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吴寒西:腹有诗书“画”自华

2022年02月08日 10阅读 来源:黄山日报

黄山日报社严正声明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黄山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屯溪 木丁 文/摄

喜欢吴寒西先生的画是源于喜欢他的题跋,喜欢他的题跋是源于喜欢他的字,总之,诗情画意,都喜欢了,这也许是他的画之魅力吧。

在一个春光明媚、乍暖还寒的下午,我来到画家吴寒西家中。走进他的“水仓山房”画室,扑面而来的是满室文气书香和墨香,楼上楼下,除了他各个时期的作品外,印象最深的是画室书房、客厅过道到处是书和报纸。初次见面,吴寒西先生给我是一个温文尔雅、饱学之士的印象。我们不知不觉打开了话匣,他从艺之路的经历便让我过而难忘。

吴寒西于1947年出生在歙县昌溪的一个书香之家,其叔祖父吴承仕为一代硕学鸿儒、经学大师。吴寒西自幼秉承家学,耳濡目染,十几岁师从族人吴逸滨学习书画和古诗文,乃师既精书画又富收藏,使他有机会欣赏到明、清、民国及明初画坛名家精品,眼界大开。参加工作后,在从教之余,吴寒西进行了大量的临摹与写生,他数上黄山,不断感悟其间的阴晴变化之道,将黄山的山、松、石、泉、云、雾的水墨韵味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他的山水以写意手法,将黄山常有的晴欲雨、雨欲霁、宿雾晓烟等氤氲景象,以浓淡相宜的水墨意味表现出来。同时,他的画作在整体处理上,非常讲究艺术的对立统一,远近相配、浓淡相称、虚实结合,动静相生,画面非常灵动,获得行家好评。在他刚交不惑之年时,又与寓居苏州的著名书画家、九旬老人吴进贤结为忘年之交,深受教益,并联袂工书做画,书精画美,一时传为佳话。

吴寒西原是中学语文老师,他一方面博览经史子集,大量地背诵唐诗、宋词,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多年来,创作写下了300多首古体诗,其中写黄山的就有100多首,《黄山烟云杂咏》写道:“岚气缠绵去复回,烟峦点点夕阳开。忽然一阵仙风起,朵朵祥云扑面来。”叙谈中,他兴致很高,和我们谈起写诗的感受,他说,“其实古诗词并不难,平仄和押韵都有规律可循,关键是语言,语言是鲜活的。”这是他创作的感悟,对于我们学习古诗词大有裨益。于此,他在书法上很有造诣,他的书法,沉着老辣,笔力遒劲,又灵动飘逸,宛如其人。黄山市区、歙县有不少他题的匾额,深受赞许和好评。

巧的是,那天下午,央视《大美黄山》摄制组也去了吴寒西家采访,据说与黄山、台湾两地艺术家结缘的故事有关。台湾摄影家张启聪20多年来,往返宝岛与黄山,70多次上黄山,创作出不同于一般的、具有中国水墨画韵味的艺术摄影作品,而摄影家张启聪独辟蹊径,请书法家在摄影作品上仿山水画题跋,然而一次偶然机会,两位艺术家结缘,到目前,吴寒西已为张启聪摄影作品题跋400余幅,写下了海峡两岸因艺术结缘的佳话。

吴寒西作品先后在《人民政协报》、香港《大公报》等多家报纸登载,安徽电视台曾以《教师画家——吴寒西》为题做了专题报道。他的《雨后黄山》被编入《世界华人书画作品选集》。还有许多作品被海内外友人收藏。而他却心静如水,孜孜不倦地去探求更高的艺术境界。他曾有诗云:日日临池学二王,朝朝研墨抚荆关。而今废弃三千纸,展卷依然自汗颜。正是这种不满足的精神促使他不断进取。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