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仲池
最近,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三严三实”)的党员干部正心修身的道德守则和行为准则。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深入推进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们每一个共产党人都要坚持学习实践、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切实解决理论水平、领导能力和思想道德作风修养各方面存在的问题。
坚持读书,不断升华境界
习近平同志曾经语重心长地说:“对领导干部来说,除了工作需要以外,少出去应酬,多回家吃饭。省下点时间,多读点书,多思考点问题。”科学的理论是思想的闪电,它可以照耀前进的道路、驱散心灵的迷雾,给人们指明方向并给予人们奋斗的勇气和力量。在学习方面,毛泽东堪称中国共产党的楷模和导师。他曾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就对美国记者斯诺讲过,他坚信马克思主义,就是因为读了《共产党宣言》。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和矛盾以及自身思想的迷茫,有的党员之所以意志不坚定,思想滑坡,甚至走向反面,就是因为没有很好地学习理论,用理论来指导自己观察社会、分析问题、纠正思想的偏差,这种教训是十分深刻的。因此,我们一定要时刻不忘读书,要通过读书、实践、思考升华思想境界,做到信念崇高、品格优良、不图名利、不思索取、甘于奉献、清正廉洁、淡泊人生,使自己真正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特别是人在官场,决不能为富贵所淫、金钱所动、女色所迷、名利所累、权欲所惑,既不跑官也不媚官,不图虚名,不尚空谈,理必求真,业必求成,真正为党为人民鞠躬尽瘁,生命不止,奋斗不息。
勇于实践,不断完善人格
我们的党员和干部,只有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吸取人民群众的好思想、好品格、好作风、好风气的纯洁道德营养,才能使自己充实和丰富起来。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变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不论是在平常生活中涌现的乐于奉献的无名英雄,还是坚持真理、清廉的干部,或是出现在抗震、抗冰、抗洪救灾前线的党员、干部、群众所表现的敢于担当危险的大无畏精神以及自觉捐资捐物的互助风格,都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在我国不同历史阶段得以弘扬和延伸、升华。置身这种崇高峻洁的脊梁中,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要受到心灵的震动和感情的融合,这是促动人们升华思想境界、塑造高尚人格的大熔炉大课堂。在这里,需要指出,为什么往往在身处革命和建设大潮中,在抵御惨重的自然灾害如冰灾、地震时,人们容易激发斗志和激情,乃至作出牺牲的壮丽选择,而独处一地一时一事时,却又难以自控,甚至出现相反的情况呢?关键还是思想道德的自我修养能否达到一种极致的问题。正如朱熹所言:“君子慎其独,非特显明之处是如此,虽至微至隐,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小处如此,大处亦如此,显明处如此,隐微处亦如此。表里内外,粗精隐显,无不慎之,方谓之‘诚其意’。”这种心灵的行为是道德修养的关键,全在自觉之中。无数历史的和现实的事实证明,一个人高尚道德情操的形成和升华是一个不断学习和不断实践、不断解剖自己的思想改造过程。东汉时科学家张衡在《应问》中就说过:“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如果一个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头脑里常有这种分明的是非观念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能及时解剖校正自己的思想意识走向,就不会出现任何一种人生悲剧。
严于律己,涵养浩然正气
党中央三令五申强调反腐治奢,为什么“四风”依然得不到有效遏制?这就说明一方面要解决自身的思想控制问题即内因的调节作用,另一方面又必须解决约束和监督机制。要敢于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第一批党员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坚持了批评与自我批评,而且是动真的。很多同志出了汗、红了脸、受到了震动,这样做才能真正起到“洗澡治病”的作用。但问题是,现在有一些党员和党员干部,忽视组织、社会、民众对他们有益的监督和批评,把自己当作特殊的党员,脱离群众、脱离实际、高高在上,把自己的权力和言行凌驾于党和政府的政纪法规之上。这种不自觉接受和回避抵制监督和批评的党员和党员干部必然要走向坠落的深渊。唐代诗人杜荀鹤所作《泾溪》诗就是劝告人们:“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所言之妙、之理、之切,实在应引以为训。
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深厚而悠久,中国人民的精神追求生生不息。只要我们时刻不忘学习实践、不断提升道德修养,就会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伟大信念;更加深刻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全民思想道德教育的紧迫性,坚持以先进文化为实践导向,善于用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和人民观来观照现实和未来,增强自己做一个中国人的浩然正气、铮铮骨气和厚重底气;更加自觉接受真理火光的照亮、高尚精神的洗礼、璀璨文化的滋养、美好人性的沐浴,找到深入推进实践活动的力量源泉。
(作者系省文联主席)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