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日报社严正声明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黄山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周建道
“无酒不成席,无徽不成镇”;“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安徽人,虽然曾经对她进行了无数次想象与比拟,但当踏上徽州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如同一步踏进了瑰丽、隽秀的山水长卷时,我依然感到了心灵的悸动与震撼,还有不可名状的冲动与欣喜。
清晨的阳光,从呈坎村山峦上面斜斜地照射下来,让村口小小的石拱桥以及远处的电视塔,在宁静的水面上形成了恬淡的倒影。因是旅游淡季,也是来得较早,这个叫做“呈坎”的江南第一古村静悄悄地,没有我预料中的喧哗和浮躁。望着村头那个标志性八卦石雕,一直疑惑这个“八卦村”的出处。热心的村民自告奋勇揭开我心中的疑惑:这里“八面环山”恰似易经八卦图,村中水域绕村而过,形成了类似阴阳鱼的图形,而易经中阳为“呈”,阴为“坎”,于是得名。
“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宋代大儒朱熹语);“登黄山,不可不去呈坎”(现代国画大师刘海粟感慨),真可谓“大师所见略同”。呈坎的古建筑汇集了徽派不同风格的亭、台、楼、阁、桥、井、祠、社及民居,精湛的工艺及巧夺天工的石雕、砖雕、木雕,把古、大、美、雅的徽派建筑艺术体现得淋漓尽致,为古徽州之最。呈坎的美不仅仅体现在建筑工艺上,在村落布局中,更是把朱熹理学中的“太极”“阴阳”概念完美融合进去,有“八卦村”之称。呈坎整个村落按《易经》“阴(坎),阳(呈),二气统一,天人合一”布局。村内古老的龙溪河宛如玉带,呈“S”形自北向南穿村而过,形成八卦阴阳鱼的分界线。呈坎老街建设按先天八卦图主四卦布局形成,诠释了水火相克生万物、天地容万物的先哲理论。
“睹物思人”,“触景生情”。可以想象,走南闯北见识过各种华夏经典建筑和园林艺术的徽商,把各种精美建筑搬回徽州(博采众长之后,形成了著名的石雕、木雕、砖雕等徽州特色艺术建筑),让我们目不暇接、大饱眼福。建筑豪华的住宅、园林、书院、祠社等,风格独特布局合理,装饰精致变化自然,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可以说,这里家家户户显露着艺术氛围,每个门楼,每座房屋都浸透着匠心独具。门楼外狭窄的巷陌,曲折的水道,让我感觉走进了迷宫一般。虽然这些建筑历经岁月沧桑颜色尽失,可是当年的艺术风貌仍然让人叹为观止。“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喝水不忘挖井人”,他们付出了怎样的艰辛,洒下了多少血汗,又在上面寄托了多少情思。怎不让人叹为观止、浮想联翩!
在狭窄的小巷中穿梭而过,一座高墙直角拐弯处,墙被削去了一角。导游停下来介绍说,这里是对“拐弯抹角”成语的最好诠释。削去一角,使过往行人免去了不当心撞上尖锐拐角的危险。这个褒义且有着十分人性化的解释,和我们如今理解的“拐弯抹角”大不相同。后来的游程中,还有一处“门当户对”成语出处也让我难以忘怀。所谓“门当”原来是指大户人家院门上方的石鼓,从其雕刻的花纹判断这家的身份,或经商或官宦等。“户对”则是大门上方凸出的四尊木头雕刻的“寿”字门簪,由此判断这户的财产实力是否相当。犹如桐城久负盛名的“六尺巷”,这些典故相对于那么有形的风景,更折射出徽州古文化的厚重、凝练和独特魅力。
唐模是徽派水口园林的集中代表,进得唐模大门,感觉不是走进一个村庄,而是一个公园。“唐模棠樾,饿死情愿”,徽谚道出了她的钟灵毓秀、物华天宝。徽州区保存完好的古驿道很多,其中一条被游人熟知的在唐模景区内。古驿道穿过一片面积很大的草坪,把游人引向村口蜈蚣桥头的一棵百年古樟。蜈蚣桥隐于古樟树的虬枝茂叶之中。古樟曾作为电影《天仙配》“老槐树”的外景,为董永与七仙女作媒。今天,树下挂满了同心锁,成为情侣许愿相守终生之地。
“见多识广”,“习以为常”,和呈坎村一样,唐模村村民们已经习惯于游客的来来往往,对我们的到来很是淡定、恬然:温暖的阳光下,看着村民从压水井里打出清澈的水流,在自家门口石砌的洗衣台上,用捣衣棒捶打着衣物,悠然自得地享受着近乎原始的自然生活。我们的午饭选择在唐模村一户人家就餐。门口的牌子显示着这是一户农家餐馆。主人端出热腾腾的家养土鸡汤、新鲜蒸鱼、山里干货烧肉、腌肉野菜等,让我们大大地过了一把绿色食物瘾。“开轩而场辅,把酒话桑麻”,饭毕,我们在阳光下享受着山野吹来的微风。户主门前也有一条贯穿全村潺潺流淌的清澈小河,不远处河上有一座标准的“廊桥”,两孔桥洞下河水徐徐流过。一群灰鸭和一对白鹅在河中悠闲戏水。我在心里感慨这确是一片世外桃源。“心满则福满”,幸福就像风景一样,永远不在眼睛里,不在柳荫下,而在人的心里:从户主安然自得的表情,到他家抱着小孙子的媳妇丰满圆润的脸庞,我看到了他们的富足和怡然。
此外,闻名中外、全国罕见的棠樾牌坊群,尽显江南园林盆景精巧的鲍家花园,“中国画里的乡村”的宏村,张艺谋导演《菊豆》取景的南屏村……是一幅幅娟秀淡雅的水墨画,没有纷争,远离喧闹;是一篇篇清新脱俗的散文诗,写满沧桑,饱含风韵;是一首首舒缓的歌谣,让人久听不厌、百看不倦。
“无声诗与有声画,漫步徽州处处寻”。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那么亲切,那么熟稔,你丝毫不会有在其他景区仅仅被当成游客、外人的感觉,更不会因陌生、距离而产生窘迫与生疏。“一步一景,步步动心”,于是,不知不觉、潜移默化间,你把她自然而然当成了自己的家园,把风景当成了心灵中最有灵气的乡情,把老乡的微笑、招呼当成了最温馨、温暖、最恒远的风景。不是我(和千千万万、四面八方的人)来看她,读她,而是她用她的温柔、善良和胸襟,抚慰、温馨着每一个游子。“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在她的眼里,每个人都是“无长无少,无贵无贱,爱之所存,家之所在”,都是她最贵重、最爱惜的孩子。因此,在这里,不仅有看得见的风景让人如醉如痴、流连忘返,更有无形的、丰富的风景,需要你用心去揣摩、用心灵去感悟的风景,让你受用一生、快乐一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还等什么,快来这里,和美丽徽州来一个甜蜜的拥抱,一个幸福的约定吧!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