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希林 梁国清 余希 蒋凯
医者仁心。二〇一三年十二月三十日,中南大学表彰第二届“湘雅名医”,湘雅三医院再次入选五位专家。走近他们,你会感受到湘雅这个医学圣殿为何熠熠生辉;认识他们,你会明白他们几十年为何而坚守。
三湘男科领跑者
——记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蒋先镇教授
成就:
44年如一日,蒋先镇教授潜心钻研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治,他手术治疗小儿尿道下裂1000余例,在数量和质量上可谓湖南第一人,成功率超过90%;他与美国一家男科中心合作,成立了我省第一家男科中心,成为三湘男科领跑者;他主刀完成湖南省首例变性手术……鉴于他在男科学方面的贡献和影响,中华医学会男科学会授予他“男科学会十五年贡献奖”。
故事:
如果把人体比作一座大厦,泌尿系统就是人体的下水道系统,“下水道”出问题,体内的各种代谢废物、毒物就会流遍全身,并毒害人体的组织、器官,甚至危及生命。
44年如一日,蒋先镇教授潜心钻研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治,他以独到的眼光敏锐地抓住国内外学科的新动态,成为技术精湛的人体“管道工”,为众多泌尿系疾病患者解除疾苦,他的手术受到了加拿大同行的称赞。
小儿尿道下裂是一种阴茎和尿道发育畸形,是小儿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的畸形之一。这种疾病带给患儿的不仅是身体还有心理上的痛苦。目前,蒋先镇已手术治疗小儿尿道下裂1000余例,在数量和质量上可谓湖南第一人,治疗的病人中,最小年龄只有5个半月,最大年龄27岁,成功率超过90%。
1999年,一名加拿大华人带着3岁的儿子慕名前来治疗尿道下裂。“这种手术是精细手术,最好在放大镜下进行,
技术上有着严格的要求。”蒋先镇说,手术后患者亲属对手术结果非常满意。没想到,2000年4月,患者父亲写来了感谢信,称在加拿大复查时,加拿大的专家不相信中国也有如此好的医生,称赞手术非常出色,几乎看不出做过手术。
上世纪90年代,湘雅三医院刚刚起步。终末期肾病患者需要肾移植这样一种技术来延续生命。1998年1月,蒋先镇接诊了一个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的女患者,患者只有30多岁,正值壮年,迫切需要进行肾移植术。
“当时天冷下雪,做完手术后患者一直没有来尿,我急坏了。”蒋先镇说,手术恰逢春节前后,他每天坚守病房观察尿液变化,治疗移植排斥反应,他到处打电话咨询,请教处理意见和治疗方法,在血液透析下,等待移植肾来尿,就这样他睡在病房硬是守了20天,移植肾终于来尿了,湘雅三医院首例肾移植手术宣告成功。如今15年过去了,患者仍健康生存。
蒋先镇积极倡导新技术,1999年开始腹腔镜技术,2001年开展输尿管镜技术,2003年开展钬激光碎石,2004年开展经皮肾碎石取石术。从常见病到疑难病,从泌尿系复杂性结石、泌尿系肿瘤到各种先天性泌尿生殖系畸形的诊治,从巨大肾上腺肿瘤切除、前列腺癌的根治、肾癌根治到肾移植,只要是患者需要,他都能“手到病除”。
人生格言: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移植手术台上的“铿锵玫瑰”
——记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明英姿教授
成就:
作为目前国内唯一站在肝肾移植手术台上的女外科医生,明英姿和她的团队在大器官移植领域深耕细作,先后完成1000多台移植手术,并成功主刀实施了全省首例跨血型肝移植、全省唯一一例4次肾移植,实现湖湘移植史上的突破。作为全国第一批心脏停跳供体捐献器官移植(简称DCD)试点单位,她所在的团队已成功实施了200多例DCD移植手术,在全国名列前茅,得到卫生部的高度评价。
故事:
走近明英姿教授,你会发现人如其名这个成语的确切含义。明眸皓齿、英姿飒爽是明英姿给人的第一印象。在获评“湘雅名医”之前,明英姿早已在移植界和广大病友中获得湘雅“明”医的美称。
日前,应明英姿之邀,国际移植学会前任主席Jeremy
Chapman教授、候任主席Philip
O’Connell教授专程来到湘雅三医院交流移植经验,并高兴地与医院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临走前,两位主席对明英姿及其团队创造的成绩竖起大拇指:“您的成绩令人瞩目!我们期待您成为中国新一代移植事业的领导者!”
作为“70后”的中国年轻一代移植专家,明英姿用10年时间在前辈专家积累的经验上实现着蜕变。
2001年,正值中国移植事业快速发展期,湖南的移植事业一直处于停滞状态,同济医科大学博士明英姿便跟随我国著名移植专家叶启发教授团队,加盟同样年轻的湘雅三医院。她一天到晚不是泡在病房,就是背着几十斤重的冰箱跑各地取供体,或者一家一家深入下级医院介绍移植技术,消除病人疑虑。几年下来,这位来自武汉的美女博士走遍了三湘四水,比湘妹子还要“湘”味十足。
自从医以来,明英姿就把“以心换心、追求完美”作为自己的职业准则。2004年6月,一位来自广东汕头的二次肝移植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病情极不稳定,为了随时应对突发情况,明英姿卷起铺盖睡在病人床边,连续11天没有离开监护室半步。当时,正值她博士毕业,老师和同学们都希望她能赶回去拍一张博士照。她说:“现在病人最需要我,我怎么忍心离开?”就这样,明英姿的相册里永远少了一张博士毕业照。
良医医心。明英姿每天接触的大多是终末期患者,他们久经病痛折磨,有的还要面对经济窘境和家庭变故。明英姿定期主动找这些病人谈心,千方百计帮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激励他们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凭着对病人的真诚关爱,明英姿赢得了海内外患者的极大信任。2009年,明英姿在台北参加学术会议,她的病人得知后自发组织了一次盛大的病友会,许多人拖家带口赶到台北来拜会他们心中的“救命观音”。
担任移植科主任后,明英姿的工作更忙了。不仅要完成每年200余例手术,而且要定期坚持随访门诊。她和她的团队每年的门诊随访量超过1万余例次,常常是饿着肚子看门诊,加班加点做手术。无论工作到多晚,第二天早晨,她又准时出现在查房队伍的最前列。
如今,明英姿有了新的梦想:把湘雅三医院移植中心建设成为国内乃至世界一流的移植中心。“我国的大器官移植长期受到西方的诟病,我们的学术成果长期得不到国际社会的承认,这一情况必须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得到改变!”明英姿,这朵百年湘雅的“铿锵玫瑰”,这位矢志不渝的追梦人,再次踏上新的征途。
人生格言:
在追寻梦想的道路上,越困难越坚守。
无影灯下的生命卫士
——记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麻醉科欧阳文教授
成就:
欧阳文教授年均指导600余例重大手术或高危高龄病人的麻醉;在围术期成功抢救大量合并严重器官功能障碍、各类严重休克、急性大出血及术中心跳骤停等急危重症病人。他在医院积极推行围术期合理用血和病人血液回收回输技术,仅2012年就节约用血约60万毫升。在他的大力推动下,医院广泛开展无痛胃镜等舒适诊疗技术,目前每年有超过3万例患者从中受益,他率先在湖南省开设麻醉门诊,明显缩短了住院患者手术前等候时间。
故事:
如果把手术室比作战场,那么麻醉医生就是运筹帷幄的指挥员。一个优秀的麻醉医生往往纵观全局,游刃有余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甚至扼杀危急情况于萌芽之中。
手术过程中,台上的医生专注的是患者手术部位的治疗,麻醉医生则要全面监测和管理患者的生命体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因为围麻醉手术期是各种医疗措施最为密集,各种医疗风险相互叠加的特殊时期,稍有差池,便会给病人及亲属造成终身的痛苦和遗憾。
每年来湘雅三医院接受麻醉手术的患者达5万名,其中65岁以上的老龄患者超过5000例,特别是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到来和国家医保政策的不断完善,需要接受麻醉和手术的高龄病人呈明显增加的态势。好的麻醉不仅要保证患者无痛,更重要的是要力保患者安全,最大程度减少各种围麻醉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和促进麻醉手术后快速康复。
2006年,欧阳文接诊了一个不足一岁的烧伤患儿,需行二期整形手术,切除瘢痕,移植皮肤。这个命运多舛的孩子,遇到的首个难关就是麻醉。由于整个头面部畸形,麻醉医师很难实施气管内插管,实施麻醉后,如果不能控制患儿的气道,将无法保障患儿的生命安全。这也是全世界麻醉医生都感到棘手的难题。
多数高级医师主张先行气管切开以保证安全,欧阳文仔细查看患儿,认为气管切开损伤太大,患儿将遭受巨大痛苦;而且由于瘢痕太厚,气切同样有失败的风险;可试行浅麻醉下,保留自主呼吸,实施纤支镜下气管插管。
不到一岁的孩子,如此狭窄的空间、患儿处于麻醉状态而自主呼吸不能受丝毫影响,要实施小儿纤支镜下气管插管,谈何容易!不出所料,插管过程极其困难,欧阳文摒心静气,依靠娴熟的技术,终于完成了气管内插管,他的淡定和充满爱心及智慧的决策折服了在场所有的人。
“让患者平静地手术,平安地醒来”,这就是欧阳文的梦想。他从医20多年无一例医疗差错和医疗事故,一直致力于麻醉手术安全与质量持续改进体系的建设;近6年来,湘雅三医院麻醉科共完成各类麻醉近30万例,无一例麻醉相关死亡病例及严重并发症。他为无数生命赢得重返健康的分分秒秒,无数个手术病人的康复见证了他梦想的实现。
人生格言: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消化王国”的守护神
——记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沈守荣教授
成就:
她曾带领消化内科在国内率先开展将不同镇静药物联合应用于消化内镜的诊疗,对药物配伍、药物的最佳剂量等认真进行了规范,达到了使用最少药物获得最佳效果的目的;探索出一种安全有效、无任何痛苦的消化道内镜诊治方法,并形成了规范化方案,用于90%以上患者的內镜诊疗。为了让更多患者受益,她将镇静技术用于多种消化道内镜诊疗的同时向全国推广,显示出良好的社会效益。在她带领下湘雅三医院胶囊内镜及微探头超声内镜在省内的率先应用,亦使省内乃至周边省市的一些患者得到了明确的诊断及适当的治疗。
故事:
人们说上善若水,沈守荣教授给人的印象正是如此。
35年如一日,她的语调柔和而舒缓,她的神情安静而温和,宛如一泓清静的湖水,对病人给予久旱甘霖般的润泽,消除疾病带来的痛苦。
记得有一位来自云南的患者,当时他和父亲辗转几家医院,均被诊断为“胰头癌”。绝望中,父亲带着他慕名来到湘雅三医院。当时患者腹痛剧烈、呕吐频繁、反复消化道出血,严重贫血,重度黄疸,生命危在旦夕。
沈守荣详细收集了患者病史和所有实验室诊查资料,发现患者左颈部有数枚小淋巴结。这个在多家医院被忽视的体征引起了她的高度注意,立即安排病理检查,当晚组织全院相关科室会诊,最终决定选用治疗淋巴瘤的CHOP方案化疗。在化疗完成几天后患者的食欲、精神开始好转,消化道出血控制,一周后复查胆红素较入院时明显下降。家属感动得热泪盈眶,拉着她的手说:“您真是我家的救命恩人。”
一心扑在工作上的她却忽视了自己的身体。2005年6月30日,已经腹痛几天的她突发急性肠梗阻,病情十分严重,经诊断为卵巢囊肿粘连所致,手术后病情反复,一度恶化。
大家心里都为她捏了一把汗,给她会诊的几名专家甚至担心她熬不过这道坎了,随时有生命危险。而她此时却还惦记着工作和学生。当得知学生的实验有了意外发现后,沈守荣把研究生叫到病床旁,强忍着病痛,与学生一起分析结果,制定下一步的研究方案。看着羸弱的沈主任强打精神、憔悴的样子,她的学生落泪了,一旁的家人和同事也纷纷落泪了。沈主任却安慰大家说:“没事,我撑得住。”
沈守荣对病房里的每一位病人的病情都了如指掌,她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多次将病人感谢她的“红包”作为病人的住院费用交与医院财务。而一位来自湘西农村的中学生,家境穷困,被诊断为重度克罗恩伴腹腔脓肿形成,她亲自为病人做了仔细的检查,除免去胃肠镜检查费用外,还带头给他捐款,并组织募捐为他施行了手术治疗。
爱人者,人恒爱之。沈守荣以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大医精诚”、“大爱无垠”,多次获得了“全国医德标兵”、
“湖南省女医师协会突出贡献奖”、“湖南省干部保健工作先进个人”、
“恩德思医学科学技术奖—中国内镜杰出领袖奖”、“湖南省优秀教师”、“中南大学师德先进个人”、“抗击非典优秀个人”等荣誉称号。
人生格言: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耳鼻喉领域的“妙手金刀”
——记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耳鼻喉科谭国林教授
成就:
他通过内镜下翼管神经解剖及手术入路的研究,1996年在国际上率先开展内镜下翼管神经切断治疗中重度过敏性鼻炎,经过10多年扎实的研究与实践,使中重度过敏性鼻炎的症状长期控制率达89%,获得了国际、国内同行的认可。在保喉的喉癌及下咽癌根治及功能修复手术、人工耳蜗植入治疗先天性耳聋患者等领域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故事:
“做扁桃体摘除手术就3~5分钟,手轻巧得让你不敢相信。”
“做鼻内镜手术游刃有余,我看不到他的手臂动作,可他的手指确实在动,一脸安静、平和,手术后鼻子恢复得很好。”
“你看我的垂体肿瘤也是谭教授做的,手术后头痛立即消失了。”
“我的喉肿瘤也是被谭教授切除的,恢复得很快,没有任何后遗症,说话好得很。”
在湘雅三医院耳鼻喉病房,关于谭国林教授的手术技巧和故事,在这些病人中相互交流着。谭国林常说:“我不认为手术有大小之分,我们所做的都是在修补生命,应谨怀敬畏之心,必须精益求精。”
2007年夏天的一天,一位生命垂危、反复鼻腔大出血的20多岁的患者辗转多家医院后,慕名找到了谭国林。“救救我的孩子!”濒临绝望的母亲拖着谭教授的手,眼里满是期盼。“放心吧!我们一定会尽全力抢救的。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们一起面对!”谭教授坚定地回答。
从小伙子住进医院的第一天起,他的病情就成为了谭教授脑海里时时思考的问题。通过仔细检查,首先确诊为蝶窦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由于蝶窦毗邻关系复杂,当时对其治疗也是世界难题。面对患者的反复大出血、休克,谭教授制订了详细的诊疗计划。
一个周末的下午,谭国林习惯性到病区查房,在门口看到小伙子露出少有的笑脸,正准备离开。突然房间传来一声尖叫,患者的口鼻腔内有一股血流喷涌,瞬间,患者面色苍白、神志淡漠。患者立即被转入抢救室紧急处理大出血,谭教授一边在鼻内镜下迅速填塞止血、一边安慰患者情绪。
“我从后面看着谭教授,看不到他手臂的任何动作,可他的手却在不停的动,看着血没流了,孩子能说话了。”后来患者的母亲说:“谭教授颈后的汗珠子一颗颗在滑落,谭教授在整个过程中没有一丝为难的情绪,信心满满,让我们都忘记了哭泣。”经历一次次抢救、三次精心安排的手术和完善的治疗方案,年轻的生命终于从死亡线上给拽了回来。小伙子痊愈出院了!
从事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余年,谭国林挽救类似的临危患者不计其数,而且他从未停止过追求知识与技术的脚步,主持国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20多项,国际、国内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获科技成果奖励6项。
人生格言:
做自己喜欢做的专业,努力把它做得最好。
(本版图片均由湘雅三医院提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