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向敬之 吴希 熊远帆
社会如何发展?发展是为了什么?有人说聚集了财富,整合了资源,传递了文明,创造了奇迹……这些都没错。但我们更应关注岳麓区的发展路径与发展模式。
有了创新,才有发展,才有进步,才有成功与辉煌。岳麓的发展也不例外。
■岳麓亮点
岳麓区社会治理体系,借助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搭建的管理服务平台,群众的诉求与呼声能够“自下而上”及时、准确地传递与掌握。
群众诉求通过短信、电话或走访收集后输入信息系统,系统立即自动受理,并在系统内根据内容分类和流转程序传递给全区各街镇、各部门;网格内发生的事件和问题通过网格民情员的专用工具“社管通”实时传递到区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平台。
这些诉求与信息均做到一口受理、一网协同、实时监控、限时办理,由相关单位负责,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落实。
发展理念创新:带活区域发展
曾经,面对与河东区域的巨大发展差异,岳麓区的决策者们集思广益,开拓创新。
如何发展?如何加速?让岳麓发展提速,缩小与河东区域的差距?
岳麓区委书记陈中认为,要围绕长沙市委提出的率先建成“三市”、共圆“三梦”,强力实施“三倍”、提升“三量”战略目标,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着力点,带动投资、培育财源、改善民生、实现跨越。
由于底子薄,岳麓区需要走与其他区域不同的道路。
他们探索出一条片区崛起、带动城区、扩容提质的创新之路。
岳麓区曾经是广袤的未开发地带,它无法像一般的城区,由中心向边缘推进,这就需要建设一些区域中心,以这些中心为带动点向四周辐射。于是,一批“大手笔”在长沙河西展开:梅溪湖国际服务区、滨江金融商务区、洋湖总部经济区为重点的第一圈层新城快速成熟,向西、向南第二圈层建设正在有序进行着,城区功能由行政中心向经济中心转变。中冶长天、南方建材、楷林总部、浙商大厦和保利·西海岸等标志项目开建,塔吊林立、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在岳麓不断呈现。
他们打造着一条依靠特色、促进建设、提升品质的创新之路。
岳麓区是湖湘文化千年文脉之地,岳麓书院、汉长沙王文化遗址公园、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文化地标整修和建设,成为了长沙国际文化名城建设的引领。数字化、网格化和精细化,推进现代化岳麓快速发展;市政设施、园林绿化、市容市貌、交通环境“四位一体”,完善城区综合整治工程,不断提升城市的品质和品位。
他们走出了一条“显山、活水、靓洲、拓城”的“两型”创新之路。
区别于其他区域,岳麓区充分发挥自然生态优势,让城市的发展紧扣“两型”的主题,把绿色生态之美用到了极致。把每一处细节勾勒成精巧、雅致、灵动的生态名片,把每一项工程打造成节能、节地、节材的生态精品,把每一个片区打造成显山、露水、透绿的生态样板……建设美丽宜居岳麓,实现“生态福利”人民共享。为此,岳麓区全面推行绿色GDP考核,逐步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两型社会发展评价体系。政府投资逐渐向绿色增长倾斜,全面提升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等经济质态,不断增强居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出了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社会治理创新: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信息化支撑、一线法保障
“有事想找岳麓区相关领导干部吗?从现在开始,您的这一心愿拿起电话便可实现。”2011年底报纸上公示了岳麓区委、区政府领导班子成员的电话。2012年初又公开278名领导干部联系方式,以方便居民群众有困难、有困惑,可直接拨打相关领导干部电话。2013年8月,岳麓区621名领导干部包括个人手机号码等信息进行公示,接受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监督。
岳麓区委书记陈中说:“公示电话,方便百姓,让其找得到人,办得成事,了得了难,交得了心,老百姓就把你当做知心人关心你,也会非常体谅你。”
2013年,在全区范围内探索并实施“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信息化支撑、一线法保障”的社会治理体系,其生动实践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最大限度服务基层基础,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增强发展活力的社会治理目标。
网格定位,实现全域覆盖。岳麓区将区属166个社区(村)划分为580个网格,根据社会矛盾的多少、工作任务的轻重等因素,将所有网格进一步划分为重点网格(A类)、次重网格(B类)、常态网格(C类)三个类别;对所有社会管理对象,包括人地事物组织,运用编码技术,按照地理坐标定位到单元网格地图上,建立数据库群,通过信息平台进行分类管理,使纷繁复杂的社会事务实现了定格、定位、定性与定量管理。2013年,区网格化社会管理指挥中心顺利投入运营,44个区职能部门、17个街道(镇),纷纷制订方案,落实工作,已见成效。
资源整合,提供多元服务。岳麓区在网格内建立“1+4+X”的工作模式,大力培育、充分发挥“X”的力量(即社会力量和协会组织的力量),先后创立了“双五双十”、“书香学堂”等20多个网格党建品牌,扶持培育了“101工作室”、“大爱无疆俱乐部”等100多个网格志愿者工作室,为居民群众提供特色服务60多项,不仅降低了党委政府社会管理的成本,也有利于实现群众当家作主的强烈愿望。
搭建平台,实施精细管理。岳麓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开发高水平的综合性、集成性、共享性网络信息系统,设计了综治安全、城市管理、党建群团、经济管理、社会事务5大模块,涉及34大类、125小类、468细类、693子项服务项目,通过信息收集、案卷建立、指挥派遣、处理反馈、核查结案、考核评价的6步闭环流程,实现网络系统的有序运转、管理服务的精细快捷。
力量下沉,加强常态保障。岳麓区全面推行以服务基层组织、服务项目企业、服务人民群众为重点,使民情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解决、感情在一线融洽、形象在一线树立、干部在一线评价,通过宣传橱窗、电子显示屏、网格标示牌等方式,全面公开网格划分情况以及联点干部的基本情况。全区62名区级领导当点长、片长,561名科职干部定点安排到各片所在的网格中任网格长,每月28日为领导干部联系群众的驻点日,所有联点干部均到联驻网格现场接待、主动走访群众,实现了地域全覆盖,人员全纳入,服务零距离。
把干部放到网格中,一套关于干部的考核体系成为了又一个创新。“干部称不称职,由群众说了算。”陈中如是说。
岳麓区的社会治理体系创新,在理念上实现由“管控为主”向“服务为主”转变,在方式上推进由“粗放机械”向“精细灵活”转变,在资源做到由“单一分散”向“多元整合”转变,在机制探索由“权责不顺”向“健全完善”转变,成功地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与手段,主动回应和满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诉求,真正做到了扣民生之本、解民生之急、排民生之忧。
区校合作模式创新:推行“5511”工程
岳麓区拥有丰富的科教研究资源,但过去,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资源并没有能够和产业有效对接。
为了推动产、学、研三方资源找到各自的结合点,岳麓区积极研发新模式,促进成果转化,对未来创新科技产业做出了完美的规划——
“校区、科技园区、社区‘三区融合’,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这是一个双赢的创新模式。”陈中表示,发展高科技产业是岳麓区未来发展、进军国际化城区的一项重要举措。
岳麓区委、区政府投资做科技孵化平台,做“媒婆”,引来各方资源充分对接。岳麓区将连续3年,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为岳麓科技产业园构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服务科技企业。
依托中南大学的研发和技术优势的长沙赛恩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进驻了岳麓科技产业园。该公司总经理高伟荣说,之所以选择这里,一是区域资源优势,产业园离大学城距离不远,与学校教授、学生进行科研交流方便。二是环境配套完善,教育、生态、房地产配套发展,洋湖湿地公园、梅溪湖公园非常适合居家,对于赛恩斯员工来说,也是生活上很好的安顿。
目前,在岳麓科技产业园里,已有各类科技型企业120余家。岳麓区积极为高校提供优质服务,采取孵化、转化、产业化、市场化等科学路径,不断强化创新品质和力量,实现了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引导知识产权专利产业化的创新。
现已建成的孵化平台,包括继善高科创业基地、管委会办公大楼创业基地、中建·麓山和苑中南大学创业街区和江山帝景高校科研院所创业基地。创业平台创智中心正在筹划,拟建设1.1万平方米的科技成果孵化基地,预计容纳中小型科技企业20余家。
与此同时,一批高校的专家、教授被岳麓区聘请为科技特派员,深入全区开展科技服务工作。去年,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副教授王森,将蓝莓产业培育基地选择落户莲花镇桐木村。该基地占地500亩,第一期200亩蓝莓已丰收、上市。建成的基地,成为了全省以蓝莓为主的小浆果高效栽培示范基地,并带动当地180家农户增收,60多人就业。
区校合作的创新模式,进一步强化了科技产业园功能,加快了科技强区进程。
一系列创新的战略合作,解决园区企业的技术难题,为岳麓科技产业园5年内进入国家级园区行列做好了准备。
现在,岳麓区正加快科技平台建设,推出了“5511”工程,鼓励并引导中南大学等品牌大学在岳麓科技产业园设立总部经济园区,计划2年内将建成5万平方米科技企业孵化器;3年内规划建设50亩对接高校科技研发、试验的科技企业加速器,100亩的科技研发总部,1000亩的产业化基地;助推科技创新走向新高地。
■记者手记
创新的品格
现在,长沙河东的老居民去岳麓区办事时,还习惯说“过河”。湘江从南至北贯穿长沙,过去人们去岳麓区,交通不便往往大费周章,并且基础设施落后,老长沙人不把它当作城区。
长沙的发展如何“过河”,一直是这座城市的管理者所思考的。从后发者的角度出发,岳麓区的发展需要的是一种超常规速度的发展。
这种速度来自创新。
在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今天,“创新”是社会语境中的高频词汇,而其背后的含义却是复杂的。有时候它就像一层窗户纸,但要捅破它却并不容易。
面对曾经的大幅落后,我们不难想象岳麓区曾经的艰难求索。而成功的秘诀正在于,落后时,既不固守,也不退缩,更不绕开,而是敢想、敢试、敢干。
暂时的瓶颈,只要转变思路,创新管理方式,就会从看似“山穷水尽”,走到最终的“柳暗花明”。这体现了一种生于忧患的战略眼光——清醒认知发展中可能遭遇的问题,抢在对手前面,主动创新,主动调整。
在困难中求变,在发展中创新,志在长远后发赶超……这些熠熠生辉的精神,不仅是岳麓山所传承的特质,也是城市的品格。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