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幸福衡阳宜居家园

2022年01月07日 10阅读 来源:湖南日报

李子木

朱章安

江勇

张扬杰

旷文恒

三月芳草绿,春风笑面开。

行走雁城社区,穿越蒸湘乡村,无限感慨“幸福衡阳”沐浴在民生煦暖的春风里。

民生为大。衡阳市委、市政府把民生建设作为第一要务,夯实为政之基。

“民生连着千万家。我们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把民生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提升衡阳人民的幸福感。”衡阳市委书记李亿龙情意浓浓表达了抓民生就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执政宗旨。

衡阳民生成绩单,串串精彩数字,绽放民生光辉。

2013年,衡阳市民生支出达239.2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66.5%,20项民生实事任务圆满完成。新增城镇就业7.84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35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九连调”,

城乡低保月人均补助水平分别达到285元、123元,农村五保分散供养达到每人每年2542元,城乡计划生育特别扶助提高到每人每年2820元。建设保障性住房18349套,城市社区公交车无盲点,解决35.4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新农合参合率达99.7%,完成267所合格学校建设,开工建设417所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完成“村村通”直播卫星安装15143户,“公共文化服务进社区”被评为国优项目,城市文明创建通过省级测评,全民健身荣获全国先进。

衡阳民生,阳光向上……

老有所养——

社保全覆盖

养老社会化

“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最终是为了民生。”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再三强调。

民生期待,社会保障最受关注。

衡阳市市长周海兵说,解决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是人民政府最大的职责。

老有所养,民生之要。

社保全覆盖——

衡阳市人社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刘晓利介绍,2013年,市人社部门突出社保扩面、征缴、清欠、保发放重点,全市企业养老保险参保45.2万人,征缴基金25.79亿元,分别完成年任务105%、129.6%。发放待遇41.4亿元,企业养老保险金按时足额和社会化发放率达100%。全市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九连调”,22.2万名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增加养老金163.1元,月养老金人均达1465.4元。28827名小集体企业职工、五七工、家属工纳入养老保险。人社部门人性化服务,让企业离退休人员自主就近选择银行领取养老金。

基金安全是生命线。市人社部门强化基金征管,市本级对正常缴费单位2013年度的缴费基数全部进行年审,人均缴费基数达到2003元/月,比上年增长11.5%。市本级对2000余家参保单位进行缴费基数审核,重点实地稽核了68家参保企业,对需整改的3家单位下发了补缴通知单,追回18万元。加大清欠力度,市本级对欠缴养老保险费协议款的45家重组企业下达《养老保险费催缴通知书》,共清欠7379万元。对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领取资格通过网上面部识别方式定期进行远程、实时认证,减少了老年人的劳累奔波。全市离退休人员建模率92.5%,认证率76%,实现反冒领,杜绝基金的流失。

养老社会化——

衡阳市民政局局长肖吉顺说,衡阳是拥有百万老年人口的大市,老龄化率达13.8%。其中老年家庭空巢率达56%,失能半失能老人约20.5万人,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出路。按照城乡统筹、“五位一体”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衡阳市大力推进养老机构、社区居家养老等服务网格设施建设,优先发展供养型、养护型养老机构和日间照料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场所,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财政、民政每年从福彩公益金中拿出10%以上的资金支持民营养老服务业发展。全市鼓励和发动社会力量投资约3亿元,兴建一批民办养老机构。引导民办养老机构做大做优。建筑面积22.5万平方米、床位5000多张的颐和苑休闲养生家园已完成近半,建成后将作为民办养老机构示范基地,可满足不同收入水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总投资750万元的衡南县谭子山镇敬老院可容纳200位老人同时入住,是一所集养老、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中心敬老院。五保老人标准间、社会自费休养套间、医务室、文化娱乐、健身花园、菜地果园、鱼塘猪圈,配套齐全,成为农村老人颐养天年的世外桃源。

启动居家养老与医疗康复模式。在城区采取小型化、多点位的布局,以居家养老为核心,引导和鼓励社会中介组织、家政服务和社区网络等参与养老服务,探索推进社区日间照料和老年人互助养老等服务模式。石鼓区推行社区日间照料和医疗康复养老服务站点相结合的模式,在青山街道下横街社区老年人日托中心、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日托、护理、娱乐、家政、医疗、康复等服务项目。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晋升为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于处置各种老年病医疗、康复护理具有丰富的经验。

全市建立各类社区服务组织600多个,志愿者服务组织38个,爱心(慈善)超市60家,建立社区服务网点400个,基本实现对社区老人的互助服务。

病有所医——

悬壶济苍生

医保保安康

构建和谐医保,民生阳光普照。

市人社部门创新管理,方便群众,推进医保稳健运行。去年全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75.39万人,参保率达到98.24%。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和生育保险基金收入11.21亿元、3.57亿元和0.5亿元,分别完成年任务的137%、138%和147%。

强化基金征管。市本级对正常缴费单位2013年度的缴费基数全部进行年审,人均缴费基数达到2505元/月,比上年增长了12%。加大清欠力度,市本级对当年重点稽核需整改的170家单位下发了补缴通知单,并积极进行催缴,清欠632万元。

调升医保待遇。居民医保基金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10.8万元,居民医保在社区及一级医院、二级医院、三级医院的报销比例分别提高到85%、75%、60%。尿毒症规律血透等门诊大病医疗费用基金支付比例提高到75%,生育保险女职工领取生育津贴的天数由原来的90天提高到98天。市医保中心办事大厅在原有9个办事窗口的基础上,增加了6个办事窗口,群众办事更加便捷。省内异地就医即时结算联网定点医院扩大到71家,解决了异地安置人员和转往外地的就诊人员的垫资和往返报销的问题。严把特门待遇续评关,去年新增职工医保特殊病种门诊医疗人员3405人,续评通过12444人次。

保障工伤待遇。市人社部门对工伤待遇有第三方责任人的实行工伤待遇差额支付制度,解决市属404名老工伤人员旧伤复发医疗费用,发放老工伤保险人员待遇430.46万元,对632名工亡家属发放抚恤金367.34万元。

完善医疗救助。市民政部门全面推行“一站式”医疗救助结算服务。将过去凭单据集中救助改为定点医院先行垫付、民政部门定期结算,并依托卫生、医保等部门资源,在定点医院医保(新农合)办公室增设医疗救助窗口,从档案资料整理到救助资金结算实行全程代办,困难群众每次住院治疗时只需凭低保(五保供养)证,就能在出院时即时获得救助资金,实现医疗救助与医保结算同步,极大方便了救助对象。各县市区开展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对儿童先心病、白血病等患有重大疾病的对象实行重点救助。去年共发放医疗救助资金1.24亿元,救助困难群众50多万人次。身患多种慢性病的衡南县宝盖镇宝盖村低保户王大爷说,“以前为申请医疗救助住院到报销经费来回跑1个多月而犯愁,而现在‘一站式’服务,在附近镇卫生院住院结账时就拿到民政医疗救助金了,民政部门让我们困难户省了好多心。”

困有所帮——

服务洒大爱

点滴总关情

民生无小事,上连政府下连百姓,呼唤部门更多的服务。

人才服务攻“两难”——

针对“就业难”与“用工难”的困扰,衡阳市打好主动战,服务企业,扩大就业。

“三招”缓解就业难。市人社系统实施“创业带就业,帮扶促就业,公益助就业”三大举措,着力在政策扶持、创业引导、资金贷助、基地孵化、技能培训等方面下功夫,就业形势一路向好。2013年,全市职业技能培训9.47万人,新增城镇就业7.84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4.07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9489个,援助8000余名持证就业困难人员和112名残疾人家庭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14401户零就业家庭就业率100%。曾云秀是市皮鞋厂下岗女工,患有精神病、心脏病,属三类残疾,丈夫失踪,与女儿相依为命,十分困苦。珠晖区广东路街道劳动保障服务站爱心帮扶,将她安置在站里卫生保洁公益性岗位,基本生活有了保障。曾云秀泪眼感激,“没有人社部门的关爱,我这个家就‘疲打劳’了。”

建立215家各类创业孵化基地,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9亿元,重点扶持微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大学生特别是女性创业就业,4139人成了“老板”。人才市场“春风行动”

40余场招聘会,8万人达成就业意向。原衡阳百货站下岗女工肖四秋向雁峰区就业服务局申请8万元小额担保贷款开办体育用品店,还在钢管厂开了个羽毛球场,当起了小老板。

“四走”应对用工难。市委书记李亿龙要求在园区企业建立长效招工机制,服务企业用工需求。市人社部门组织18个工作小组主动开展走园区、走企业、走校园、走乡镇大走访活动,走访400余家企事业单位及大中专院校,积极对接企业用工。目前已在白沙洲工业园、松木经开区设立劳动用工招募中心,市人力资源市场每月“2、12、22日”举办招聘会,市人力资源网全年发布岗位信息11734个、登记求职者22113人,《人社周刊》全年累计为企业发布招工信息5422条、提供岗位信息52011个。联合5所高校,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活动,吸引近万名应届毕业生进场求职。开展乡镇巡回招聘活动,分赴100个劳动力丰富的乡镇开展100余场招聘会,招募2800人,有效缓解了企业用工难。

富士康衡阳工业园去年8月扩大产能,急需招工2475人。市人社局组织《人社周刊》、衡阳人力资源网刊发招工广告,安排县市区协办招工任务;开展校企对接,市技师学院、市职业中专为其输送500余名毕业生;还组织富士康去邵阳等地参加当地招聘会。一个月内帮助富士康招工2420人,解了燃眉之急。

市人社部门在解决用工难的同时,积极为重点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协助衡钢等11家企业,申报引进省级学科带头人2人,“三高”人才24名。利用国外人才智力引进国家级、省级引智项目共19人,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人,为共创光伏引进4名高端人才李廷凯博士、檀满林博士、金鑫博士、何嵩博士,对衡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高端人才支持。

社区服务促自治——

社区就是家门口的“小政府”。衡阳市大力倡导“政府推动、社区互动、公共服务、居民自治”社区建设新路子。市区两级财政按比例给每个社区安排专项经费,用于社区更新公共设施,修复破损背街小巷、改善卫生环境等家门口的民生实事,并称之为“家门口服务工程”。

衡阳市推出的“家门口服务工程”,开辟了政府与社区居民之间的“直通车”,创新了居民自治载体。社区通过议事会提议、居民代表会决议、理事会践议、监事会督议“四会四议”,完善了居民自治制度。“家门口服务工程”实施以来,居民义务投工17400多人次,帮扶单位帮扶社区建设资金800多万元,坐落单位和个人捐资465万多元,实现了“花小钱、办大事”,共建社区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社区绿化亮化、道路和下水道维修等工程项目2770多个,极大地改善了社区环境,提高了居民的“幸福指数”。

雁峰区雁峰街道雨花亭社区原来公共设施匮乏滞后,社区与坐落单位“共驻共创”,居民“义务自建”,筹措资金数十万元改造公共设施,完善社区服务功能。社区还组建480余人的志愿者服务队,清垃圾,种花草,砌假山花坛,还用废钢制作护栏,用碎瓷片铺设路面,社区面貌焕然一新。居民自发组建了义务社区治安巡逻队,看楼护院、防火防盗,帮扶邻里。社区自治和谐,被评为省级文明社区。

救助服务爱无声——

党恩浩荡。市民政系统发挥社会救助主体作用,表达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无限关怀。2013年,全市共发放城市低保金4.46亿元、农村低保金4.2亿元、城乡医疗救助金1.24亿元、救灾金4730万元。集中供养孤儿和社会散居孤儿每人每月养育费分别为1000元、600元,惠及5437人。救助流浪乞讨人员28373人次。五保户供养水平不断提高,分散供养和集中供养标准分别达到每人年2542元、6030元。

1月19日,市委书记李亿龙赴耒阳市新市镇水西村、水东村走访慰问残疾户蔡本连、陈寿光,困难户蔡群初、困难老党员陈寿位等6户,每户送上慰问金,还有大米、棉被、棉衣和食用油等,特地给新市镇敬老院送慰问金,让这些特殊群体过上了温暖年。衡阳县大安乡丰坪村低保户黄永良患直肠癌动过大手术,去年,祸不单行又遭车祸造成脑外伤,家庭特困。同日,市长周海兵重点走访并送上慰问金和棉被、棉衣,黄永良感激涕零。

春风送暖。市人社局为6568名企业“4050”人员发放生活补助金424万元。扩大失业保险支出范围,对38家企业发放岗位补贴1060万元。

居有所屋——

广厦庇寒士

安居安民心

古云:食居者民之本。衡阳市委、市政府把农村危房改造、城市保障房建设作为改善民生的铁任务落到实处,优先为农村解“危”。

市、县(市)区、乡镇三级政府逐级签订“农村危改”责任状,造好“民心工程”。在确定危改对象上,坚持“公开、公平、公正”阳光操作,按照户主申请、村委会和调查小组核实、村民小组会议民主评议、村部张榜公示、乡镇政府审核申报、县市区危改办审批“六个程序”进行,建房面积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强化监管,确保质量。2013年,全市共投入资金8645.5万元,完成农村危房改造7520户,圆满完成省里考核任务,评为全省先进单位。

民生路上,衡阳再出发。

苍穹长空,大雁任纵横。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