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宇芬
左丹
这是一个在小学校园里经常看到的场景。午休时,教室里,一个男生笑话另一个变声期的男生“娘娘腔”。被嘲笑的男生开始用拳头还击,直到班主任赶来制止。打斗是停了,但是,被嘲笑的男生还在哭,双拳紧握,身体微微颤抖。
李重阳是长沙市开福区马栏山小学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那天,他接到班主任的电话后赶到了教室。
“看得出当时他心里很多愤怒的情绪得不到宣泄,估计不是一下子能平复下来。”李重阳带着哭泣的男生来到学校沙盘游戏室,拉上窗帘,递上纸巾,静静地陪伴。30分钟后,男生终于不哭了。从聊天中得知,父母离异后,男孩跟着父亲生活。父亲工作很忙,孩子缺少关爱,养成了孤僻性格。
沙盘游戏是有着近百年历史的一种心理辅导方法。其原理通俗地说,就是通过游戏,一个人对具有特定意义物品的随意摆放,投射其心理状况,供心理咨询师分析。
“他放上沙盘的基本是一些带消极意象的玩偶,比如蝎子、蛇之类的东西。没有象征活力的人物和树木,就像一片荒芜的沙漠。他摆完后,我引导他想象置身于这片沙漠中,是否愿意待在这里?他说不愿意。我说那就摆个绿洲吧。他摆成的是森林,里面有鸟儿和花草树木。摆完后脸上没有表情,说可以了,回教室。”3月下旬,事情已经过去半年多,李重阳非常清晰地向记者还原当时的情景。
那次冲突后,李重阳和男孩的父亲在电话里交流,又带这个男生做过两次沙盘游戏,进行心理疏导。后来,男孩的父亲把爷爷奶奶接过来照看孙子,男孩到毕业时没有太大的情绪波动了。
在地处城乡结合部的马栏山小学,像李重阳这样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就有3位,80%的班主任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合格证”培训,并定期向全体教职员工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训。2012年,学校还花10万元建起了沙盘游戏室、情绪宣泄室等心理教室。孩子们则从3年级开始,每周有一节心理健康课。心理咨询室每天中午接待来访的学生,心理老师的热线、QQ谈心室、“心晴朗”信箱更是打破了时空限制,接受学生和家长的咨询。
“全校600多名学生,本地孩子占6成,外来务工子弟占4成。娇气、自私、怕困难、缺乏合作精神等心理问题不少。我们在调研中深切感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根源于家庭,形成于社会,表现于学校。心病还需“心药”医。2010年,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网络,和家长一道来寻找解决办法。”对比这3年的变化,校长郑湘莎告诉记者一个让她欣慰的细节:以前开家长会,穿睡衣拖鞋、打电话的不少;现在,家长们都穿得整整齐齐来学校开会。
有一位妈妈发现儿子上3年级后性情大变,稍不如意就踢东西,打同学,她便哭着找到班主任凌敏。凌敏带着孩子做沙盘游戏发现,他的沙盘多是战争场面,里面有很多攻击性武器。接着,孩子去了情绪宣泄室,一个人对着1.7米、1.8米高的充气人大打出手,呆了半个多小时才出来。经过分析和沟通,原来这位妈妈对孩子期望很高,管束很严,为孩子报了一些课外班,还打孩子,孩子愤怒的情绪被压抑,又爱看打斗场面多的动画片,便发泄在同龄人身上。
凌敏请这位妈妈放手让孩子自己安排时间。开始的时候做不完作业,凌敏就替孩子向其他任课教师去解释,等待孩子慢慢学会安排时间。让凌敏高兴的是,“现在有些变化了,对别人不敌视了。”
有个调皮的男生曾让彭霞“感觉很受挫”。能背班规,却每天要犯规数次;数学考试会做却不动笔,得了37分还满不在乎;被批评后仍能唱着歌儿蹦跳着走开,脸上甚至是心满意足的表情……在一次敞开心扉的谈话后,孩子终于说出原因——父母离异成了留守儿童,感觉没人在乎自己,挨批评是想引起关注。
担忧又心痛的彭霞想了很多办法。有一天,她对孩子说:“我想请你当我的情绪监督员。你看到我要发火了,就做个暂停的手势,我就忍住火气,好吗?”孩子很感兴趣,只是有点不解。“我们同病相怜呀,你总想用特别的方式引起关注,我有时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我帮助你,你帮助我,我们一起进步,好吗?”听了彭霞的一番话,孩子坚定地说好。“现在,孩子的家人也多抽时间陪他,虽然孩子的问题常有反复,但慢慢在改变。”彭霞说。
粗略统计,3年来,马栏山小学的心理教师和班主任已帮助近10名有厌食、忧郁等心理障碍的学生摆脱了困境。3月10日,马栏山小学被评为长沙市首批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