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明
曹元利
“临武38万人口中,农民占了大多数,农民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就有了拍胸脯的底气。”临武县委、县政府以这种强烈的“民本意识”规划农业产业化,注重产业项目的广泛带动性,刺激农民主动创业、就业,在农村这片希望的田野上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立足品牌
产业升级方兴未艾
临武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长期以来,受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粗放经营的影响,许多优质农产品处于“好而不多”、“杂而不专”、“大而不强”的尴尬境地,特别是近年来矿产资源日渐枯竭、工业基础薄弱等县情的影响,如何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成为县委、县政府首要任务。
“必须坚持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不断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提升,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该县县委书记范儒平对产业发展思路清晰,定位准确。
通过顶层设计,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决定》、《关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一个打造“农产品精深加工特色县”的战略决策在全县形成共识,紧接着农业产业化“百亿投资计划”和“586”战略
(五大工程、八大龙头企业、六大特色产业),为推进全县龙头企业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几年来,临武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大龙头引领大产业,共实施特色农业产业化项目40余个,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29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家、市级10家。
以临武鸭加工为主的舜华鸭业公司,以黄牛加工为主的舜湘牛业,以大冲辣椒加工为主的小徐瓜瓜,以优质水果开发为主的鸿源果业,以香芋加工为主的舜丰源芋业,等等,群龙昂首,扛起了临武农业产业发展的大旗。
龙头带动,产业基地全面开花,深加工产业带也应运而生。以武水河、人民河、东山河三河沿岸及山塘水库为主的临武鸭养殖带;以南强、城关、武水等乡镇为主的优质水果产业带;以双溪、武水、土地、花塘、楚江等乡镇为主的香芋蔬菜种植带;以麦市、三合、镇南为主的旱粮产业带。
通过实施“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工程,建成各类规模种养基地289个,面积28.6万亩,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专业村63个,种养专业户6143户。带动临武鸭养殖农户5000余户,辣椒、油茶种植户2.3万户,种植面积6万多亩;以“沙田牛巴”加工为主导,发展养殖基地6个,带动200余户农民养殖优质黄牛;以林富茶油等企业为主导,建立油茶种植基地26个,发展油茶种植6.5万亩。形成了一带多点,多点连面的产业布局。
品牌就是竞争力,品牌就是生产力。县委副书记、县长贺遵庆认为,“品牌就是品质优异的核心体现,是差异性竞争的核心要素,只有培育和创造有特色、有影响的过硬品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临武以龙头企业为牵引机,以创办现代农业示范区为载体,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走绿色加特色、优质加优势的产加销路子。
合理发展无公害产品、绿色(有机)食品,全县共创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17.5万亩,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0个,绿色食品认证3个,国家食品安全(QS)认证8个。建立了以双溪为中心的全国最大的万亩临武香芋种植基地。
2010年,临武被农业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授予“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称号。
舜华鸭业公司被市政府评为“首批市级技术研发中心”、“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单位”。“临武鸭”被授予“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沙田牛巴产品2011年在第四届中国湖南畜牧工业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小徐瓜瓜通过国家食品安全(QS)认证,被认定为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临武迎宾馆打造的“临武鸭全席”获“郴州名宴”殊荣,备受广大宾客追捧。
民企联姻
产业发展蒸蒸日上
临武瞄准南接北粤、北通湘中的区位优势,抢抓衡武高速贯穿南北、厦蓉与宜凤高速紧插两翼的交通便利,实施“586”和“北上南下东进”战略。
临武鸭、生猪、大冲辣椒、优质水果等特色产业全面开花;正邦、舜湘牛业、鸿源果业等新生企业群“龙抬头”;“公司+协会+农场”、“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社员”等经营模式应运而生。
民企联手,让广大农民从松散的“小农”生产中解放出来。舜华鸭业公司的辐射带动,就是一个典范。他们采用“公司+协会+农场”运作模式,建有临武鸭祖代鸭场1个、养殖试验场1个、鸭苗孵化场4个、大型养殖农场186个。发展临武鸭养殖专业户5000多户,辣椒和油茶种植户2.3万户,种植基地6万多亩。安置劳动力11680人,帮助养鸭农户增收5000余万元。
目前,临武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组织116家,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涵盖的农户数占全县总农户的30%以上。去年,全县落实种植业订单面积达9.6万亩,养殖订单1250多万头(羽)。
土地流转
科学引领事半功倍
用好用活土地,是近年来临武县委、县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通过土地的有效流转和利用,把农业生产引导到大规模生产上来。
他们大胆先行先试,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决定》、《关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决定》等文件,引导农民自愿流转土地,实施规模经营。
汾市乡南福村煤老板陈林山,承包村里2000多亩荒地,种上红豆杉和高脂松。几年功夫,荒山变成绿海,黄土变成银行。最近,他每年单靠出售红豆杉苗就获利30万元以上,成为当地经济转型的样榜。
科学的土地流转,更是激活了临武特色水果种植的一池春水。通过土地流转,鸿源果业、老寨乌梅等千亩果园相继诞生,临武小水果又有了新的品牌。
截至目前,临武已合理流转土地26.2万亩,引导3000余户原矿山企业老板、农村经济能人,实现由“地下”经济向“地上”经济转型,由“黑色”产业向“绿色”产业进军,林业经济、田园经济、养殖产业、旱粮作物全面开花。
庄园经济
点面结合致富农民
富庶的临武依托“橘园、梅园、桃园、枣园”建设和西山绿谷开发,借助小水果产业带、花卉苗木种植带、高脂松生态种植带、养殖产业带,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批高规格、高标准的休闲农庄。
春发农庄、西瑶绿谷国家级森林公园等一大批农庄主,突出山庄特色,以乡风民俗、文化休闲长廊、生态农庄、垂钓中心、水上乐园及农业生活体验区为形式,打造“现代休闲农业”。
依托优质小水果、香芋、临武鸭、高脂松生态林等农林产业,把休闲农业和农业产业有机结合。
依托景点发展“农家乐”,依托西瑶绿谷国家森林公园良好的生态环境,精巧布置极具品位的西瑶绿谷山庄。
去年,全县投资1个亿,建成了鸿源果业生态庄园、舜华庄园、仙口庄园、水门塘庄园、龙归坪乡村旅游度假山庄、春发农庄、太阳岛度假村等8个旅游休闲农庄,每年增收5000多万元。
·实现中国梦 发展谱华章·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