术领域视情推广实施。从2022年开始,逐步向全省30个细分行业产业大脑推广应用,并积极探索全国推广应用的实现路径。

绍兴越城集成电路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2020年12月正式启用,设在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东园)内,由越城区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在绍所设科研院所合作创建而成。

协同创新中心聚焦集成电路省“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和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创新中心建设,累计入驻从设计到封装测试的全产业链科技创新企业近40家,注册工程师超300人,其中不乏国家级、省级领军人才等行业权威专家。此外,为工程师服务的党群服务中心也于今年6月27日正式启用,进一步助推了“党建+工程师”体系构建,实践党管人才、服务人才核心理念。

协同创新中心配套工程师工作室、研发实验中心、检验检测中心等应用区块和研发、实验空间,兼顾培训、路演等功能,实现从基础研发到落地推广“全流程配套”,为高端工程师提供前沿研究阵地,实现产才协同发力、双向赋能。针对产业创新需要,协同创新中心以全省首个滨海新区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从全国相关科研院所采取“双聘制”引进了10名兼职工程师,共同参与当地卡脖子技术等项目的研发攻关,深受相关企业好评。

今年初以来,协同创新中心不断优化人才承载空间,开辟设立2500平方米科研攻坚核心产区,逐步打造成为绍兴集成电路设计领域原创策源地和自主创新主阵地,为绍兴持续打好集成电路“强链集群战”“补链攻坚战”,加快建设长三角产业“芯”高地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绍兴柯桥印染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位于柯桥区中国轻纺城跨境电商园东区,总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目前已驻有西安工程大学柯桥纺织产业创新研究院、江南大学柯桥轻纺产业技术中心、东华大学柯桥纺织产业创新研究院、浙江理工大学绍兴柯桥研究院等校地合作平台,并配套建设工程师工作室、研发实验中心、检验检测中心、技术交流中心和共享设计中心等。2020年9月,在省、市、区组织和经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绍兴柯桥印染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正式挂牌,并列入了全省首批14家特色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试点单位中。

中心以“工程师”队伍建设为主线,突出“成熟技术应用与推广服务”,依托中心功能区、蓝印小镇工程师会客厅和印染企业助企工作室建立三级立体式服务体系,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建设推广“浙里工程师”应用场景,打造贯穿创新链、产业链的印染产业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截至目前,已注册工程师348名,开展“百名工程师进百企”等活动64场2500余人次;推广共性技术5项,解决企业个性化难题185个,取得“揭榜挂帅”成果16项;积极推动印染企业数字化改造,首批13家正在实施中;相关做法得到了省委书记袁家军等领导的批示肯定,引起了央视等国家级媒体关注,被《新闻联播》《今日中国》《新华每日电讯》相继报道。

上虞伞艺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位于上虞区崧厦街道伞艺小微企业园1号楼,面积6800平方米。协同创新中心围绕伞业,以“工程师+”为中心,聚集技术、设计、数据、人才、品牌等要素,目前已入驻工程师186名,涵盖原材料供应、产品设计、伞具制造、产品检测、产品营销的全流程产业链,预计到明年入驻工程师总数将达到300名。

目前,创新中心主要功能框架为“一联盟一基地六中心”,即伞业产业链党建联盟、创业孵化基地和工程师技术支持中心、质量品控中心、时尚创意中心、数据分析中心、人才培训中心、品牌运营中心,拥有伞业大脑、新品发布、便企服务、品牌直播间、伞艺工坊、知识产权授权合作、户外产品展示、众创空间等功能区块,着力为打造全球伞业智造高地、伞业时尚潮流策源地、伞艺“网红打卡地”提供有力保障。

创新中心开发“伞业大脑”,以用户为导向,通过数字化精准指导企业把握消费者偏好,精准摸清市场需求,加速企业向品牌化发展。同时,创新中心积极引入外部优质资源,与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领军企业研究院、浙江省电子商务促进会、人民文创(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广州美院(曹雪设计工作室入驻)、阿里巴巴(天猫)伞品类、推易网红电商学院等单位达成战略合作。还引入了浙江省伞件产品质量检验中心等项目10余个,已入驻品牌伞业企业8家。

诸暨珍珠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

诸暨袜业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

嵊州厨具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

新昌轴承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

山下湖珍珠产业正从“百亿”向“千亿”飞跃,为助推产业转型升级,诸暨聚焦智能生态养殖、数字创意设计、衍生品开发应用、高端品牌建设等全产业链需求,打造诸暨珍珠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国际化开放式珍珠产业综合服务平台。

诸暨珍珠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有一个“珍珠产业大脑”,内容涵盖政产学研协同、产业标准咨询、科技成果交易、风险预警与趋势分析、政策公开与申报指导等板块,是珍珠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器、创业创新集成器、产业协同发展加速器。

诸暨珍珠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建有数字养殖分中心、设计分中心、数字贸易分中心、衍生品开发分中心、企业创新联盟分中心等五个分中心,建成杭州江干人才飞地、海南海口金盘人才飞地,牵头成立了高新技术企业组成的企业联盟,建立了2家院士工作站和12家研究机构,目前已集聚368名珍珠产业工程师。

目前,通过提供工程师协同等公共服务,先后为产业摸排并解决技术需求10余项,组织解决各类共性、个性“卡脖子”技术难题30余个,为珍珠产业升级、企业发展和人才集聚,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支撑和智力支持。

诸暨珍珠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将聚焦创新联盟技术攻关协同、品牌孵化新型功能协同、共建共享服务协同等,积极拓展发挥诸暨珍珠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功能。

诸暨袜业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依托浙江纺织袜业研究院而成立并开展运营。现与曼彻斯特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理工大学等35家知名高校院所,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针织工业协会等10家协会开展深度合作,拥有国内外优秀工程师158名,聚焦袜业产业固链、强链、补链,推进平台协同、产研协同、创新协同、成长协同,合力打造世界级袜业产业集群数字赋能先行区。

根据袜业产业链需求,诸暨袜业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已集聚浙江纺织袜业研究院,大唐袜业数据中心、打样中心和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等平台,满足工程师设计、研发、测试、实验需求,总面积达2万平方米。目前,诸暨袜业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建有院士工作站和乡贤专家库,引进袜艺设计、纺织材料、智能设备、品牌运营等行业专家158人。中心根据工程师解决问题数、揭榜项目数赋分考核,评选年度“金牌”工程师。同时,举办中国“大唐杯”袜艺设计大赛、国际袜业机械装备大赛等系列活动,吸引集聚一批海内外优秀工程师,对获奖工程师进行“双导师”制培训。

此外,诸暨袜业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将开通“企业-工程师”云问诊直通车,实现企业个性化需求在线提问、实时解答;成立企业服务联盟,对企业提出的共性问题,适时组织工程师开展交流研讨、跟进处理……通过积极开拓服务方式,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

嵊州厨具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由嵊州市政府与嵊州市浙江工业大学创新研究院合作共建,中心聚焦“中国智能厨房”建设,以工程师队伍建设为主线,集聚一批海内外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相关领域的不同层次人才,解决厨具产业前沿技术研究关键问题、行业共性痛点问题、中小企业个性服务问题,推动原创性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打造厨具产业“最强大脑”。

厨具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以“一张地图、三张名单”即特色产业所需工程师分布地图,全职引进、柔性合作、共享共用工程师名单为切入口,建立健全工程师引进、培育、激励等机制,引进全职在岗中高级工程师2名,累计入库专兼职工程师100人以上,通过技术攻关、专题培训等方式每年培训专业技术人才1000人次以上。

厨具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着力于技术推广应用,构建数字化交流服务系统,实现技术上网、需求上网、人员上网,开展线上技术问诊、研发项目“揭榜挂帅”,争取每年解决厨具产业关键技术难题5项以上,申请发明专利15件以上,服务企业100家次以上。

新昌县引进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实质化运营,聚焦新昌优势产业——轴承产业,建立轴承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为解决中小企业工程师引不到、成本高、养不起等问题,切实强化人才支撑,截至目前,已成功引进集聚海内外各类工程师306人,其中全职引进29人,柔性合作20人,共享共用257人。

轴承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整合各方资源,已与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中国计量大学3家高校共建研究院并建成投运,还与河南科技大学达成了共建意向,多家当地轴承龙头企业入驻,目前常年在新开展产学研合作的研究生导师团队达到73支。

国家中小型轴承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是省内轴承检测类唯一的国家级检测中心。轴承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邀请检验中心的工程师为新昌当地轴承企业提供检验检测服务,降低企业成本,为推进全县乃至全省轴承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技术保障。

轴承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聚焦“精、强、专、新”,按照“立足长远、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坚持“边建设、边服务、边完善”,着力建设定位精准、功能明晰、服务高效的新昌县轴承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打造具有强大技术推广和升级效应的特色人才平台。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