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日前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将工作聚焦19个大城市,要求2014年制订完善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方案。
在如此明确的时间表和要求之下,“择校热”真的能降温吗?这19个城市准备好了吗?
19个城市基本都有相关政策
19个城市基本都有相关政策,比如:
北京市教委2014年工作要点指出,2014年将进一步推进考试招生入学制度改革,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推广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入学;
上海市教委已于2013年底下发《2014年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上海将坚持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划片“免试就近入学”原则;
鉴于深圳市“小升初”政策仍是“一考就灵”,有关今年“小升初”的方案仍在调研中,广东也正在征求全省性政策的意见;
沈阳市从2006年开始,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全部按学区招生,一律不得招收“择校生”;
武汉市实行就近入学政策至今已10多年,接下来将按照教育部要求,在今年3月底之前细化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方案,并向社会公布;
成都2011年就正式出台并实施《成都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按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的实施意见》,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工作方案目前正在调研中,将于近期出台。
如果不平衡依然严重存在,就近入学推行必将受阻
其实,就近入学政策在上述19个城市均早已有之,只不过,现实与理想之间总是存在差距。择校,选的是好学校和好老师。多位受访家长表示,如果校际间的严重不均衡依然存在,那么,就近入学的推行很容易成为一句空话。
屡禁不止的择校,“拼爹”“拼学”、当代版的“孟母三迁”,无不直指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在政策执行相对较好的杭州,西湖区教育局教育科科长陈为民认为,杭州推行公办初中小学“零择校”,背后有教育资源配置相对均衡的现实支撑,但也要看到,只有家长们的择校意愿下降了,“择校热”才能真正降温。
采访中,不少家长支持取消“小升初”选拔考试,让学生就近入学。但也有不少家长指出,在教育资源不够均衡的前提下,让孩子“就近入学”未免太冒险,反倒不如通过选拔考试,让孩子凭实力获得优质教育资源。
治理择校乱象不能光靠“末端治理”
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杨建华说,只有真正做到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硬件软件的公平,“零择校”才是理智的,而不是强制的。
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成都市的城乡均衡教育始于2003年。十年来,成都累计投入近200亿元对城乡中小学实施了一系列建设改造,同时加大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使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悬殊差异得到根本性扭转,办学质量得到不断提升。
通过一系列举措,成都小学、初中教学质量的校际差异、城乡差异明显缩小。由成都市政府公布的监测数据显示,2012年,成都市小学教学质量的校际差异系数仅为0.04,初中减小到0.33。2011年成都市主城区部分小学学校择校生占新生比例下降17%,包括公立名校在内的部分初中学校下降41%;2012年,这一数据在原有基础上保持稳定。
“治理择校乱象不能光靠‘末端治理’。”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说,“治本”之举包括:一是努力增加教育投入,义务教育法定支出不留缺口;二是加强薄弱学校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三是扶持发展一批民办学校,满足群众多样性教育选择;四是将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让各个初中学生有公平选择机会。
(据新华社北京2月19日电)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