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这是2011年中央1号文件对于农田水利现状的科学判断。郴州市各级财政、水利部门抢抓机遇,以“小农水”重点县为平台,以县为单位整体推进农田水利建设,科学疗治“最大硬伤”,展开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生动实践。
从2009年起,郴州市先后有9个县(市、区)共分5批次开展了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并以此为平台,严格把好规划设计的前期关口,切实发挥整合项目的资金优势,牢牢把握招标投标的关键环节,始终抓住质量第一这条根本保障,认真落实参建各方的责任主体,有效落实建后管护的制度建设。本报今天推出《小农水大民生》专版,对郴州市正在实施的6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予以集中报道,敬请关注。
汝城县
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
初夏,走进汝城县卢阳镇东溪村,一条条新建的渠道蜿蜒田间,一座座新修的塘坝静卧山丘,一亩亩碧绿的庄稼随风起舞……这是汝城县大力实施全国高效节水灌溉试点重点县项目建设带来的显著成效。
整合项目
聚集资金
近年来,汝城县紧紧抢抓列入第三批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的机遇,将高效节水灌溉列入全县重点建设项目,对项目实行高标准全过程管理。县发改、财政、水利、国土等相关部门和项目所在乡镇密切配合,共同负责工程的督导与验收。工程实施过程中,该县按照“集中连片、项目对接、优势互补”思路,确定了群众建设意愿强烈、项目资金相对集中、地处重点粮食产区的田庄、土桥、卢阳、泉水、大坪、井坡等6个乡镇作为3年实施方案建设区,并出台《汝城县整合资金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以规划整合项目,以项目整合资金,不断提高涉农涉水资金的使用效率。近三年多来,该县在项目区范围内共整合土地整理、农业开发、以工代赈、扶贫开发等项目资金1.3亿元,实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项目18个。
群众监督
建管并重
汝城县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聘请村干部、党员代表作为项目监督员,对项目实施进行全程监督。工程验收后,县里将工程设施和设备移交给乡镇,由乡镇水管站代表乡镇进行产权管理,建立了以供水干管为纽带的协会制管理、土地流转片由农业龙头企业管理的机制。通过明晰产权、完善机制、加强管理,逐步建立起有山区特色、可持续发展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节水优先
致富引擎
汝城县将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与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工程建设的规模效应和示范效应。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区吸引了众多农业企业投资,促进了全县规模农业、特色农业发展,成为了农业发展、农民致富的重要引擎。该县各项目建成后,将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3万亩;通过高效节水灌溉建设,项目区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9,可节水512.1万立方米;每年新增粮食产能6262吨,新增经济作物产值412万元,增加经济收入796万元。
(欧阳田方)
苏仙区
连片建设凸显规模效益
2012年,郴州市苏仙区入选全国第四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期为3年,国家每年投入资金800万元,各级配套资金800万元,整合各类资金3200万元,为改善全区农业灌溉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通过3年
“小农水”重点县建设,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2.07万亩,增加节水灌溉面积4.44万亩,项目区每年增加粮食产量2.34万吨。
抓整合,确保项目资金投入
苏仙区以重点县建设项目为平台,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目标,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整合涉水资金并统筹安排,集中使用,突出规模效益。2013年度整合资金项目3371万元,其中,国土整理2354万元,农业综合开发项目1017万元,充分发挥了项目资金的集聚效应和国家补助资金的牵引作用。项目区老百姓说:“农田水利建设经常在搞,但从来没见过这么大规模成片受益的工程。”
抓管理,切实打造精品工程
苏仙区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以打造优质精品工程为目标,严格坚持建设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严格按招投标程序择优挑选一批信誉好、技术力量强的施工队伍进行施工。在施工过程中,严格进行合同管理,界定工期、质量和投资,确定施工规范、质量标准,明确双方责任和义务,在合同环节上保障了项目建设的质量和进度。严格工程材料采购,施工材料需经现场技术管理人员严格鉴定,确保工程材料合格,在材料环节保障了项目建设质量。
苏仙区水务局抽调1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进驻工地,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同时,项目所在地乡镇(街道)、村也确定了质量监督员,与区水务局技术人员共同把关质量。
抓改革,促进工程长期效益
为确保建成的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得起、用得好、有效益、管长远”,苏仙区按照“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以项目区受益群众管理为主,切实落实管护责任,确保充分发挥工程效益。引导项目区群众以乡镇为单位,建立10个农民用水户协会,由农民用水户协会负责工程管理和维护工作,确保长久发挥“小农水”重点县项目效益。
(廖开慧 袁金林 曾海斌)
临武县
“小农水”撬动大资金
灌排渠道纵横交错,蓄水塘坝修葺一新,清澈的水流一路畅达田间……这是如今临武县实施“小农水”项目后出现的喜人场景。
2012年,临武县通过公开遴选,成为第四批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如今,临武县“小农水”建设完成总投资3500万元,改造灌溉渠道190条、达140公里,新建渠系建筑物360处,建设低压管道灌溉面积850亩,项目区内新增供水能力305万立方米,年新增节水能力1010万立方米,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0.4万吨。
合理布局重示范
临武县按照“以水源定规模,以规模定设计”的原则,科学编制《临武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方案(2012—2014年)》,选定花塘、楚江、万水等6个乡镇50个村作为“小农水”建设项目区,统一规划,集中连片,整体推进。
在编制建设方案时,注重在3个“重”字上下功夫:一是重民意。规划前按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要求,组织村民参与工程规划、筹资投劳、建设管护全过程。二是重科学。邀请省市水利规划专家对工程规划进行指导,科学确定工程措施和类型。三是重实效。反复比较方案,优选最佳方案,为小农水建设做好前期准备。
广辟财源筹资金
临武县发挥财政项目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通过财政资金撬动、涉农项目联动、“一事一议”拉动,集中财力办大事。
足额到位县级配套资金。在县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优先安排到位县级配套资金300多万元,成为促进“小农水”建设的重要引擎。
整合部门资金。以规划整合项目,以项目聚合资源,打捆使用农村各类涉水项目资金2420万元。
引导群众投资投劳。健全“民办公助”和“以奖代补”机制,通过“一事一议”,发动农民投工投劳参与“小农水”建设。项目区群众累计自筹资金180多万元,投劳折资110多万元。
严格监管保质量
临武县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监督体系。项目村推选2—3名村干部、老党员作为村级质量监督员,配合现场水利技术人员、监督人员,全程监督施工质量、施工进度和施工安全。材料、设备进场前,工程监理、项目村干部和监督员对材料设备质量和供货数量加以确认。工程完成后,由参建、县财政、发改、审计、项目所在乡镇等单位相关人员、村级质量监督员签字联合验收,确保了工程质量。
(黄冬仁 黄珠玲 蒋仁义)
宜章县
“小农水”引来源头活水
宜章县2012年通过遴选成功入围了全国第四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范围。2013年建设项目区涉及一六镇、黄沙镇、天塘乡3个乡镇20个行政村4.33万亩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共完成投资4195.63万元,其中小农水专项投资1628.63万元。
多方投资
加快进度
为了确保今年春耕时发挥作用,宜章县采取多种建设方式,加快建设进度。
一是施工单位主导建设。绝大部分项目均依靠中标单位进行组织实施,特别是对于技术性要求较高的山塘、河坝、泵站等项目。
二是财政奖补杠杆拉动。县水利局制定统一补助标准,鼓励受益群众参与项目建设,将劳动力密集的材料二次转运距离较远的渠道交由当地群众实施,共渠道衬砌6.2公里,调动劳动力0.8万个,折合投资80万元。
三是支持现代农庄和农业企业参与农田水利建设。2013年项目区涉及的主要农业企业有香港展翔绿色农业有限公司和千家岸猕猴桃基地,这两个企业几乎流转了乐水一六片区长村乡绝大部分农田。县水利局主动为企业牵线搭桥,采取政府投一点、企业赞助一点的办法,由政府与企业按照1:1比例进行融资,对项目区水利设施进行全面改造,调动农业企业投资150万元建设农田水利。
整合项目
放大效益
宜章县水利局与县农开办、烟草部门、财政部门衔接,整合2013年度项目区水利规划,突出“小农水”重点县项目辐射功能,在项目区千家岸村、龙塘村、石头寨村等地,由县农开办完成机耕道、田间渠建设,县水利局建设水源工程和主干渠,放大了项目效益。
乐水河坝右干渠是宜章县4个中型灌区之一,但由于渠道老化,灌溉面积日益衰减。2013年,宜章县水利局向上争取“小农水”重点县项目资金,对该渠道进行全程清淤补漏,主要采取定额补助和专业队重点清淤等实施方式,总投资50万元,通过彻底清淤,将源头活水引至一六农田灌溉区。
真材实料
质量过硬
为了切实抓好工程质量,宜章县水利局派出精干的质量控制队伍,严格控制材料进场关,严禁使用碎石粉代替河砂,杜绝不达标的水泥等材料,追求渠道外观协调和内在质量相统一,确保了工程质量,当地老百姓一致认为是“最过得硬的工程”。
在项目区长村乡石山村,完成山塘整修1座,新建1条长1.5公里的排渠,衬砌、清淤灌渠10条共28.5公里,2500亩农田水利设施得以全面配套。
(刘光明 曹烈高 曾新雄)
资兴市
耕地灌区化
灌区节水化
连日来,在资兴市东江街道办事处、三都镇两个“小农水”项目片区,施工人员正抢进度、抓质量,实施全国第五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2013年度建设项目,尽快发挥工程效益。
高起点定位,强化目标引领
资兴市政府专门成立“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领导协调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市发改局、财政局、水利局、国土局等部门以及相关镇的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工程建设协调工作。
坚持系统治理,以争创优质工程、确保考核优秀为目标,全力推进耕地灌区化、灌区节水化、节水长效化“三化”建设。2013年度项目计划总投资1609.92万元,实施三都镇源塘村高效节水工程0.1万亩;衬砌干支渠10条21.40公里、斗农渠53条36.95公里;新建渠系建筑物295处,渠系建筑物改造260处;整修山平塘43处;规划改造河坝8处;工程建成后将极大提升项目区农田灌溉条件,可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49万亩,新增灌溉效益447.73万元,项目区农民人均年增收123.68元,彻底改变过去“望天收”的局面。
高标准建设,强化质量监管
工程建设中,严格执行工程“四制”:实行项目法人制,资兴市水利局抽调专业技术人员盯靠施工现场,分工负责各标段进度督促、质量把关和迁占协调工作,狠抓工程进度、质量监管和资料整理同步实施、同步推进;实行工程招投标制,通过公开招标确定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实行工程监理制,每个标段固定1名监理人员,实行平行监理和旁站式监理,严控工程质量、进度、投资等;实行合同管理制,参建各方签订建设合同,严格按合同规定履行权利和义务,严格执行工序验收制度、技术规范和施工规程。
通过“一事一议”、民主决策,调动农民对“小农水”建设的积极性,由村民代表选出质量监督员,对工程建设情况实行全过程监督。
高频率调度,强化进度控制
建立各施工标段和监理单位定期汇报制度,每周一、三、五报送施工进度、上阵机械和存在问题,加大调度力度,快速推进实施。截至5月上旬,共完成投资1376.4万元,衬砌渠道50.3公里,新建渠系建筑物296处,改造渠系建筑物231处,整修山平塘37处;河坝改造6处,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000亩,占年度任务的86%,预计工程于6月上旬全面完工。
(阳小明 何海晖)
永兴县
建设高标准农田水利
永兴县于2013年4月通过公开遴选方式被确定为全国第五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示范县。2013年-2015年规划投资7355.70万元,衬砌渠道305条177.15公里,新建渠系建筑物720处,改造渠系建筑物681处,整修山塘275处,规划维修改造泵站89处2315KW,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629亩,建成高标准农田6.4828万亩。
为确保工程顺利实施,永兴县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县水利局为项目组织协调单位,通过加强质量监管,完善管护机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加大投入力度
以县级农田水利规划为依托,以“小农水”重点县为平台,按照“统一规划、集中连片、整合资源、突出重点”的原则,整合中央与地方、各部门涉农资金。2013年度在项目区计划共投入资金2436.04万元,其中中央资金1200万元,省级资金600万元,县级配套600万元,农民投劳资金36.04万元。另外,整合国土、农业、烟基、农开部门资金3909.36万元。
加强质量监管
严格执行项目基本建设程序,全面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通过招投标方式择优确定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确保了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方式。接受郴州市水利水电质量监督站的监督,由县水利局成立专门技术指导工作小组,乡镇水利站站长为业主现场代表负责技术跟踪,在工程质量控制上严把材料进口关。对原材料、中间产品和实体质量实行施工单位自检、监理单位抽检、项目法人委托专业检测公司专项检测。所有送检样品经专业检测公司专项检测,均为合格以上。每个项目村有一名质量监督员,对工程质量、施工环境进行跟踪和监督。
完善管护机制
在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确定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制定管护制度。根据《永兴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体制机制改革方案》的要求,按照“谁受益、谁监管”的原则落实管护主体,成立了农民用水户协会。工程验收后移交给农民用水户协会,由协会具体负责“小农水”重点县工程的长效管护。
2013年度工程竣工后,可新增、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2.89万亩,将极大改善项目区的农业生产条件。
(邓铭源 邝志坚 梁旭华)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