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我们成为黎明前的输送队了”

2022年01月12日 10阅读 来源:绍兴日报

黄锡云

始建于1947年的浙光中学,位于柯桥区钱清街道。旧时,中学多设在省会城市,县城都很少,更别说农村了。而浙光中学,是当时绍兴地区第一所农村中学。

浙光中学的创立,起到关键推动作用的人物是第一任校长沈肃文先生。沈肃文是中国民主同盟(民盟)浙江支部重要成员,他本打算在萧山筹建湘湖中学,但筹办未果,后将地点确定在钱清。

办学是需要灵魂人物来主持大局的,沈肃文便是浙光中学的灵魂。浙光中学创办的起点定得很高,这种“高”,体现在各个方面。

办学目标高。浙光中学不同于其他一般中学,它是沈肃文教育理念的一个实验场。他在《办学起缘》中指出,办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做事的本领,即学以致用。于是乎,当时学校很多工作都是学生自理的,比如膳食、参观等学校事务,均交于学生会民主讨论决定,而老师、校长只是顾问。沈肃文不认同颜回式的面壁苦读,他觉得学生读书是为了经世济国,而颜回只读书、不出去做事,还那么短命,绝不是读书人的榜样。所以,在沈肃文的倡导下,浙光中学文化课与体育锻炼并举,思想道德建设与政治素养共进,倒是非常符合现代教育理念。

生源要求高。跟其他学校公开招生不同,浙光中学所有学生,都须经社会各界有名望的人士或者组织推荐,再经过入学考试,合格者方能入学。由于被推荐的学生并不一定聚集在特定时间段,于是学生们几乎都是随到随考、随时入学。当时浙光的学生人数一直不多,最多时也没超过90人,且皆为男生。这些学生,本就有着相当高的政治素质,后在沈肃文的鼓励下,大多投身革命。而学校也积极将有进步要求的学生,护送去四明山革命根据地及诸暨金萧支队工作。

课程质量高。当时的浙光中学,由于生源年龄参差不齐,是既有初中部,又有高中部的。沈肃文在课程安排上,毫不马虎,兼顾了各个层次的学生。开设公民、体育、生理卫生、军训、童军、国文、英语、算学、生物、植物、动物、矿物、化学、物理、历史、地理、劳作、图画、音乐等等诸多选修科目,每项每周31课时。学校还拥有多种图书和实验器材,供学生们学习使用。比较有特色的是,学校里还有马列主义进步书刊的阅览密室。那是沈肃文先生作为民盟人士,有意在培养、引导学生成为革命者。

教学水平高。浙光中学最初的规模,现在看来不算大,但其师资力量却是顶尖的。教师多为民主人士、大学问家。后来,浙光中学最初的一批老师,不少都去了国内的各个大学任教,或者成为政府要员为民服务。沈肃文这个大学者,当时已经六十多岁,还亲自任教国文、史地等课。他十分注重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经常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马列主义学说,阐明当时国内革命形势,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鼓励学生进步,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沈肃文还亲笔书写了一条“不进步就是反动”的标语贴在墙上,激励学生。

革命氛围高。浙光中学致力于培养革命人才,所以学生们经过革命思想的熏陶,大多认清了方向,坚定了斗志,离校后投身于革命斗争实践。另一方面,浙光中学还成了当时民盟的一个中转站,为民主进步人士提供庇护场所,以学校为掩护积极开展盟务活动和革命活动。仅1948年上半年,学校就护送上海民盟组织介绍的10多名革命青年,去了四明山革命根据地。农工民主党浙江负责人之一的周仰钊曾多次到浙光中学避难。革命青年闵文、刘锡琛以及通过上海学联介绍的沈光瀚、孟庆远、张希文等人,都曾在浙光中学任教或避难,临行还得到路费资助。后来担任浙江省副省长的王钟麓也是从浙光中学走上革命道路的。沈肃文为此曾兴奋地说:“我们成为黎明前的输送队了!”

沈肃文(1881.7—1958.10)绍兴钱清人,早年与徐锡麟相识,受其案牵连,离开公职。以后热衷于兴办新学,先后担任浙大总务主任、农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总务长、西南联大秘书等职。还与好友黄炎培共同创办了四川都江职业学校,如今,这所职业学校(现名都江堰职业中学)也成为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不断为西部,为全国输送着技术型人才。

据浙光中学第一批任教老师之一的余震回忆,沈肃文对学生学习要求很严格,经常到课堂旁听,督促学生用功学习和独立按时完成作业,还经常和学生一起晚自修。他反对华而不实,弄虚作假;反对“愚忠”,要求学生忠于时代,要求教师忠于人民;他反对书呆子,认为一个人的政治品德比学识更为重要;他更是对国民党的贪污腐败深恶痛绝,还将教育比作一个培养新一代革命者的战场,称其意义甚至比真枪实弹的战场更重要。

据沈肃文的子孙辈们回忆,先生在浙光任校长时,跟学生们同吃同住,廉洁奉公,出公差费用都是自掏腰包,一套衣服缝缝补补穿好多年。而他对学生却是极其慷慨,遇到学生缺衣少食,定倾囊相助。所以,他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亦师亦友,甚至常常不耻下问,向年轻人讨教。

新中国成立后,沈肃文将浙光中学移交给了人民政府,改名为人民小学,即后来的钱清镇中学。

1958年10月,沈肃文病逝于北京。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