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向敬之 吴希 谢璐
岳麓山为南岳72峰之末,但有人说,站在岳麓山上,要比站在南岳上看得远。这完全是因岳麓文化厚重所致。
千年岳麓,文化多元发展,许多名家大师,来此传道授业,会讲论道,成就了湖湘文化坐标与高地。
■岳麓亮点
岳麓区自古文化底蕴深厚,是名副其实的教育大区。过去5年,岳麓区投入50亿元用于学校的新建、改扩建和提质改造,吸纳40亿元社会投资用于新开发小区配套学校建设,配套建校数量居全市之首。
岳麓区实验小学的节能硬件,在省内首个达到国家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
在梅溪湖片区的工地上,最先破土动工建设的是一所规划54个班的小学和一所72个班的中学,学校建成后,才是周边楼盘的建设与开发。
“宁愿少修一条路,也要先配套建好学校。”区委书记陈中对教育承诺,“岳麓区新开发楼盘必须按规模建校、片区开发学校建设优先、改建学校一律先建后拆,合理密度的布局。”
现在,全区建出了一个5分钟的小学就学圈、10分钟的中学就学圈,真正实现了就近入学。
岳麓山实现儒释道共荣的中国梦
区以山名,山因区胜。岳麓山是儒释道同存共荣的中国典范。道家二十三洞真虚福地云麓道宫,香火犹盛,蔚然山顶;千年古刹麓山寺深居山中,乃“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位居山脚的岳麓书院,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976),为宋代四大书院之冠,至今办学不辍、文脉不断,是唯一“活着”的古老书院。
如此布局,合乎《易》中旅卦,本有不安之意,却使岳麓区域的文化、教育、旅游、经济,历千年而旺盛不息。
岳麓山一直伴随着先贤和伟人们中国梦的传承。
站在千年学府讲堂前,犹能听见张栻、朱熹开坛会讲、互相辩说的论道;犹能看见近代以来,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从辛亥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一拨又一拨的岳麓学子,心忧天下,敢为人先,与时俱进,创造了多个中国史上的第一:陶澍第一个把商品经济引入体制改革并首倡海运,魏源第一个“睁眼看世界”,曾国藩第一个倡办洋务,郭嵩焘第一个出任驻外使节,谭嗣同第一个为变法维新流血……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曾两次寓居岳麓书院,“实事求是”深深地印在他的心里。
15年前,千年讲坛首请余秋雨在岳麓书院开讲。黄永玉、李学勤、星云大师、杜维明、余光中、金庸、傅聪、樊纲、张朝阳等名流,虔诚而来,络绎不绝。
2013年4月,岳麓书院讲坛首场会讲拉开序幕。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院长许嘉璐和全国政协常委、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刘长乐,以“大国崛起与文化复兴”为题展开对话,呼唤中国文化复兴,再度璀璨。
文化事业、文化产业
传承千年文脉
不负厚重文化,奋力创新,一批具有鲜明产业特色、公共服务功能完整的人文项目脱颖而出,让广大市民目睹人文活动的优越待遇。这是岳麓人文领跑长沙的核心内容。
文化兴则区域兴。在外界尚激辩经济与人文各种模式孰优孰劣之际,岳麓区已把人文岳麓提到了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重点发展文化产业,强化文明素质的提升,对人文岳麓倾注了新的内涵。
文明风来了,打牌的少了,读书的多了。莲花社区农家书屋藏书近万册,每月举办一次的读书会,建起了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的“加油站”。
不少社区纷纷开展
“一站式服务中心”,方便了群众办事,密切了同群众的联系;创办“绿色网吧”加强了对青少年文化引领,建立起了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推出“居家养老服务站”丰富了老人的文体活动,为老人提供了联谊所场。
文体阵地全覆盖。全区已有4个街道(镇)文化站为市级示范性文化站,7个街道(镇)文化站为一级文化站。42个社区(村)为市级示范性社区(村)文化活动室(中心),全区建有9个街道(镇)、社区(村)图书馆分馆、70个社区“绿色网吧”和87家农家书屋。仅2013年,就为全区89个社区(村)配送400余万元文化体育设施。
公共服务大提升。2013年,岳麓区在街道(镇)试点以政府雇员形式,公开招聘艺术专业人才担任文化专干。聘请驻区高校专业教师为区文化馆特聘馆员,建立了区校联合艺术创作模式。区文化志愿者协会、群众文艺协会、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等多家组织,在2013“激情岳麓”公共文化服务走基层等活动中绽放光彩。
群文工作入佳境。“激情岳麓”系列群众文化活动每年8大主题120余场活动参与演职人员5万人次,吸引观众20万余人次。全区各级基层组织开展的全民健身日、健身周活动近180余场次,吸引12万多名群众参加。一年一度的群众文体团队颁奖演出成为185支群众团队的精彩节日。《文明岳麓文明人》、《岳麓,我的家》、《岳麓远航》等一系列作品将以苦干实干、争创一流为特征的岳麓精神称赞,将以文明诚信、敬业奉献为特征的岳麓人形象传唱。
文化活动重创意。岳麓区全力推进“一街(镇)一品”活动,组织开展魅力梅溪湖“两型”生活艺术节、咸嘉湖街道四季歌文化活动、洋湖农民文化大舞台等基层文化活动,承办橘洲音乐节、岳麓山红枫节、梅溪湖国际艺术节、洋湖花卉节等创意节会,真正体现了“激情岳麓”的人文风采。
人文遗产总量位居全省前列。岳麓区全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申报,目前已有173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5个省级、1个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2处近现代历史保护建筑,7处著名历史文化遗址……都是激励市民传递文明的好去处。
融岳麓风骨于生活道德之中
人文岳麓的厚重与接力,带来岳麓文明的根本与昌盛,而岳麓文明发展究竟如何?
新时期打造文明和谐的人文岳麓,即不断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积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加快形成理想信念坚定、体制机制健全、文明新风盎然的良好氛围,让生活在岳麓的人们备感幸福、更有尊严。
岳麓区积极将丰厚的历史人文资源,融进了现代生活、执政理念、道德提升和文明传递,融进了这个省会城区科学发展的品质和品位。
2001年,全国首家道德银行在岳麓区望月湖街道诞生,旨在义务清扫、公益宣传、爱心帮扶、技术服务、物资捐赠、无偿献血、帮老助残、扶贫就困。随后,在全市推广。2006年,望月湖建立全国首家道德银行创业分行,以诚信为担保,为有需要的居民提供两万元以下小额贷款。就是这项市民行动,单岳麓区咸嘉新村的道德银行储存爱心款物,已近400万元,直接受惠达2000人。如今,起航在岳麓山下的道德银行,已成长沙文明建设和人文传播的一大品牌。
2013年9月,坪塘街道村民廖月娥作为长沙唯一获得第四届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殊荣的代表,代表湖南进京领奖,受到了习近平、刘云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廖月娥幼时因家境贫寒,8个月大时被人抱养。她得知身世后,更以感恩的心悉心照顾患病的养父母,还将孝行延伸到周边孤寡残疾老人身上。她像亲人一样照料五保老人廖兴红、瘫痪老人周桂三、孤寡老人胡锡群,让他们安享晚年。她把失去家人、瘫痪多年的村民任国华接到家里,一日三餐热饭热菜送到跟前。任患有脚病,经常流脓,气味难闻,但她从不嫌弃,每天都给他洗脚,四处打听药方,以减轻他的病痛。她想办法帮助老人大小便,背上背下,从不嫌脏怕累,没有一句怨言,没露一点脸色。这一照顾就是16年。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苦干实干,争创一流”的岳麓精神。
岳麓精神振奋着每一个岳麓人,也激励着岳麓人争当杰出人物。2013年8月,23岁的中南大学正教授级研究员刘路等8个行业10位精英,成为了“2013首届岳麓十大杰出人物”。
这见证着千年麓山文化影响下的岳麓文明之传承。
岳麓区积极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实践活动,推出道德仲裁庭新模式。社区工作人员、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五老代表、居民代表等组建道德仲裁委员会,对社区内不文明行为组织开庭仲裁。
“我经常劝那些折断树枝的同学,可是他们就是不听我的,这次活动后,估计他们也都不好意思再去折树枝了。”岳麓区博才卓越小学学生丁杨现场帮助同学们纠正生活中各种不文明行为。
岳麓区中小学把“健康生活”作为学生德育学习和德育实践的主题,每年举行全区性的科技节、体育节、环保节、艺术节和读书节,数万学生全部参与其中。“礼仪教育”、“生态教育”、“艺术教育”和“科技教育”等系列品牌教育活动,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的岳麓区,已成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区)。
■记者手记
人文的力量
如果把经济发展视为社会快车的车轮,那么人文历史便是车的指挥中枢。车轮旧了、坏了,或因脱臼、老化而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则需要换掉。而中枢却不然,它能在长期积淀中,不断厚重,不断自新,不断优化出彩,不断革新推进。
岳麓区之所以在短短几年中,一改经济长期落后的尴尬境地,其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是一个频频发力的“武库”,也是一个站高望远的高地。
作为湖湘文化的发源地、核心区,人文岳麓传承千年,传承着民族之根、社会之魂,传承着在坚守原有精华的同时推陈出新的精神。麓山文化在新的时代体系中以丰富、复杂、多元的文化形式、内容、价值和意义,形成事业,熔铸产业,振翼而起,托举起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基础。
人文,最终的落脚点是人的文明。人文厚重发力,巨力推进,促使人的文明素质日益提升、强化、坚实,争当道德典范、时代精英,敢为惊世创举、富强胜景,岳麓区正用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实例,诠释什么是人文的力量所在、什么是文明的根本传承。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