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正义永远不会被忘记

2022年01月05日 10阅读 来源:湖南日报

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27日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纪念馆走廊墙壁上,是一幅幅丹麦友人贝恩哈尔·辛德贝格当年救助中国难民的珍贵照片;走廊外,纪念馆工作人员弹着钢琴,唱着《永远的南京——辛德贝格玫瑰》;和平广场里,坚强地盛开着“永远的南京·辛德贝格黄玫瑰”。

辛德贝格,曾经历血腥,见证暴行,但他却身体力行良善与人道,宣扬正义,谱写了中丹友谊史中的一段美好旋律。

难忘的救助

1911年2月19日,辛德贝格出生于丹麦的奥胡斯。1937年冬至1938年春,辛德贝格受雇于丹麦F.L.史密斯公司,在南京栖霞地区的江南水泥厂维护水泥生产设备。

在这期间,辛德贝格与他的德国同事等人一起设立了江南水泥厂难民区,庇护了成千上万的难民和中国伤兵,并为南京城内从事人道救助的国际人士提供消息和食品。他将被日军残害的中国人从郊区送往医院,并从鼓楼医院和红十字会请来护士,取来药品、绷带,在厂里建立了诊疗所。

辛德贝格多次阻止日军进入难民营和工厂骚扰。为阻止日本人进入难民区,辛德贝格和京特在江南水泥厂周围插满丹麦和德国国旗。关于这件事,辛德贝格在和一位朋友的通信中曾描述过。信件的一些片段后被转引在《奥胡斯教区时报》1938年3月6日发表的《最大的丹麦国旗飘扬在中国南京》的报道中。

辛德贝格的外甥女玛丽安几年前曾向记者展示这份珍贵的剪报。

永远的朋友

辛德贝格还向国际社会揭露南京大屠杀的真相。他记录了日军罪行的许多案例,将报告递交给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1938年在日内瓦举行的第24届国际劳工大会上,辛德贝格放映了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南京委员会主席、美国牧师约翰·马吉拍摄的记录日军暴行的影片。

参加日内瓦会议的中国劳工代表团团长、时任中国劳动协会理事长朱学范在辛德贝格的护照上题词:“中国之友”。

1938年3月,在日军逼迫下,辛德贝格离开了南京,难民代表和流亡至沪的工厂经理称赞他“见义勇为”,并绣了一面条幅赠送给他,以示感谢与纪念。

这面丝绸条幅宽36厘米,长98厘米,题头绣着“辛佩先生惠存”,正文是“见义勇为”四个黑色大字,落款是11位中国人的姓名。辛佩是中国难民对辛德贝格的昵称。

2006年4月,辛德贝格的外甥女玛丽安将这块丝绸条幅捐赠给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独特的玫瑰

辛德贝格晚年生活在美国,终身未婚,1984年4月因病去世,骨灰撒入大海。

辛德贝格的妹妹比滕在旧金山整理兄长的遗物时,发现了辛德贝格留下的大量与南京大屠杀有关、揭露日军暴行的史料文件。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辛德贝格的事迹被湮没在历史之中。直到见证南京大屠杀的《拉贝日记》被发现,辛德贝格这个《拉贝日记》里多次提到的人物才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2000年,中国有关方面与辛德贝格的家人比滕和玛丽安取得联系,辛德贝格的事迹才渐为人知。

玛丽安花了4年时间为舅舅栽培一种特殊颜色的黄玫瑰,将其命名为:“永远的南京·辛德贝格”。

2006年4月,80岁的比滕老太太来到南京,亲手将黄玫瑰种在南京和平广场的苗圃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由此建起了“辛德贝格玫瑰园”。

玛丽安说:“正义是永远不会被忘记的。‘永远的南京·辛德贝格黄玫瑰’,不仅仅是为了怀念舅舅辛德贝格,它更象征着和平的愿望与永恒的纪念。”

(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