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入门”与“经典”

2022年01月12日 10阅读 来源:绍兴日报

王国维先生说过:“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宋元戏曲考》)在中国,能够背诵唐诗的三尺孩童比比皆是。由于唐诗的巨大影响,后世的唐诗研究者不计其数,相关学术著作亦堪称汗牛充栋。而在此之中,闻一多先生的《唐诗杂论》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当代大众了解闻一多,多是因为其“爱国民主斗士”的身份。但其实闻一多还有另外两重身份:诗人和学者。正如朱自清所说:“闻一多先生为民主运动贡献了他的生命,他是一个斗士。但他又是一个诗人和学者。这三重人格集合在他身上,因时期的不同而或隐或现。”(1948年开明版《闻一多全集》序)《唐诗杂论》与《唐诗大系》共同代表了闻一多在唐诗研究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

记得初次接触《唐诗杂论》是在1999年年初,当时我刚进入南师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不久。那时候很少有人买得起电脑,也没见过电子图书,研究生们经常会到学校附近的几家书店去逛。有一天,我偶然在一家书店的书架上看到了这本书,翻看几页后如获至宝,马上就从每个月并不宽裕的生活费中拿出九块三毛钱将这本书买下。回到学校,我差不多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将这本书认认真真从头到尾读了一遍,有心得之处还做了笔记。这本书的内容虽然不多,但视野之开阔、思想之深刻、观点之独到,都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时隔多年,我已经是一名高校教授,但当初购书、读书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

其实闻一多生前并未出版过题为《唐诗杂论》的书。由于他突然离世,很多唐诗研究工作都未来得及完成。1948年,朱自清、郭沫若等几位先生在编辑开明版四卷本《闻一多全集》时,首次以《唐诗杂论》为题收入了《类书与诗》《宫体诗的自赎》等九篇文章。新中国成立之初,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先后出版过《唐诗杂论》的单行本。199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蓬莱阁丛书”,其中就包括《唐诗杂论》,书的卷首还加上了傅璇琮的“导读”。这个本子也就是我当初在随园求学时购买的本子。

在我看来,《唐诗杂论》既是一本唐诗学的入门之作,又是一部永恒的经典之作。说其是入门之作,是因为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高。全书不到十二万字,语言浅显易懂,且文风优美,富有诗意,读者极易接受。只要是在唐诗方面稍有根基的人,都不难读懂。说其是经典之作,又是因为这本书无论是学术视野、研究方法还是学术观点,在学术史上都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

闻一多研究唐代诗人诗作,从不局限于片面一点,他总是能将诗人诗作放在整个唐诗发展史甚至是整个中国文学文化史上加以考察。比如他认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向前替宫体诗清除了百年的罪”,向后和陈子昂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因此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一精彩论断至今仍被广泛接受。由于闻一多从小接受良好的国学教育,青年时期又到美国学习过艺术,他对诗歌作品和诗人有一种特殊的艺术感受力。在《孟浩然》一章,他指出“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在《杜甫》一章,他在谈论青年杜甫的创作时,认为“这时的子美,是生命的焦点,正午的日曜,是力,是热,是锋棱,是夺目的光芒。他这时所咏的《房兵曹胡马》和《画鹰》恰好都是自身的写照”。像这样的精彩论述,在书中层出不穷。读了《唐诗杂论》,我们就会认识到,考据和鉴赏从来就不是一对矛盾,古代文学研究绝非枯燥的乾嘉考据之学,而应该是有血有肉的生命灵动之学。

时光如梭,转眼间闻一多先生离世已经七十五年,而其《唐诗杂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人与唐诗爱好者。我回想起多年来自己的学术道路,由此书得益之处实多。每当在治学中遇到困惑时,重新读一读《唐诗杂论》,就会受到新的启发,产生新的灵感。所谓的经典,正是历久弥新吧。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