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仲尧
“开合清风纸半张,随机舒卷岂寻常。花前月下团圆坐,一道清风共夜凉。”不知不觉间,又是酷暑,不禁想起儿时猜过的一个谜语,关于扇子的记忆仿佛随风而至,依旧亲切而温馨。
史载,扇子已有三千多年历史。《诗经·尔雅》云:“以木曰扉,以苇曰扇。”可见扇子发明不仅年代久远,而且是用芦苇编织的。不过,那时的扇子并不是用来扇风取凉的,而是为帝王外出巡视遮阳挡风避沙的。或用作表示权力和身份象征的一种道具,如在古装戏里,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画面,两个梳着双髻的宫女,手执长柄大扇,恭敬地立在帝王的身后。作为仪威的装饰物,被称为“仪仗扇”。
扇子真正作为防暑降温的工具,始于汉代。
汉代扇子圆形长柄,扇面绫绡糊就,称为团扇。当时仅在宫中使用,亦称宫扇。至东汉时,扇子方在民间传用,多以纸和竹制成,成为寻常百姓家普遍使用的消暑之物。隋唐又出现了轻巧的纨扇,成为女子专属的取凉物件。那时候,年轻女子出游,常常手执纨扇,途中若遇后生贼眼觊觎,便以扇遮面,唯露双目,一时庐山罩雾,娇容难窥,惹得后生奈何不得,故扇子又有“障面”“遮脸”之称谓,其诙谐幽默,令人捧腹。宋元后期出现的油纸折扇,轻便,价廉,易携带,这种扇大方质朴,结实耐用,流传甚广。随后,扇子的款式层出不穷,制作也愈加精巧,不仅用来生风祛暑,还成了传统的工艺品。
民谚云:“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时候我没少用扇子,家里油纸扇、芭蕉扇、麦秆扇一应俱全。最常用的要数麦秆扇,其形状如圆盘大小,四周镶着狗牙似的齿状辫条,中央饰有一个图案秀丽、色彩鲜艳的绣花扇芯,配上雕有花纹和筢齿的竹制扇柄,恰如一件既实用又精美的民间艺术品。有些扇子用久了,扇柄光滑可鉴,色泽深灰,古朴得像个古董。
儿时的夏天,是扇子的夏天,特别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从早到晚,手中始终拿着一把扇子,不紧不慢地摇着,摇来天地灵气。一个个酷热的夏天,就在扇子的轻摇慢摆中生风驱蚊,散热解暑,变得格外清凉和舒适。
不知何时起,扇子竟成了一个人风度翩翩温尔儒雅的标志。那些名士骚客崇尚雅致,不论冬夏,身佩香囊,手握扇子,衣袂飘飘,气宇轩昂,尽显风流倜傥。大概是因为扇子与文人形影不离,故而历来的咏扇诗不胜枚举。如唐代诗人陆畅的《扇》:“宝扇持来入禁宫,本教花下动香风。姮娥须逐彩云降,不可通宵在月中。”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宋代大文豪苏轼的《感秋扇》:“团扇经秋似败荷,丹青仿佛旧松萝。一时用舍非吾事,举世炎凉奈尔何。”宋代诗人黄庭坚的《扇》:“团扇如明月,动摇微风兴。屏去坐上热,祛逐盘中蝇。”从这些古诗中可以看出,无论是豪华宫廷还是普通人家,取凉一概离不开扇子。但除了取凉,扇子还能扑捉飞萤,驱逐盘中苍蝇,生活情趣跃然纸上。
关于扇子还流传着许多趣闻轶事。绍兴越城城东蕺山街有座题扇桥,相传是东晋“书圣”王羲之为卖扇的老妪排忧解难题字的地方,从此扇子被抢购一空,成为千古美谈。
在中国的戏剧舞台上,扇子不但是重要的道具,更为艺术的表情达意,增添了不少光彩。恋人相会,小姐用精致的小扇半掩芳容,脉脉含情,万种风情尽在不言中;书生轻摇扇子,举手投足间,显示读书人知书达理、风流潇洒;英雄豪杰挥扇,犹如利剑出鞘,壮志凌云,赤胆忠心,彰显大将风度。扇子真是艺术的造化、演员的珍品,凭借一把扇子,可把舞台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西厢记》中的张生、《唐伯虎点秋香》里的唐伯虎,扇子就是爱情信物的表现;《空城计》中,诸葛亮面对强敌的包围,稳坐城楼,古琴声中摇着鹅毛羽扇,扇子就是神机妙算的智慧化身;《贵妃醉酒》中,一把扇子把杨玉环的复杂心情、婀娜醉态,演绎得出神入化;《七品芝麻官》中,唐知县仅用一把折扇,表演了三十多种姿态,令人眼花缭乱,起到了跌宕起伏的艺术效果。
对于曲艺演员,登台表演扇子是绝对少不了的。侯宝林的相声,田连元的快书,京韵大鼓,绍兴莲花落,在其中扇子作为一种举足轻重的道具,被演员们玩得驾轻就熟,别有韵味。真是“做笔可代书,兵刃借它舞”,比划什么就是什么,天马行空,游刃有余。不言而喻,我国的扇子,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如今,电扇空调的日益普及,虽已弱化了扇子取凉的功能,但人们并没有拒绝扇子,反而拓展了它的用途,其扮演的角色,实在不能小觑。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