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於泽锋
时隔12年入选国遗
在获悉绍派伤寒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后,浙江省名中医沈钦荣在微信朋友圈写道:“莫为之前,虽美不彰;莫为之后,虽盛不传。祝愿绍派之花在祖国医学百花园中历久弥新,争奇斗艳。”
2009年,越医文化列入省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时隔12年,作为越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绍派伤寒入选国遗,这份荣誉,让新一代越医深感欣慰。
在项目推荐过程中,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也对绍派伤寒入选国遗寄予厚望,相关专家在推荐意见书上写道:“绍派伤寒从明代传承至今,历史悠久,脉络清晰。绍派伤寒这一中医流派,医灯传焰,人才辈出,相关医家撰写的中医专著纷呈,是中华传统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其诊断方法独特,用药特色鲜明,还发明了一些特殊的炮制方法,地域特色浓厚,实用性强,理论著述丰厚,影响深远。创新了中医外感病理论,丰富了‘四诊’内容,至今仍发挥着治病救人、服务社会的重大功能,具有重要的历史、临床、经济和人文价值。”
此外,该项目保护单位绍兴市中医院是绍兴地区以中医为主的公立医院,有多名专职工作人员,并拥有许多从事临床实践的中医师,具有较强的保护传承能力。有关部门对于该项目有针对性地列出5年保护计划,围绕记录、建档、传承、研究、宣传等方面内容设置工作目标,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也成为本次绍派伤寒能够顺利入选国遗项目的加分项。
在绍兴市文化馆非遗传承保护部主任肖梁看来,绍派伤寒能够成功入选国遗项目,也是基于其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综合考量,这对于今后的非遗保护工作也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绍派伤寒起源早
绍派伤寒的起源比较早,明代张景岳在他的《景岳全书·伤寒典》“治例”九类中就有关于绍派伤寒的描述。随后清代俞根初弘扬景岳学术并确立绍派伤寒,记载于《通俗伤寒论》,序曰:“吾绍伤寒有专科,名曰绍派。”因此后人尊其为鼻祖。1776年,俞根初将《通俗伤寒论》手稿授予何秀山,何秀山在原稿基础上加了按语,使该理论应用更为便捷。
什么是绍派伤寒?有关专家介绍,绍派伤寒是治疗外感病的一种独特诊疗技术,以六经理论统治外感病,将八纲、卫气营血、三焦辨证汇入六经辨证之中,包含了伤寒本证、兼证、夹证、坏证、复证的因、证、脉、治。
历代越医在不断摸索中,得出了一整套治疗伤寒的方法。因而绍派伤寒的特点也十分明显。首先其诊病方法独特,望诊重观目,辨苔划分六经,擅长腹诊;其次其用药特色鲜明,喜用质地轻清的芳香理气药,如薄荷、荆芥、橘皮、蔻仁等,鲜药如鲜鱼腥草、鲜茅根、鲜石菖蒲、鲜紫花地丁等,药汁如石菖蒲汁、生姜汁、生藕汁、梨汁等;另外它炮制方法特殊,如鳖血炒柴胡、干姜拌捣五味子、麻黄拌捣熟地、莱菔子拌捣砂仁等。
历代越医在不断钻研下,为后世创制了羚角钩藤汤、蒿芩青胆汤、加减葳蕤汤等名方,成为当下中医理论研究、临床治疗的一笔宝贵财富。
绍派伤寒缘何诞生于越地?沈钦荣介绍说,绍兴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湿润,雨水较多,老百姓比较喜欢饮酒喝茶,习惯于吃生冷食物,所以患伤寒的概率比较大。
绍兴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和生活习俗,是绍派伤寒产生、发展和广为流传的重要因素。
绍派伤寒主要流传分布于绍兴各区(市、县),因不少绍派医家在全省各地及上海等地工作,绍派伤寒随其医疗活动而传播到全省及华东地区,绍派伤寒等相关理论、诊疗技术还编入《中医各家学说》《方剂学》《中医诊断学》等教材,因而其影响力辐射全国。近40年来,随着中医药对外交流不断扩大,《通俗伤寒论》等著作流传到海外,绍派伤寒远播至海外中医药从业者。
2018年4月,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和日本《中医临床》杂志社的两位学者,专程来绍兴市中医院就绍派伤寒及越医等采访沈元良、沈钦荣等医生,并将采访记录发表于2018年第3期的日本《中医临床》杂志。
200多年来传承不息
越医文化是中国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绍派伤寒是越医的重要理论研究成果。200多年来,绍派伤寒一直应用于临床实践,其学术观点及经验以书籍、医案、处方等形式流传,通过师带徒并结合中医院校教学形式传承发展,至今仍广为应用。
自明代张景岳开创之后,历清代俞根初、何秀山,民国时期,何廉臣(1860-1929)受业于其祖何秀山,传子幼廉、筱廉,徒曹炳章(1878-1956)等,校勘、增订《通俗伤寒论》,丰富了疗法手段,提高了疗效,集其大成。
徐荣斋(1911-1982)受业于曹炳章,是该疗法的现代领军者,编著《重订通俗伤寒论》,其主要贡献是对绍派伤寒源流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身体力行大力传播,在学术界影响深远,培养了一批传承者,既传授他们实践经验,又指导他们开展该疗法的学术研究。
连建伟是浙江省首批国医名师,曾任全国方剂学分会主任委员,徐荣斋对他亦师亦友。连建伟编著《三订通俗伤寒论》,其工作地在杭州,主要贡献是将绍派伤寒的代表方在治疗内科疑难杂病中作创新应用。
在绍兴,绍派伤寒保护责任单位为绍兴市中医院,其中有沈元良、沈钦荣等一批省、市级名中医,他们是该项目的第五代传人。他们长期将绍派伤寒理论应用于实践,为患者服务,每年服务患者5万人次以上,广受患者和业界好评。服务范围覆盖全绍兴。通过师带徒的方式,培养了40余名新传人;同时,长期致力于理论研究,出版著作10部,撰写论文50余篇,组织相关论坛及继教班、适宜技术推广班8次,扩大了影响力。
绍派伤寒入选国遗项目,对保护传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绍兴市文化馆非遗传承保护部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在近5年时间里,相关单位将完成资料数字化建档、开设绍派伤寒展示馆、拍摄绍派伤寒专题宣传片、绍派伤寒相关知识进课堂等任务,不断扩大绍派伤寒的品牌影响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