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日报社严正声明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黄山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潘向黎
所谓柴米油盐酱醋茶,所谓三茶六饭,茶和米经常相伴出现,这种关系密切到一定程度,终于由一个名词把它们融为一体了:茗粥。又叫茶粥。
唐代起就有“茗粥”的说法,“淹留膳茶粥,共我饭蕨薇”(储光羲《吃茗粥作》),“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杨华《膳夫经手录》)。《北堂书钞》则记载:“闻南市有蜀妪,作茶粥卖之。廉事打破其器物,使无为,卖饼于市而禁茶粥,以困老妪,独何哉?”
看似很明确,其实不然。采了叶煮,煮完之后呢?是饮其汁还是连汁带叶吃?里面有米吗?如果没有,为什么叫“粥”?是否还添加其他佐料?有人卖茶粥,是作为主食还是点心还是像今天这样的饮料?
有人认为,茶粥有两种意思,一是“煮制的浓茶,因其表面凝结成一层似粥膜样的薄膜而称之为‘茶粥’”,二是以茶汁煮成的粥。(李震编著《茶之道》,中国商业出版社版)
第一种解释基本上认为茶粥就是浓茶,而第二种在现代人看来比较容易接受。汪曾祺就倾向于第二种解释,这位文体高手在一篇并不著名的散文《寻常茶话》中写道:“日本有茶粥。《俳人的食物》说俳人小聚,食物极简单,但唯‘茶粥’一品,万不可少。茶粥是啥样的呢?我曾用粗茶叶煎汁,加大米熬粥,自以为这便是‘茶粥’了。有一阵子,我每天早起喝我所发明的茶粥,自以为很好喝。”我几乎就相信这个解释了。
但是,就在2005年6月1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我看到了第三个说法,在鲁峰的《唐朝人怎样喝茶》文中,有这样的话:“所谓‘吃茶’是将茶与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熬成粥吃,在唐代已经非常流行。”莫非,这才是茶粥的真义?
古人喝茶和我们今天是不同的。那时还很少散茶,也不是清饮。历史学家徐连达所著《唐代文化史》,也指出唐人煮茶不用清水冲泡,而是多用姜、盐拌和煎煮,还有加酥椒之类的。日本的冈仓天心在《说茶》一书中,也用惊讶的口吻记录了中国的这种饮茶方法:“把蒸好的茶叶放在臼中碾碎,之后制成团子(团茶),和米、姜、盐、橘皮、香料、牛奶一起煮,有时还有洋葱!”虽然配方不尽相同(估计是随各地原料、各人口味而异,对于茗粥而言,最重要的区别是有的有米,有的没有米),但内容都非常丰富,远远超过今天的三泡台、擂茶之类。这样的丰富内容,不论有没有米,称之为“粥”都是毫不勉强的。换言之,那样的茶,离我们现在理解的透明清澈的液体琥珀相距很远。唐代的茗粥,应该是这种加了许多香料、调料的“茶杂煮”。是滤去渣滓饮其汁,还是连渣食用,则不得而知。
到了宋代,用盐煮茶遭到抛弃,后来用姜也少了,渐渐趋向于清饮。苏东坡《东坡志林》中说,“近世有用此二物(指盐和姜)者,辄大笑之。”他的弟弟苏辙在《和子瞻煎茶》中也讥讽道:“北方茗饮无不有,姜酪椒盐夸满口。”既然如此,苏东坡《绝句》之二“偶与老僧煎茗粥,自携修绠汲清泉”,这里的茗粥,应该不是唐代那样内容复杂,看上去像粥的东西了,而就是清茶。
本来,茶的含义、茶的饮法就是随时代推移而不断变化,古人要如何对待茶、料理茶是他们的自由。明白了历史上的茗粥是什么,并不妨碍我们按照各种食谱来煮出各色茶粥,或者像汪曾祺那样吃自己“发明”的茶粥,而且,自得其乐。
二娘子家书
在茶史上,有一封信的意义非同小可,写它的人根本无意于青史留名,但是这封平平常常的信确实留了下来,而且为后人提供了茶文化发展的重要佐证,因此不可不提。
第一封是《二娘子家书》。这当然是后人给它的命名,书信本来没有题目,何况是寻常家书。这封信,是唐代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当时一位无名氏女子,给远方的亲人写的家书。其中有这样的内容:“……至今年闰三月七日,平善与天使司空一行到东京,目下并得安乐,不用远忧。今则节届炎毒,更望阿娘、彼中骨肉,各好将息,勤为茶饭……”
后面的两句叮嘱,虽然亲情殷殷,但总是人之常情。这封平常家书,因为出现了一个字,便在历代专家学者眼中就非比寻常地熠熠生辉起来,这个字,就是“茶”。
今天的茶固然声名赫赫了,可是茶的身世来历却颇为曲折。起初,茶叶并不叫作“茶”,她的称呼五花八门,《尔雅》、《晏子春秋》、《尚书》等经典各自为政,把它叫作:荼,槚,蔎,茗,诧……茶不但没有被冠名为“茶”,甚至连“茶”字都还没有,只有“荼”字。
记得有部老电影《瞧这一家子》,里面陈佩斯扮演的活宝说了一句“大刀阔斧、如火如茶的生活”,引来了影院里的一阵爆笑。那个活宝是个青工,而且是文革刚过去的荒芜年代,把如火如荼读成如火如“茶”,当然是暴露他胸无点墨。但是如果是现在,如果是个老先生这样读,就可能是故作高深显示学问了。在历史上,这两个字长期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拉拉扯扯,千丝万缕。
起初,荼就是荼,是一种野菜,和茶没有关系。后来茶从西南地区传入中原,因为味道也是苦的,而且当时是煮了当菜吃,所以就借了荼字来命名。这大概是战国后期。此后,“荼”字一直身兼二职,既指野菜,又是茶叶。茶字的出现是先有发音,后有字。六世纪初梁代,有将荼读为茶的,但还没有把荼中间的那一笔减去改为茶字。这就是所谓“(初唐)颜师古虽已转为茶音,而未敢辄易字文”(《邛州先茶记》)。茶字萌芽于汉代,确定于唐代,但唐初仍没有完全代替荼字。在“茶”字兴起、“荼”字废退的历史进程中,一般认为陆羽起了关键作用,在他的《茶经》中,看不到一个荼字,通通写作了“茶”,而且后人正是从《茶经注》中获知,成书于公元735年的《开元文字音义》中已经收录了“茶”字。但是,绝不能据此将功劳记在陆羽一个人身上。
这就要说回《二娘子家书》了。这封信写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当时生于733年的茶圣陆羽才九岁,可是这位二娘子已经潇洒自如地减去了那多余一笔,也减去了那漫长的苦味(荼本义是苦菜),写出了那个清爽甘甜的“茶”字。那真是值得用朱砂圈点、绿纱笼罩的一个字!就是因为这个字,这封家书载入了史册,成了中国茶文化史上的瑰宝。
虽然二娘子们和陆羽这样领风气之先,但是荼字并没有很快退出历史舞台,据顾炎武在《唐韵正》中考证,大历十四年(779)、贞元十四年(798)的碑刻中,仍有以荼代茶现象。直到会昌元年(841),柳公权书玄秘塔等碑文,才减去一画,写作茶字。中唐之后,音、形、义都明确的“茶”字才真正问世并流传至今。陆羽已然被封了茶圣,可惜无法知晓二娘子姓甚名谁,更不知道芳冢何处,否则真应该以清泉香茗祭奠一番呢。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