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建斌
沅江市,湘资沅澧四水滋润、被洞庭湖怀抱着的水乡泽国,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古朴天然的生态环境,这里的人民质朴、勤劳,内心燃烧着对江河湖泊的挚爱与美好生活的憧憬的火焰,从来不曾熄灭过。沅江是湖乡民俗文化一方神奇的沃土。
渔樵水寨
不老的神话
位于洞庭湖腹地的沅江市,是一个水乡泽国,留住了洞庭湖的“往日神韵”,被誉为“东方威尼斯”。这里江河交汇,烟波浩渺。湖汊、岛屿、苇洲、柳岸、草滩,星罗棋布,这些洞庭湖古老的生态符号,随处可见,为洞庭湖古老的农耕民俗文化传承保留了一块原生态的土壤。
这里的南洞庭湖湿地已被国家列为“湿地和水禽自然保护区”,这里生活着多种珍稀濒危水禽和其他野生植物。据了解,南洞庭湖有118个人迹罕至的湖洲和湖岛,有植物863种,鸟类164种,鱼类114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中华鲟、白鲟、白头鹤、中华秋沙鸭等10种。
这里的“渔樵水寨”,更是农耕文化不老的神话。
东洞庭湖漉湖芦苇场,苇洲一望无际,是亚洲最大的“芦苇荡”。南洞庭湖芦苇场在南洞庭湖中,境内河网纵横,洲水交错,是唯美而神奇的“湿地生态迷宫”。
芦苇是造纸的原材料,沅江曾经有二十来家纸厂,造纸业是沅江传统的支柱产业。为了保护好母亲湖,沅江市在本纪初对排放没达标的16家纸厂一律关闭取缔,芦苇产业风光不再,智慧的沅江人另一个关于芦笋的梦想应运而生。
“沅江湖洲三仙草,芦笋野芹和野蒿”。芦笋是芦苇出土时的嫩芽,香脆可口,又有清排毒抗癌的功效,沅江人看到了野菜当道的大市场,相信芦笋一定会艳压群芳。“洞庭樵村三月天,家家户户芦蒿香”。现在正值采集加工芦笋的旺季,为“樵村水寨”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万子湖乡的“渔村水寨”可谓是世外洞天,蓬莱仙境。我曾与沅江民俗研究会几位老师一同去洞庭湖中的莲花坳、明朗山几个渔村考察过几次,村子的房舍依水而建,门前的码头几棵老杨树守着,树下停泊着几条带桨的“渔划子”,上岸青瓦木架的老房子间或可见,家家户户摆放着渔罾、渔网、渔叉好多捕鱼的工具。有一次,我们正好从一个渔村出来坐船回县城,十几条鸬鹚船排成长龙从我们眼前游过,还听到了从湖面远处飘来的歌渔,那种神奇的美感无不令人陶醉。
橘岛恋歌
美丽的传说
赤山岛是洞庭湖上一个耀眼的生态地标。岛南端沅水蜿蜒而过,北端直抵澧水,西临西洞庭湖,东临南洞庭湖。岛域面积120平方公里,海拔100米以上的山峰有30多个。是洞庭湖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湖岛,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岛。岛上古树参天,橘柚芬芳,山岚叠翠,碧水涟漪,溪流潺潺。赤山岛名胜古迹多处,自然和人文景观独特。
赤山又叫蠡山,相传春秋末著名谋士范蠡携美女西施曾隐居这里。范蠡助越王勾践复国雪耻后,携西施远游隐居。驾舟溯长江而上,来到洞庭湖,至沅水澧水交汇处发现了这个山岛。岛上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山民以种植橘柚和捕鱼营生,与世隔绝,民风淳朴。范蠡西施在岛上定居下来。范公教书,西施纺纱,乐善好施,在小岛上安度晚年。为纪念这对生死相依的夫妻,人们在岛上修建了范蠡祠、娘子庙。也许山民虔诚的祭拜感动了范蠡西施在天之灵,在他们的合葬处,长出一棵奇特的古树,一棵香樟的主干上长一棵腊树,樟树已有1500多年树龄,腊树也有500多年的树龄,被村民称之为“夫妻树”或“爱情树”。
水衢商埠
写荆楚繁华
沅江城区西依沅水,东伴资江,与洞庭湖呈“接吻”之势,两江大湖润泽这里的繁荣富庶,流淌着2000多年湘楚文明。这里自古就是沟通湘楚腹地和大湘西茶马古道的通商要塞,市城东的琼湖古镇,始于唐,兴于宋,明清鼎盛,因“水衢要塞,商贾云集”而闻名荆楚。
城东南有一古老的湖泊——石矶湖,呈月牙形,
两端连洞庭湖。一端在资水入湖口处,清乾隆五十八年至嘉庆二年在此建凌去塔。一端在城东,清代乾隆五十九年在此建魁星楼。城中有一湖比石矶湖更负盛名,叫琼湖,呈东西走向,西接沅水,东联石矶湖,四面环山,水域宽广,有“碧水洞天”之称,琼湖因此而得名。石矶湖与琼湖是过往商客船只天然的避风港湾,明清时的琼湖古镇就在城东石矶湖与城中琼湖交接地带。
沅江自古物阜民丰,盛产稻谷、柑橘、茶叶、干鱼和麻布,当地人也特别喜欢外地运来的瓷器和丝绸。当时这里桅杆如林,商客比肩,吆喝不绝,呈现出一派滨水街市的繁华景象,有“小南京”之称。
据老人讲,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石矶湖沿河路魁星楼两侧,还保留了一条老街,沿湖一排吊脚楼,还有几处船码头。合面街,麻石路,店铺和作坊全是青瓦、青砖、木结构的老房子。可惜1996年沅江遭遇百年一遇洪水,老街被冲毁,几乎荡然无存。魁星楼依然矗立在这里,如往日一般庄重华丽,只是带着几分岁月的沧桑,仿佛在诉说远去的繁华。
船网天下
激水梦飞翔
沅江人世代生活在这片美丽富庶的水乡泽国,在他们眼里和心灵深处,水大善大美——博爱而高洁,包容和善,广济苍生,激浊扬清,涤古荡今;豁达而大气,纳溪流而川,汇江河而成湖,聚百川而成海;坚贞而无畏,江河奔腾入海,激流汹涌不息,哪怕是关山层叠、百转千回,矢志不渝。
沅江人亲水而悦,激水而歌,敬水而达,水是沅江人精神文化的图腾。1996年,沅江遭遇百年一遇洪水,这场浩劫没有动摇他们深爱这一片水的感情,没有埋怨,只有自我反省与积极的行动。他们用几年的时间,把垸堤加修得更高更坚固,河道整治得更畅通,湖泊呵护得更美丽。并在沅澧二水交汇处、资水入湖处,临湖建了“琼湖阁”与“安澜阁”,这不只是两个亭阁,这是虔诚的沅江人为养育自己的这片深情的水,在心灵深处筑起的两座神圣的祭坛。
这里,集市因水而兴,村庄依水而建,人家临水而居。上街搭客船,上学坐渡船,打鱼荡渔船,打柴撑樵船,采莲划莲船,喜庆赛龙船——这是沅江人依恋的那个唯美的“渔樵耕读”年代的真实写照。水把沅江人与船联系在一起,船又把沅江人的生活与梦想联系在一起。船,是沅江人精神文化图腾上美妙的符号。
沅江,这一方湖乡民俗文化神奇的沃土,养山山清,养水水秀,养人人更美。这里,还在孕育更多美丽的神话!
(作者系沅江市政协副主席)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