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日报社严正声明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黄山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黟县 朱来平
《居里夫人自传》让我内心受到震撼的原因,除了她不畏艰苦执着于科学的奋斗精神和造福人类功勋卓著却淡看荣誉的无私品格之外,还有一点,也是非常关键的——她对祖国的忠贞和热爱的情感。从“自传”中可以看出,这种浓厚的爱国之情贯穿了她的一生,真诚而坚定。其高明之处在于:作品绝无空洞乏力的说教,摒弃矫揉造作的煽情,而是通过对自己人生历程中的真实情景的淡淡叙述,使之得以显现出来。
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自己的国籍的,有自己的祖国的。居里夫人出生于1867年的波兰首都华沙。当时的华沙处于俄国的统治之下,自己的祖国饱受外族入侵之痛。居里夫人之于她的祖国,就像是一个懂事的孩子之于备受凌辱、伤痕累累的母亲一样,她爱自己的祖国,爱得深沉,爱得刻骨铭心。
少年时期的居里夫人在由俄国人领导的公立学校读书时,就感受到一种压抑的氛围。“孩子们处于监视之下,不小心说了一句波兰话”,就会受到严厉的处罚,甚至会殃及家人,致使她的日子“过得郁郁寡欢,沉闷而无生气”。不过,这在居里夫人看来,“这种可怕的氛围也激发了波兰青少年的极大的爱国热情”。在家里,她常常听到喜欢文学的父亲给孩子朗诵波兰的著名诗歌和散文,“爱国主义的情愫在不知不觉之中日益增强”。当她越过边境爬到不属于俄国统治的加里西亚山中的时候,她在那儿“可以大讲波兰语,高唱爱国歌曲,而不用担心被捕入狱”,那是她“最快活的日子”。
居里夫人中学毕业后,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只身到农村去当家庭教师。其间,她冒着“一旦被觉察,很可能被捕入狱或流放西伯利亚”的巨大风险,“把村子里在俄国人统治下没法求学的许多孩子编成一个班,用波兰语课本教他们读书写字”。面对异族统治的淫威和蛮横,在高压、恐怖的形势下,居里夫人毅然说着波兰语,爱着祖国波兰。后来回到华沙,居里夫人加入到一个“有着一定的政治色彩,要求成员应以服务社会、报效祖国为己任”的学习团体。这个团体的“参加者都具有为祖国而牺牲的精神”。
1891年,居里夫人开始了在巴黎的四年异常艰苦的求学生涯。尽管离开了祖国,她心里依然满怀着对波兰的眷念。她与当地的一个“波兰侨民小团体关系很密切”,经常参加他们的聚会,“讨论祖国波兰的各种问题”,“怀念祖国的感情”在那里“可以大胆地抒发”。身处异国的居里夫人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学成之后,居里夫人在巴黎建立了自己温馨的家,因此就一直留在法国,同时也在科学事业上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她把和丈夫共同研究发现的一个新放射性元素命名为钋,以此纪念自己的祖国波兰。两次荣获诺贝尔奖之后,1912年,居里夫人与人合作,在自己的家乡华沙建起了一个镭实验室。她“被聘任为主任,参与指导”。当时,她由于“身体欠佳,没有离开法国回到波兰”,但一心尽其所能指导该实验室的研究工作。次年,她“健康状况略有好转,便立即回到波兰参加该实验室的揭幕庆典”,受到了祖国人民的热情欢迎。居里夫人对此深有感慨地说:“我深切地体会到,波兰人民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还能以巨大的爱国主义热情,创立有利于祖国的事业,实在是了不起。”其实,居里夫人不就是“了不起”的“波兰人民”中的佼佼者吗?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波兰获得独立。这是居里夫人“最大的快慰”,那分欣喜激动心情“简直是难以表述”。此后,她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居里夫人对祖国波兰的热爱,绝不是挂在嘴边喊破嗓子的响亮口号,也不是哗众取宠庸俗作秀的个人表演,而是时刻以国家前途为虑、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不计个人安危得失的点滴行动。居里夫人的爱国情怀令人肃然起敬。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