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华声在线
李艳华
文字整理:本报记者
乔伊蕾
张斌
统筹:夏似飞
【特邀嘉宾】
全国人大代表
罗双全
张晓庆
全国政协委员
田岚
【提要】
住房是老百姓最基本的需求,也是最贴近民生的问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全体人民“住有所居”为目标,完善住房保障机制,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针对不同城市情况分类调控,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观点】
1.安家乐业是百姓的梦想
主持人:房价是普通群众关注的问题,但高房价阻碍着民众城市化梦想。请问大家觉得房价居高不下的原因是什么?
罗双全:我个人认为有这么几个主要因素。首先,受传统意识影响,大家觉得要有房才有家,有家才能乐业,才能成业。而中国人口基数大,刚性需求多,导致供不应求,房价自然被抬高。其次,城市化的进程在加快。据了解从2001年到2010年,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由29%达到了50%。10年增长20%,这种快速的进程在某种程度上虽然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却在无形中增加了城市人口的基数,加大了人们对住房的刚性需求。此外,通胀的预期仍在不断加大,不论是CPI的增长,还是大家所看到的人民币实际购买力,很多人都愿意把剩余的钱作为投资理财的一个产品,投向房产市场,造成房源更加紧张,一时间房价居高不下。
田岚:我们的房子,由于过去生产力水平受限,质量、样式、大小等,都已满足不了现在人们的需求,造成小房子要换大房子,差房子要换好房子,这个需求量占据了买房者的一定比例。此外,说到通胀预期,钱在不断贬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老百姓投资房地产市场,与其说是为了盈利,不如说是为了避险。一方面社会大量需要资金,另一方面老百姓又找不到更好的理财渠道,比较来比较去,大家还是觉得房地产最靠得住,为了保值纷纷把钱投了出去。
张晓庆:我认为房价居高不下一方面是因为城市地价平均水平、建安成本、税费额度等普遍偏高,导致建房成本高。另一方面,随着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买房的期望更高,这些因素也给开发商创造了提高利润的空间和机会。
2.房价依然是老百姓难以承受之重
主持人:目前以“国五条”为标准的新一轮房地产调控已经出台一年之久,不知道各位是否觉得现在的房价已经达到了民众可以承受的范围,今年是不是一个买房的好时机?
罗双全:房价是否达到一个可以承受的范围,我觉得应该辩证地看。如果说刚性需求购买力本身能力不够,老百姓收入少,房子就算再降,承受力仍然非常有限。而非刚性需求人群作为投机买房,对价格的敏感度相对较低,承受力会更强。至于是不是买房的有效时机,我个人觉得楼市继续像前些年那样暴涨的概率应该会越来越低,房价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必然会在一定的区间内上下波动,属于正常现象,是可以理解的。
田岚:我认为,按照中国老百姓的收入水平,现在的房价依然很高,依然是普通老百姓难以承受之重。尤其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刚性需求者一般都不可能买房子,在二线城市也非常紧张,到了三四线城市,还勉强可以承受。但是,这个价格是不是能够回去,回到大家都能承受的水平,我想很难。
张晓庆:我身边有很多同事,尤其是男的,为了能在城里买房娶媳妇,经常没日没夜地工作。有些人刚刚买了房子,为偿还贷款,更是如同背负了一座大山,省吃俭用,日子过得相当紧张。而更多的人,每月拿着两三千块的工资,租房都难,买房就更是一种奢望。即使到了买房的好时机,购买力不足,也只能望穿秋水。
3.关键是受老百姓收入制约
主持人:大家觉得当前制约民众买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张晓庆:我认为,最主要还是刚性需求过高,全国几乎每个大城市规模都在快速扩张,尤其是人口规模,以长沙为例,最近10年人口可能扩张了不止1倍。经济的发展让农村人大量涌入城市打工,做生意,虽然他们大部分不会成为城市永久居民,但他们在城里一样需要住房。同时,随着大学扩招,这些年每年中国有几百万由农村出来的大学生毕业后到城里工作,习惯了城里的生活,绝大部分都会愿意留在城里安家。在高需求的大环境下,物以稀为贵,价格降不下来,导致供需不平衡,房价被炒高,买房就受到了限制。
田岚:关键还是受老百姓收入制约。收入分配的不均衡,导致不少居民特别是不少中低收入者不能充分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际收入增长,降低了他们抵御房价上涨的能力。我国收入分配的特点是,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他们手里有很多钱,他们要买好房子、买大房子、买贵房子,开发商自然就瞄准了这些人的需求。因此从房屋的购买力来看,富人恐怕占据了还不止买房者的半壁江山。有了富人源源不断的购买力,房价只能会离普通大众的距离越来越远。
罗双全:城市的土地有限,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多,城市可用于建房的土地也越来越少,土地稀缺造成地价被抬高。而我国土地被市场化,政府通过拍卖土地来增加财政收入。虽然利用房地产开发能够带动经济发展,提高政府财税收入和其他收入,然而,开发商为了能拿地,有时甚至愿意出高出实际地价很多倍的价格,最后却都转嫁给买房者,于是天价“地王”频频出现,老百姓更是望而却步。
4.遏制房价首要的是平衡供求关系
主持人:应当从哪些方面入手破解当前房价居高不下的问题?
罗双全:我认为要遏制高房价有3个“杀手锏”:一是税率。对持续过热的我国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税率的调整比利率的调控效果更好,能够抑制对房产的投机性需求。二是改期房销售制度为现房销售制度。目前的期房销售制度漏洞非常大,是房地产投机炒作的重要土壤之一。这也是房地产商能够获取暴利,同时又能将风险转移到银行和消费者身上的最主要机制。三是增加信息透明度。信息不对称,特别是存在许多虚假、欺骗的信息,广大购房者在信息方面处于明显的劣势。
田岚:破解房价居高不下,关键在于解决供给问题。好比一辆巴士装不下太多乘客,就应该多开几辆巴士,那么车下的人就不至于拼命往上挤,车上的人也不至于不想让大家上来。虽然国家出台过很多与房价相关的政策,但很多的情况都是在强调“限”。在我看来,想要拥有自己的房产,拥有好房子的人,国家是否能放宽政策,形成一定的阶梯税,将税收注入保障性住房、廉租房建设,不仅能够平衡供给关系,解决老百姓的住房问题,同时也有利于房地产市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张晓庆:加大保障性住房、公租房、廉租房建设力度,无疑给困难群体带来了希望。但要真正长远解决住房保障问题,还应该实行有效的货币补贴政策,让其成为一种常态,才能避免掏空有限的土地资源。这样政府负担小,保障面也宽,也能长久推行。
5.建立系统完善的住房保障供应体系
主持人:在当前房价高、买房难的情况下,还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满足困难人群的住房需求,实现居者有其屋?
罗双全:住房问题就是民生问题,一定程度上,依然还是要增加保障性住房的数量,加大财政预算投入,提高保障性住房的品质,切莫让保障房成为劣质房、简陋房的代名词,同时,在区域规划上,也要避免贫民窟现象,造成社会分化。应该让参与建设的企业清醒认识到,保障性住房与商品房建设标准是一样的,保障房建设低的是土地成本,而不是建筑成本。彻底打消参与建设企业弄虚作假、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
田岚:从宏观上看,一方面政府要尽可能抑制物价的过快上涨,抑制货币贬值,为老百姓提供更多投资渠道,不让大家都想着往房地产这条路上挤。另一方面,政府还要加强完善现有的保障性住房的分配和监督机制,把保障房分配给真正需要的人群。从微观上看,我们把有房子当作一种成就,一个奋斗目标,造成许多打工青年急于想拥有一套房子。而面对现实,却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一夜暴富,资本的累积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应该引导他们建立梯度住房消费理念,从租房到买房,逐步转变消费观念,走出住房问题误区。
张晓庆:我觉得目前依然需要政府这只无形的“手”,抑制房价的忽高忽低,抑制投机性购房。同时,也要进一步提高像我这样的农民工群体的收入,保障就业,加快户籍政策的改革,早日让我们在中小城市落户。
(本报北京3月11日电)
【百姓愿景】
网友peachisland:楼市调控的文件出台不断,但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老百姓还是眼巴巴地看着房价一天比一天高。希望房价低一点,物价低一点。仅此足矣。
网友天涯:政府应当在保障房建设中发挥好作用,一方面要保证保障性住房的土地供应,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市场的积极性,引入社会资金参与保障房建设。
网民“木子-拂晓”:中国大部分财富都在房子上,老百姓没有更多的钱消费,同时也抑制了创新能力的提升。如果房子降价了,生活成本降低了,势必会促进其他行业的发展,某些城市更能留住人才。
长沙市民傅玉:“面包要降价,面粉先降价”。在降低房价方面,政府除了发挥一定的调控作用,也应该适当让利。比如,房地产方面的税费可以适当削减或取消;出让土地的时候也可以少一些地王。同时,应坚持房产税、不动产统一登记、农村土地入市等“长效机制”的稳步推进和落地,短期内坚持“限贷限购”不放松。
【数据链接】
●2011年至2013年底,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累计开工2490万套,其中,棚户区改造1084万户;基本建成1577万套,其中,棚户区改造668万户。到2013年底,全国累计用实物方式解决了3400万户城镇家庭的住房困难,其中,2011年至2013年间新增约1200多万户。
●2014年,我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将新开工700万套以上,其中各类棚户区470万套以上,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年内基本建成保障房480万套。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