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打出“连环拳”,破解大班额

2022年01月05日 10阅读 来源:湖南日报

本报记者 姚学文 左丹 

通讯员 金中平

4月19日,溆浦县城卢峰镇城南九年一贯制学校扩建工地,一派火热景象。记者在现场采访时,县教育局局长陈昌礼说,去年8月启动的该校扩建工程,是县委、县政府为破解再度回升的大班额问题,打出连环“组合拳”的一招。

最高时一个班80多名学生

本世纪初,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溆浦县城人数急剧膨胀,学校一度出现了严重的大班额现象。“2008年,卢峰镇中学当时的班额平均达到76人,最高达到87人。警予学校也是人满为患,平均班额多达70人以上,最高80多人。”陈昌礼介绍。大班额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秩序,老百姓对此颇多不满。

大班额现象,引起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为此,他们提出了“办好农村学校,稳定农村生源,减轻城区压力,促进教育均衡”、“积极扩充城区优质教育资源”等两条大班额破解思路。

两条思路,归结起来,还是个加大投入的问题。该县是个典型的“人口大县、财政穷县”,县委、县政府大院还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建筑,个别还是新中国成立前的老房子,改造的提议,也是一拖再拖。在此情形下,加大教育投入谈何容易。但县长李卫林说,只要是财政还有一些气力,就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第一轮“组合拳”班额

降到50人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对教育工作无论怎么重视都不过分,因为群众不会反对,社会不会非议,历史不会责怪。”县委书记蒙汉的话,代表了当时该县各界人士的心声。在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府、县政协的积极推动下,该县出台了一系列促推教育发展的举措。同时,集中财力、物力,加大教育投入,打出了第一轮破解大班额的“组合拳”。

第一“拳”,调整学校布局。他们出台了《学校布局调整2008年-2012年行动方案》,按照“因地制宜”原则,对全县学校布局进行全面规划和调整。先后撤并一批薄弱且布局不合理学校,新设1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同时先后创办19所寄宿制学校,并建成了一批示范性窗口学校。

第二“拳”,改造薄弱学校。从2008年到2011年,短短3年,先后投入资金1.8亿元,完成30多所农村薄弱学校危房改造任务,新建了一批新校舍,并给一批农村学校装备了微机教室,建成了校园网,配备现代化的设施、设备。

第三“拳”,按照高标准、高水平的要求,建设了一批优质的城郊义务教育学校。

第四“拳”,扩充县城优质教育资源。2009年,投资3400万元建设的花园式、现代化小学——屈原学校在城南投入使用,新增学位2200多个。2010年,投入2100万元扩建的卢峰镇中学开始接纳新生,新增学位2000多个。

这一轮“组合拳”出击,不仅稳定了农村和城郊学生,而且还吸引了一些在县城和外地读书的学生回流。到2010年,城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班额下降到50人左右,大班额难题基本得到破解。

班额回升再出“组合拳”

近两年,城区新情况再度出现,班额由50人左右,回升到60人以上。“这主要是由于城北新开发的快速拓展,人数迅速在这里聚集。城南的城镇化步伐也加快,人口快速增加。”陈昌礼介绍,面对大班额问题的再度回升,县委、县政府抓住进入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县的契机,再度打出新一轮“组合拳”。

第一“拳”,扩建并提质城南九年一贯制学校。该校原是一所城郊的初中,办学条件一般,学位不到2000个。县里采取“融资代建”新模式,投资1.3亿元扩建该校。扩建工程完成后,不仅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将大幅提升,一所现代化学校将呈现在城南地区,而且将增加到80个班,4500个学位。该校今年9月就可以正式投入使用。

第二“拳”,在城北开发区新建城北学校。该校也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该校计划占地144亩,学位4000个。该校将于2015年建成,城北的孩子就可以就近入学。

第三“拳”,整体搬迁县二中,校舍转给三完小。该工程计划明年启动,2016年完成。将新增义务教育阶段学位3000多个。

第四“拳”,在城东新建一所完全小学,新增学位2000多个。

“城镇化是个渐进的过程。大班额是动态变化的,破解大班额不能‘一劳永逸’。”蒙汉深有感触地说,“随着新一轮‘组合拳’的出击,再度回升的大班额问题,一定会得到更加有效的解决,给百姓一个满意的答复,还学生一个幽静的学习环境。”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