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小异物,大危险

2022年01月07日 10阅读 来源:湖南日报

本报记者 段涵敏

通讯员 姚家琦

节假日前后是高发期,最高纪录单日收治8例

1月5日上午10时,1岁大的小灏,突然面色苍白,嘴唇发绀。由于家长当时未在身边看护,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看见孩子玩耍的周围有小碎块橡皮和核桃壳后,似乎明白了原因,马上将小灏倒立拍打,但他的呼吸困难仍未见好转。送到当地人民医院就诊发现,小灏已出现左侧肺不张,怀疑支气管异物。

由于情况紧急,治疗难度大,小灏被紧急从冷水江送到长沙,住进了省儿童医院重症监护室。当晚医生为其实施紧急气管插管下的支气管镜检加异物取出术,取出一颗小石子,小灏这才脱离生命危险。

记者从省会各大医院儿科获悉,像小灏这种因异物误吸入呼吸道而酿成危险的情况,几乎每天都会发生。而每年节假日前后,是儿童气管异物等意外伤害的高发期。

尽管专家经常发出提醒,但气管异物等意外伤害不减反增。省儿童医院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至2013年,该院耳鼻喉科病房收治呼吸道异物患儿达6780例,近10年的误呛异物病例数呈上升趋势。

专家认为,这与家长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增多,安全教育及监管不力有关。节假日,大家在聚会聊天时对孩子疏于看护,吃食又多,更容易造成异物卡喉。

一粒花生米的危险,不亚于一颗子弹

有时,一粒花生米的危险不亚于一颗子弹。瓜子、花生、糖果、小玩具、小饰品……这些好吃、好玩的东西是陪伴孩子们成长的心爱之物,可正是这些最普通最常见的物品一不小心误吸进气管、呼吸道,就可能成了致命的“杀手”。专家表示,如果异物完全堵塞气管,超过4分钟便会危及生命,即使抢救成功,也常会留下失语、瘫痪等严重的后遗症。

省儿童医院统计结果显示,这些卡在孩子气管里的异物中,花生、瓜子、豆类及带壳食物约占2/3,花生米高居首位,占40%以上,排在第二的是瓜子,第三是豆类。从年龄分布上来看,年龄最小的只有1个月,最大的12岁,集中发生在3岁以下儿童,男孩占2/3。

还有一些无机物异物,主要是塑料制品,塑料玩具、笔帽等,主要发生在年龄较大的儿童身上;还有一些卡在气管里的异物稀奇古怪,比如钉子、弹簧、鱼钩等。此外,果冻、泡泡糖等软软的东西也存在危险,尤其是果冻,一旦发生误吸,致死率接近100%。

当幼儿边吃边玩时,突然停止活动,开始哭闹并有阵发性高声呛咳、喘鸣以及面色紫绀、呼吸困难,继而神志不清和昏迷等,应怀疑气管异物。因此家长要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吃东西时不要说笑、打闹、跑跳,家长也不要在孩子进食时训斥孩子。

不要给3岁以下的儿童吃带壳食物,被卡后边急救边就医

省儿童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赵斯君教授提醒家长: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是一种完全可以预防的疾病;

除了需要家长和幼儿园的老师眼勤、嘴勤,生活中多看、多说、多教育,使幼儿了解其危害性,平时尤其要注意,不要给3岁以下的儿童吃带壳的食物,如瓜子、花生、豆类等。另外,应让孩子养成认真吃饭的习惯,不要让孩子养成口含玩物的习惯,在孩子吃东西时,不要惊吓或打骂孩子;食物应尽可能捣烂、碾碎;孩子哭闹时,切不可往孩子口中塞食物,尤其是瓜子和花生米等坚果类食物;勿使小儿接触到生活垃圾,如纸片、碎鸡蛋皮等;应注意选择合适的玩具,尽量不要给幼儿玩易拆卸成小块的玩具;小儿玩气球时应非常注意,决不可将气球碎片放在嘴上吸着玩;小学生应注意勿养成咬笔头、笔帽等的坏习惯。

若是孩子发生支气管异物,该怎么办?赵斯君教授说,一旦异物进入了小儿气管是很难自然咳出的,不要自己用手指或器械掏,这样很容易使异物越来越深。家长必须保持镇静,以此帮助孩子不哭闹,以免加重病情,可立即在家对孩子进行急救,同时拨打120急救电话,迅速送往有条件的医院进行抢救。

■链接

婴幼儿呼吸道

异物的急救方法

专家强调,幼儿出现气管异物的意外伤害,最重要的是要及时救治。

1、意识清楚的患儿

(1)背部拍击法:将患儿骑跨并俯卧于急救者的胳臂上,头低于躯干。手握住患儿下颌固定头部,并将其胳臂放在急救者的大腿上,然后用另一手的掌根部用力拍击患儿两肩胛骨之间的背部4至6次。使呼吸道内压力骤然升高,有助于松动其异物和排出体外。(2)胸部手指猛击法:患儿取仰卧位,抱持于急救者手臂弯中,头略低于躯干。急救者用两手指按压两乳头连线与胸骨中线交界点下一横指处4~6次。必要时可与以上方法交替使用,直至异物排出或患儿恢复知觉。

2、意识不清的患儿:

先进行2次口对口、鼻人工呼吸,若胸廓上抬,说明呼吸道通畅;相反,则呼吸道阻塞。对有呼吸道阻塞者应注意立即开放气道,及时抽吸口咽、喉咽及气管内分泌物,积极实施人工呼吸。轮换拍击背部和胸部,连续数次无效,可试用手指清除异物法。如此反复进行,直到救护人员接替。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