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揭开进口药价畸高之谜

2022年01月05日 10阅读 来源:湖南日报

新华社记者 邹伟 罗沙

5月14日,湖南省长沙市公安局发布消息,历经10个多月的侦办,跨国医药巨头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涉嫌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单位行贿、对单位行贿等案已侦查终结,于日前依法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

案件内外,仍有疑团待解——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能够将真实成本仅10余元的药品,在中国卖出10倍以上的高价,实现数以亿计的销售收入;但销售收入逐年飙升的同时,却是微利甚至亏损。更令人疑惑的是,这似乎丝毫不影响其在中国极力扩张销售的步伐……

“亏本”不影响卖药

巨额利润实则已留境外

新康泰克、芬必得、贺普丁……提起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旗下的“明星”药品,中国老百姓十分熟悉;它们在中国高昂的定价,也令人印象深刻。

以知名药品贺普丁为例,在中国的出厂价是142元,而在韩国只有18元,在加拿大不到26元,在英国不到30元,在德国、日本等国家,其出厂价也远远低于中国。

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的药品价格为何如此之高?价格又是如何确定的?

多名涉案的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高管供述,新药进口到中国前,公司便会启动“倒推计算”价格过程。“这一过程也叫转移定价。”犯罪嫌疑人之一、原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副总裁兼疫苗部总经理陈洪波说,这是跨国公司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一种主要方法。在原产国分公司把要赚的利润确定好,把确定后的(原产国)零售价作为销往另一个国家分公司的成本价。在这个基础上,再实行一套价格策略,确保在另一个国家能够盈利。

“对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而言,除了进口成品药,还有一种方式是进口原料再加工。”陈洪波供述,西力欣的原料由葛兰素史克在塞浦路斯的分公司做,瓶装是在意大利分公司,从塞浦路斯到意大利进行一次价格转移;从意大利分公司到中国贴标签,再进行一次价格转移。多次价格转移之后,每个分公司都赚钱,总利润相当可观。

另一犯罪嫌疑人、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副总裁兼企业运营总经理梁宏在供述中称,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的这种做法不仅大幅提高进口药品价格、获取巨额利润,而且将应当在中国境内产生的大部分利润留在境外,达到少缴税的目的。

据介绍,除了通过“转移定价”把利润留在国外之外,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还在国内进行了另一次“价格转移”,其报关进口虚高价格的药品后,通过设在中国的工厂加工包装出售。在这部分“价格转移”中,不仅实现了其中国工厂的利润,也通过葛兰素史克药品出厂价与其中国工厂出厂价中间的差价,预提了在中国的贿赂销售费用和目标利润。由此可见,把高价药品卖出去是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的最大目标,表面上看是微利或亏损,实际上卖得越多赚得越多。

一切为了销量

“销售为王”催生贿金黑幕

人们不禁要问,这些贵得离谱的药品怎么能打开中国的市场,甚至坐上行业老大的位置?

李某是此次被移送审查起诉的46名犯罪嫌疑人之一。身为湖南某市级医院肝病中心副主任医师的他,涉嫌非法收受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医药代表谭某送达的现金数万元以及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提供的免费旅游。

据李某供述,从2012年3月起,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为了刺激贺普丁的销量,每开出一盒给他20元,每增加一名病例入组给他100元。他每月可以开出150到200盒,增加5到8名病例。而谭某在每次按月送钱的同时,还会递上一张“讲课单”让他签字,言明这是“讲课费”。

“我一年分12次支付讲课费。实际上,李某总共只讲了两三次课,其他大部分都是虚构的。”谭某供述,“讲课单是我按照公司发的模板打印出来的。这些钱要以讲课费的名义在公司报销。”

在犯罪嫌疑人之一、副总裁兼人力资源部总监张国维看来,上述行为是公司近年政策导向的必然现象。他供述称,以原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总经理马克锐2009年来华掌舵为分水岭,公司的经营理念和模式发生了重大转变。

“马克锐来中国后,提出一个叫‘销售为王(selling lead)’的口号,从利润为主变成销量为主。”

为了挖掘销售潜力,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还设定了上不封顶的超额销售奖金,以及“精英俱乐部”政策,俱乐部成员每年涨两次工资,可以得到更多奖金和出国旅游。

“这对一线销售人员的影响力和诱惑力非常大,导向作用是非常强的。”梁宏估算,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为打开销路投入的行贿费用占到药价的30%,每年的总金额高达数亿元人民币。这也换来丰厚回报,2009年到2012年,其销售收入从39亿元增长到近70亿元。

用行贿掩盖行贿

编织“合法”“合规”外衣

除了傲人的销售业绩,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在业内还以强调合规著称。然而,犯罪嫌疑人之一、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法务总监赵虹燕坦承:“所谓‘合规’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包括马克锐本人,许多高管、中层都知道医药代表向医生行贿的做法。但自身还是会受到限制,不超过(药价的)10%,而且通过很多手段才能把钱套出来。”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多元化产品部负责人兰省科供述,为了扩大贿赂销售规模,公司推出了“第三方管理模式”。

“实际上就是包销。比如销售复达欣时,我们支付推广服务费给第三方公司,第三方公司再把费用给医生,还是变相的行贿。”兰省科说,“这种合作不仅可以规避风险,还能大大增加给医生钱的幅度。”

此外,2010年以来,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为抢占市场份额,先后实施“长城计划”和“龙腾计划”,明确要求不得采用国产同类药品。实施“长城计划”后,不少医院没有采购贺普丁国内同类药品。

与此同时,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审计部门也发现账务中存在大量假发票。“公司风险控制委员会其实很清楚,但马克锐认为,如果要调查是否行贿就必须找医生对账,这样势必影响销售。”张国维供述,马克锐因此规定,除非有证据证明员工行贿,否则就不能作为行贿开展调查。

2009年到2013年,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有数百员工因为假发票等问题被处理,但全部认定为员工个人违反公司财务制度,进行警告或者直接开除了事。许多被开除的员工大呼“冤枉”,甚至有人将公司告上了法庭。

虽然从上到下极力掩饰,但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涉嫌商业贿赂的行为还是引起了北京、上海等地工商部门的注意。面对危机,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加以应对。

赵虹燕交代,为了销毁证据,公司开展了“清洁桌面”行动,指导销毁电脑里和桌面的文件。公司还成立了以梁宏等人为首的三人小组,负责危机公关。

2012年2月至11月,北京市工商局朝阳分局连续两次立案调查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涉嫌商业贿赂问题,梁宏等人通过中间人找到了办案人员,以财物打通关系,换来对涉嫌商业贿赂不调查、不处理,改成不正当竞争,罚款30万元。

巨额贿金转嫁

中国患者和财政同受其害

一些涉案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高管坦承,公司的商业贿赂行为无论是对中国的广大患者、政府还是国内药企,都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一是给中国患者、中国财政带来沉重的负担。赵虹燕供述,公司的这些商业贿赂是需要成本的,药品价格虚高,天价费用最终转嫁给中国患者及财政,他们所承受的经济负担成为葛兰素史克的巨额利润。

二是给中国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隐患。“医生为了拿回扣,倾向于开高价的进口药;在医保目录以内的药,医生也倾向于超量使用。这不是一件好事。”张国维供述。

三是严重腐蚀了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梁宏说,作为知名的跨国企业,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本应诚实经营,以患者利益为先,但却大肆贿赂,败坏了社会风气。

四是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张国维说,外资药企利用在政策、资金方面的优势,在中国维持其高价策略,价格越高回扣也越高,赚取的利润又有一部分用来巩固自己的强势地位,对于药价相对较低的国有或民营药企是一种很大的压制,最终伤害的还是中国患者和中国财政。

五是阻碍了中国医疗事业改革发展。“我们公司有大客户团队,还有市场准入部,也就是政府关系部。为了药品进入名单、定多少价,公司对一些部门做了大量工作,拉关系、搞贿赂,确保了药品高价在中国销售。”张国维说,这是另一种“看不见的伤害”——对中国医疗改革的阻碍。

(据新华社长沙5月14日电)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