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日报社严正声明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黄山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黄山区 李和平
我的家乡猴坑村,是名茶太平猴魁的原产地、核心产区。村里建茶文化广场,新立一座一手遮日光向南眺望、卷尾腾跃的猴子雕像,这就是猴坑村最鲜明的标志性卡通形象。
猴坑之南,黄山北海景区,山顶也蹲有一石猴,名“猴子观海”,又叫“猴子望太平”,所观所望的,正是猴坑的这只顽皮小猴,这只生活于黄山北麓、太平湖蓝水河畔连绵大山深幽皱褶里一处鸟巢式空旷地带的小灵猴。
黄山猴、猴坑猴,云山漫漫、云海茫茫,浑然一出情景剧正在激情上演。
传说猴年马月,黄山上一小猴被北海太平美景所吸引,游走猴坑忘了回家,不慎跌伤,幸被一茶农救起,小猴伤愈后为报恩,索性留下来给茶农做长工,它攀岩采茶,助茶农创制了太平猴魁。
黄山母猴思念失散的孩子,悠悠万载,望眼欲穿,化为石猴。如今,黄山旅游红火了,太平猴魁茶也走出山门、走向世界。在茶旅结合的大背景里,小猴终于听见母亲的呼唤,忽地腾空而起,母子重逢,喜极而泣。
端午节,我回乡看望母亲和弟弟一家。村广场水上回廊湖中亭,母亲等几位七八十岁的老人排排围坐,在清凉的山风、微醺的阳光、朦胧的乡野里,絮叨往昔过端午的习俗。苦水里趟过来的乐天派花子爷,那叫口吐莲花、谈笑风生。从他们绘声绘色、似真似幻的描绘里,我眼前活脱脱显现另一个卡通形象,即展翅高飞从邻县江村背来一尊金罗汉的通天神偷“牛摸儿”牛宰官。
相传牛宰官曾与人打赌,于是纵身跃上绣楼砍断一妙龄小姐的玉手夺得手镯,后来小姐化身猪婆,趁牛宰官熟睡时咬破肚皮致其失血而亡。老人们指说不远处湖边那乱石堆,三年两头遭水淹,埋葬的正是牛宰官的皮囊。
猴坑村还有卡通形象之三、之四。一位是马皮古,麻脸,身高入云,脚踩山尖而行,来无影去无踪。一位叫尧斯,深藏寨山幽谷,长年极少露面,但有人偶见她披头散发、长发及地,满脸黑釉,蹒跚而来,吓破了胆。
二十多年前,我在向导的引领陪伴下,溯峡谷攀爬上在山下看来如斧劈绝壁的寨山顶峰。目击铜锣石,抚摸油蜡树,并未遇见粗犷的马皮古,也未照面冷艳的尧斯,倒是发现第五个卡通形象——一只湖边的大老虎。
站在寨山顶,俯视猴坑村,迷蒙中那连绵的颜家岭、六百里、竹园坞山岚,形如虎头、虎背、虎尾,那几溜儿梯形茶山,恍若花斑虎腿。这只大老虎趴卧在湖水边,像在喝水,又像在打瞌睡。
猴坑的天空,蓝天丽日,而目前天边恍惚飘来了几片云翳。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太平猴魁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生产经营经历两次历史性飞跃: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市场经济、个私经济,大大调动了茶农和全社会的积极性、创造性;实行产业化经营,企业主体,龙头带动,政府扶持,科技支撑,市场炒作,品牌营销,产地保护,产权流转,资源整合,转型升级。近年来,猴魁市场群雄逐鹿,猴魁商家如雨后春笋,猴魁产地像巨石落湖心,连绵拓展数百倍,猴魁产量滚雪球般增长近千倍,猴魁身价破天荒飙升上万倍。
说猴坑,道猴坑,你不得不惊叹于猴坑那诸多神话传说故事,竟然演变为夸张、变形、风趣的太平猴魁茶的“卡通”现象。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