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孵化”二次创业新梦想

2022年01月07日 10阅读 来源:湖南日报

段凤婧

何维涛

毛鑫

这里,是承载腾飞的中坚力量。10年间,娄底经济技术开发区以迅雷不及掩耳的节奏和气势,迅速崛起成一座生机勃勃的现代化工业园区,技工贸总收入实现557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381亿元。

这里,是先行先试的示范平台。2012年9月,一个以社会资本为主体投建产业园、大量引进培育中小企业的尝试,在经开区拉开序幕。

这里,是凝心聚力的前沿阵地。2013年,经开区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园为“娄底经开区速度”做了一个生动的注脚:前年底才开始筹划的孵化园,一经定议,创造了3个月实现3000亩征迁、50天实现500亩平基、90天实现9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建设、10个月实现10亿元投资的“娄底速度”。一个旨在为新创或成长型中小企业提供集中的物理空间、基础设施配套以及金融、劳动力等一系列服务支持,降低创业风险和成本,帮助和支持中小企业成长与发展的创业创新孵化园激荡成型。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娄底经开区,赋予了时间和效率以全新的涵义。

是什么成就了孵化园建设的“娄底速度”?娄底经开区党委书记梁立坚回答:“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平台支撑、集群发展。”

是什么成就了孵化园建设的“娄底速度”?娄底经开区党委书记梁立坚回答:“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平台支撑、集群发展。”

“过去10年,我们经开区依涟钢而建,引进了安赛乐米塔尔、沃尔玛、中石油、华润集团、华银电力集团、庄胜集团、三一集团、中冶南方等一批世界500强和国内外知名企业及相关重大项目,初步完成了园区规模工业的大布局,大企业、大项目引进来后并不是一来了之,有没有后续企业跟进则更为关键。因此,我们必须着眼于入园企业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配套,着眼于入园企业传统产业技术升级转型,着眼于长三角、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着眼于广大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发展的实际需求,区党委、管委会经过认真研究,决定将娄底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孵化园项目作为娄底经开区‘二次创业’的重要着力点和增长点,打造湖南乃至中部地区入园速度最快、配套服务最优、金融扶持最强的中小企业创业、创新的孵化基地,用3-5年时间再造一个新园区。”娄底经开区党委书记梁立坚介绍。

按照孵化园项目总体规划,2013至2015年,将完成总投资150亿元、建成标准厂房及配套设施200万平方米,最终形成500家左右中小企业入驻生产的产业规模。要建这么大的产业园,单靠开发区的力量,无论从时间还是资金、人力等方面,都不可想象。

怎样才能让孵化园孵出成果?2012年9月,经开区创造性地提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平台支撑、集群发展”的新模式。新模式中,政府从主导者变成引导者,并真正退出直接投资者、建设者角色,后撤成为管理者和服务者。在地方财力有限的现实状况下,这种尝试突破了政府投资建设资金不足、效率较低等局限,并隔离了市场风险。

从主导者退身为引导者的政府,为激励投资商按照进度完成投资和招商,制定了项目开发引导和激励政策。譬如投资商付款拿地以后,一年以内完成10万平方米土地建设的,娄底经开区承诺按60元/平方米予以奖励;而18个月尚未完成开发进度的,则土地价格追加10万元/亩。为了确保创业孵化园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娄底经开区组成项目建设办公室常态服务班子,对项目建设实行“封闭运行”、“一站式”全程服务。涉及项目建设所需的用地征迁、报批报建、建设协调、招商引资、融资服务等各方面工作,均由孵化园办公室归口统筹、协调服务,坚持24小时值班、每周一调度、每月一督查的全程服务推进机制。

政府由主导变引导,企业发挥主体活动,实现政府、投资商、中小企业的三方共赢,新模式推出后受到了市场的热烈追捧。乾园、旺达、双星、深思等一批实力投资商陆续加入园区标准厂房开发建设,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经开区创业孵化园标准厂房建设签约合同引资93.8亿元,完成项目用地征迁3000余亩,2013年底建成标准厂房约50万平方米,近100家中小企业纷至沓来,去年8月底,首批企业已实现入园生产。

“效率”和“服务”最能赢得企业的青睐。中山深思照明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平乔说:“我们就是冲着这种全新的模式和全方位的服务进驻孵化园的,不仅自己坚定了信心,还在发动行业内其他企业入园。”

娄底经开区地处丘陵地带,地质多为坚硬的红砂岩,是各地工程施工中的硬骨头。在孵化园三一配套产业园的建设过程中,施工方为了加快进度,斥资2000多万元引进了一件专门用于破碎红纱岩的“秘密武器”——开山机,一天八小时能够破碎7000方红砂岩,有它的帮助,施工方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完成了近30万方红纱岩的破碎工作,这在以往不可想象。

激发企业自身活力,是加快开发建设进度,提升开发效益的关键所在。在孵化园项目中,投资主体是经开区引入的6家战略投资商,由投资企业围绕当地的主导产业建六个产业园。在新模式下,投资企业一次性出资从政府手中购买土地,以市场为导向,设计、建造单层、多层独立产权的标准厂房,制定符合市场行情,且具有竞争力的标准厂房租售价格,主动出击,专业招商。在经济效率指挥棒下,投资商千方百计攻艰克难,铆足了劲抢抓黄金施工时期,资本配置更有效率。湖南乾源实业、娄底旺达公司共同投资开发的530亩的项目一期,目前已完成15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建设,并且80%以上标准厂房已预售一空,湖南创高节能环保新材料有限公司、湖南乐力保电气有限公司、湖南旭阳钢构有限公司、上海湘涟防水装潢有限公司、深圳和立动力科技公司等首批12家企业已入驻试投产。占地1800亩的项目二期也全面启动。

这样的速度,源自于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模式、政策支持。亦源于经开区借力发力的“以商招商”。

娄底经开区招商二局局长刘海凡介绍说,以往产业招商完全由政府主导,以招商部门为主。现在招商局主要是做产业规划,引进项目的环保把关,并介绍六个产业园的投资者到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行业协会、地方商会进行引导和推介。在刘海凡看来,六个企业分别组建了专业的招商团队,相当于开发区有了6个“招商局”。

“我们的招商工作者比开发区的招商局人还多,目前有9个人在珠三角、长三角衔接招商。”投资者之一中山深思照明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平乔说:“我们就是冲着这种全新的模式和全方位的服务进驻孵化园的,不仅自己坚定了信心,还在发动行业内其他企业入园,由于自己企业本身就是行业内的领头企业,对行业发展熟悉,对行业内的企业也很了解。相比政府的招商干部而言,更了解情况,效率更高。”

湖南双信实业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志钦感触更加直接:“我自己本来就是做企业的,对中小企业发展遇到的各种难处,都有切身体会。去招商时和企业一聊就聊到他们心里去了。”目前,已有4家企业进入煤机产业园。

通过科学引导,充分发挥以商招商优势,孵化园已签订入园协议企业达42家,并形成三头并进的招商格局。即以乾源实业、旺达创业为代表的回乡创业投资商,着力打造乾源国际企业中心、旺达创业(创新)产业基地,吸引广大娄籍成功人士回乡投资创业。以双信实业、星泰科技为代表的本土煤机制造企业投资商,着力打造双信机械制造产业园、现代制造产业园,集聚娄底本土煤炭机械、现代制造传统产业,吸引本土煤机、农机等机械制造企业入驻外;以深思电工、中晖重科为代表的行业龙头企业投资商,着力打造中科金谷产业园、三一重工配套产业园,整合上下游中下企业配套入驻,主动承接沿海产业梯度转移。

政府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更不能“错位”,出路在哪里,就是学会“让位”。政府引导和市场脉搏产生“共振”,就能迸发出惊人的能量——孵化园的启动开创了具有企业精神的地方政府与企业界互利合作的崭新模式。

娄底经开区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孵化园依靠市场力量优化经营管理,逐步创出了管委会负责规划管理,公司制的园区管理运行机构组织成片开发、基础配套、产业发展、社区发育同步推进的开发机制,较好解决了建设资金的市场化运作和基础设施配套问题。

政府引导和市场脉搏产生的“共振”,让孵化园的建设迸发出惊人的能量。孵化园内标准厂房的成片开发,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实现了中小企业“拎包入住”,一步到位,彻底改变了广大中小企业传统的单独选址、看地、买地、建厂的发展模式,减少企业的投资投产周期,又在满足同等生产需求的情况下,成功将不低于8000亩的用地需求缩减到3500亩,极大地节约工业用地。

湖南旭阳钢构有限公司是孵化园乾源国际企业中心首家入驻企业,自去年7月5日启动主机设备安装调试以来,已完成行车安装,地面硬化,陆续安装的大型设备张扬着企业发展的蓬勃活力。该公司营销部总监彭育田说:“原计划自建厂房到投产至少要到2014年7月才能完成,而现在我们选择租用乾源的标准厂房,从预定到交付使用,只隔了6-7个月时间,各种报批手续有专人代办,可以说是实现了项目入驻‘零等待’,这样我们就可迅速将手中的资金、技术转化为生产力,2013年8月底已经实现生产运营。”

一排排标准厂房就像“鸟巢”,给中小企业提供了孵化的空间,而园区全面跟进的水、电、路、气、暖等一系列配套设施,则如一条条大动脉,为企业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成长所需的“养分”。立足于大项目大配套,着眼于孵化园3500亩土地的成片开发、规模建设需要,孵化园“五纵五横”10条、14.43公里配套道路分标段全面开工,水、电、气各项生产配套工程同期进入紧张铺设阶段,园区公租房配套以及其他生活商业配套已全面启动和建设。目前,孵化园内聚集了整个中心城区80%左右的工程机械装备,每一天整个工地单体的炸药用量都在3吨以上,仅一年时间,经开区投入园区基础设施及公辅配套建设资金已突破5亿元。

如果说孵化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中小企业落地生根的外部要求,那金融扶持则是满足广大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做大做强的内在需求。经开区与招商银行深入合作,为孵化园企业量身打造“入园贷”,所有入园企业不需提供担保就能享受金融扶持。去年8月9日,娄底经开区组织20余家入园中小企业与10家金融机构零距离对话,共商银企双赢共进之策。而这样的对接活动,经开区今年已经组织开展了近10余次,通过政府、企业、银信机构三方建立互保联动机制,很大程度解决了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的发展“瓶颈”。立足于决定性因素的人,经开区建成集信息、培训、管理于一体的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可满足园区企业5万人的用工需求。

产业聚集整合做的不仅是“加法”,更具有不可比拟的“乘数效应”。一个个项目如百舸争流,汇聚起产业集聚发展的璀璨星光,照亮经开区新型工业化的光明前程。

创业孵化园项目的开发建设,是娄底经开区立足已入园规模企业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发展,应对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实现园区经济转型发展升级所作出的战略决策;抓大促小,抓大促群,实现集群发展,凝聚产业集聚竞争优势的代表作。

以汽车配套产业链为例,薄板深加工产业是娄底的优势产业,依靠这一优势,当地企业逐步向汽车外壳延伸,进而引入电动汽车、特种汽车等整车,引入包括检测和服务在内的汽车共性生产中心,研发平台。

产业聚集整合做的不仅是“加法”,更具有不可比拟的“乘数效应”。在过去的一年中,产业集聚效应正以井喷式的速度在经开区凸显——

2012年9月3日,创业孵化园项目一期旺达创业园、乾源国际企业中心正式开工建设;

2012年11月6日

旺达创业园、乾源国际企业中心一期用地清表平基完成并进入标准厂房建设;

2013年1月18日,创业孵化园项目二期中科金谷国际企业园、星泰科技产业园、双信中小企业园、三一重工配套产业园项目开发正式签约;

2013年1月18日,娄底双信中小企业园正式开工建设;

2013年1月24日,园区配套道路群乐街、南北一路、南北二路、东西一街同期开工;

2013年4月1日,创业孵化园项目一期首批标准厂房15万平方米全面建成;

2013年4月2日,旺达创业园、乾源国际企业中心二期开工建设;

2013年5月26日,三一重工配套产业园开工建设;

2013年6月10日,创业孵化园项目用地征迁3500亩全面完成;

2013年6月22日,星泰科技创业园开工建设;

2013年7月1日,创业孵化园首个公租房项目“乾源公租房小区”开工建设;

2013年8月2日,中科金谷国际企业园开工建设;

2013年8月24日,创业孵化园首批12家入园企业入驻试投产;

……

在一期标准化厂房加速度的集聚带动下,今年1月18日,孵化园项目二期中科金谷、现代制造、煤机制造、三一配套四大产业园项目签约在国家级娄底经济技术开发区授牌仪式上同期举行,深思电气、星泰科技、双信实业、中晖重科等国内知名企业的加盟将为娄底经开区带来35.18亿元的总投资,突破60亿元的总产值和4.2亿元利税。

——计划总投资15.88亿元的中科金谷国家企业园项目,拟引进集成电路产业、软件信息产业、计算机产业、电子元器件产业等相关的配套产业,形成集科研、开发、人才培养、产品孵化为一体的光电及电子产业集群,预计年产值30亿元。

——计划总投资8亿元星泰科技产业园项目,形成以机械制造及汽车零配件为主的产业集群,预计年产值11.5亿元。

——总投资8.2亿元的双信中小企业创业园项目,形成以产品研发、制造选煤机械、煤炭挖掘机械设备、装配流物以及新产品试验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积极整合娄底本土煤机制造行业资源,力争打造成中部地区最具规模的煤机产业园,预计年产值12亿元以上。

——总投资3.1亿元的三一重工配套产业园项目,做为三一重工耐磨焊材生产基地,将填补国内高档耐磨焊接材料生产的空白,项目建成后年产值6亿元。

一个个项目,如百舸争流,汇聚起产业集聚发展的璀璨星光,照亮经开区新型工业化的光明前程。

“我们将用3-5年时间,再造一个工业园区,‘打造千亿园区’就是我们娄底经开区‘二次创业’的历史新目标,作为娄底经开区‘二次创业’的前沿阵地之一,创业孵化园项目的开发建设,将极大地推进园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进程,从根本上改变和优化园区产业结构和发展格局,呈现出一片大树成荫、小树成林的繁荣景象,到那个时候,‘千亿园区’自然也会变得触手可及!”经开区管委会主任聂斌全掷地有声的话语中,充满了无限的信心。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