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熊远帆
千年前,这里是“世界工厂”
“大唐制造”创造多个世界第一
1956年冬,一支特殊队伍从长沙出发,顺江而下,经产瓷名镇铜官,到湘阴的乌龙咀,直至洞庭湖口。其中丁字镇彩陶源村瓦渣坪一带亮丽的彩瓷片和精美的完整器物引起了队伍的注意,他们确认:这是一处成功烧制出釉下彩瓷的唐代窑址。
这无疑是这支湖南文物普查队的惊人发现。当时国内著名陶瓷专家冯先铭、李辉柄先生对长沙铜官窑烧制出的釉下彩瓷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因为它所采用的装饰方法超出了当时的一般规律,突破了传统的单色釉。高温釉下彩的成熟,特别是铜红釉的发明改变了以往以造型和纹饰为主的装饰手法,它以明亮的颜色打破了以往“南青北白”的单调格局,中国的陶瓷产业自此真正迎来了一个绚丽多姿的时代。
据不完全统计,有13个国家和地区出土过长沙铜官窑瓷器,如朝鲜、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朗、巴基斯坦和肯尼亚等。大量实物证明,长沙铜官窑是唐代最为活跃的商业性外销瓷窑之一。
除此之外,长沙铜官窑还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
第一个成功发明烧制铜红釉。在世界彩瓷史上是始作俑者。
第一个开创模印贴花。长沙窑独具特色的模印贴花,是用陶泥模印出花纹后,粘贴在瓷壶的系纽或流下,再施以彩釉。
第一个创造并发展了釉下彩绘。有花鸟画、动物画、人物画、山水景物画、写意画等,题材丰富,色彩绚丽,生动简洁,纹饰潇洒飘逸,对唐以后瓷绘艺术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世界上最早的釉下彩绘。
第一个涉足商品价值铭文、姓氏铭文。有时甚至把卖价直接制作在器物上,明码标价。
第一个涉足商业广告语。长沙窑经营者为了使自己的产品能占领更广阔的市场,博得买者青睐,在器物上用釉下彩文字标出“绝上”、“美酒”、“郑家小口,天下第一”、“言满天下无口过”等广告语。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李知宴说:“长沙窑上包含着丰富的唐代诗歌信息。《全唐诗》对唐代诗歌并没有收集全,有很多诗出现在长沙窑瓷器上,却没有收录在《全唐诗》里
,应该说长沙窑上的诗文是对《全唐诗》的补充。”
据研究长沙窑瓷器的专家们统计:历年长沙窑遗址出土的带题诗的器物共190多件,不重复诗文60多首。
千年前失联的“黑石号”
沉没在海上“丝绸之路”上
时间回溯到1100多年前。
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李唐王朝,告别了其“纸香墨飞词赋满江,霓虹闪烁歌舞升平”的黄金时代。
在北方,长安这个传统的政治经济中心开始冷清、衰败。
然而,远在千里之外,江南道潭州(现长沙市)治所的一片丘陵起伏的古村里,正燃起冲天大火。嘿哈嘿哈,一群人正光着膀子,干劲冲天,依山傍水挖出一个个龙形窑场,用山柴烧制瓷器。
“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迵野煤飞乱,遥空爆响闻。地形穿凿势,恐到祝融坟。”一位叫做李群玉的诗人,来到这里,看到这幅景象,激动得写下了当时长沙窑烧制陶器时山林焚烧、洞火冲天的壮观景象。
这一烧,不但让地处长沙市西北25公里处望城境内的古镇铜官,成为世界釉下彩的创烧地,同时开创了陶瓷业的辉煌时代。
涛生云灭的湘江边,各色瓷器成品堆积如山。江口停泊的货船上,满是工人在忙碌搬运,一个瓷器的世界工厂在此尽显繁华。
若干年后,一艘阿拉伯式的帆船,停靠岸边。珠光宝气的阿拉伯商人大肆收购了巨量便宜而又精美的“大唐制造”瓷器,得意地笑了。船从靖港出发,沿长江入海,经越南一路乘风破浪,商人们因为满载着能够带来丰厚回报的瓷器在船上夜夜笙歌。
可是,最终这艘庞大的商船消失在印度洋。
这一消失就是1000年。直到1998年,这艘沉船才被德国寻宝者在印尼勿里洞外海发现并开始打捞,命名为“黑石号”。沉船上仅瓷器就有6万多件,其中5万余件产自铜官窑。
这一惊世发现,慢慢诠释了一条神秘的海上“丝绸之路”。
唐朝是中国古代对外经贸和文化交流最繁荣的时期。当时朝廷采取开放政策,积极发展与西方的贸易及交流,所以西方人士纷纷前来中国经商。“安史之乱”后,由于北方陆地交通不畅,海上运输逐渐兴盛起来,这极大地促进了铜官窑陶瓷产品的外销。铜官窑紧靠湘江,北近洞庭湖滨,水路交通十分便利,这为其产品大量外运提供了优越条件,一条由湘江经广州、宁波通往亚洲各地及东北非的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形成。沿着这条海运航线的各国和地区均出土了大量中国唐代瓷器。
在当时,一个窑场一次能出口数万件瓷器,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这足见当时长沙铜官窑瓷器的生产盛况,也说明铜官窑对于传播中国文化的影响和价值,由此也不难推断出其在海上“丝绸之路”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从原料到生产再到出口,这里有怎样的产业链
黄土掩埋了多少千年未解之谜
铜官窑自1956年被发现以来,出土文物已过万件。但有限的考古资料也制约了学术界对于长沙铜官窑的深入研究,致使长沙铜官窑的价值还没有被充分揭示。
经过半个多世纪,我们对长沙铜官窑的了解有多少?
你可知道从原料到生产再到出口,这里有怎样的完整产业链?省考古所所长郭伟民告诉记者:“对于长沙铜官窑从原料采选到烧制、成为商品、进入市场流通整个过程,我们还需要有更多细节方面的实物证据。考古最大的任务就是,通过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全面揭示长沙铜官窑原状,找出与烧窑活动有关的遗迹;复原陶瓷器的原料采集、筛选、淘选、拌和、制作生产及其拉坯、晾干场地、道路、烧制流程;复原瓷业生产、储存、销售的过程;建立铜官窑瓷品的年代序列。重建铜官窑的生产组织和贸易形态,为全面研究和展示长沙铜官窑提供学术支持。”
省考古所原所长袁家荣表示,长沙铜官窑文化的考古发掘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几十年乃至上百年也不过分。”
这绝不是夸大其词,因为这里被黄土深埋的秘密实在不少。
原料是怎么粉碎的?按景德镇等南方窑场的习惯,会用水碓加以粉碎,因此在原料产地附近,需留心此类加工瓷土的遗迹。近代的景德窑,原料往往经淘洗、陈腐后,制成可以直接作坯的方块卖到窑场,也就是说原料的备制与其后的工序由不同的人群来完成。但唐代的长沙窑是怎样的情况,尚不清楚。
交易市场在哪里?在铜官窑遗址保护区内蓝岸咀东面,靠新河大堤中部的南侧,发现有一片面积较大的平坦地,东西长200米,南北宽5米,当地称灰坪。灰坪南邻一弯曲的哑河。北邻新河大堤,根据原有地貌,新河大堤从灰坪北部穿过。以前灰坪范围应越过大堤,与现新河连为一片。其南北宽应超过100米。灰坪西与蓝岸咀延伸区域相连,东与市场湖相连。考古人员推测很可能与市场区有关联。但未找到实证。
码头在哪里?在铜官窑遗址保护区内市场湖北部的低洼处,在现市场湖北岸往南约5米的位置,存在一条东西向的界线。界线以北,距水面1.6米下,均为硬底层。市场湖的东北和西北边缘,也存在这样的分界线。从湖的形状看,市场湖北部是一处凹进陆地的水面,宽约80米。无疑是一处较理想的港湾。从其地形、落差及当地仍对这一地带有“港”的称呼来分析,这里很可能是码头的位置。然毕竟未曾发掘,诸多猜测尚需付诸考古发掘。
长沙黄泥坑2号墓釉下彩盘口壶与铜官窑是什么关系?1964年,长沙黄泥坑汽车修配厂的2号东晋砖室墓出土了1件釉下蓝黑点彩盘口壶。而根据目前铜官窑的出土标本和相关资料,长沙铜官窑的上限年代为唐天宝末年。另外一方面各种资料又显示,瓷器釉下彩的发明,是长沙铜官窑。黄泥坑2号砖室墓与铜官窑的起始年代相隔300余年之久,墓中出土的釉下彩瓷器,究竟属何种窑口?它对长沙铜官窑产品的形成有怎样的影响……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